乡土中国
• 礼和道德的区别 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 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 耻。 礼则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 且不对、不合、不成。
礼治秩序
• 礼崩乐坏 出自《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 范,乐坏享受靡靡之音。
无为政治
• “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 济利益。” 这句话其实解释了好多贪官产生的原因。
长老统治
• 长老统治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是教化 性的权力。在亲子关系中表现得最明显, 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
血缘和地缘
• 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的。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
名实的分离
通乡
土
中
费 孝
国
乡土中国
• 乡土本色 • 文字下乡 • 再论文字下乡 • 差序格局 •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 家族 • 那女有别
• 礼治秩序 • 无讼 • 无为政治 • 长老统治 • 血缘和地缘 • 名实的分离 • 从欲望到需要 • 后记
从基层上看,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大多的农民 是聚村而居。
无讼
• 在乡土社会,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 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在乡间普 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
无为政治
• 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以说 是“专制”、“独裁”,在人民实际生活 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 为的。
无为政治
• 乡土社会为何是“无为政治”? 乡土社会是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所 以,乡土社会名义上是“专制”“独裁” ,但在人民实际生活上,是挂名的,是无 为的。
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
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 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 去的波纹
(一圈圈推出去,愈 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团体格局
差序格局家权利关系family
国家 自家人
克己
团体格局
差序格局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 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 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 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
乡土社会的生活 是富于地方性的。
礼俗社会&法理社会
“学”是和陌生的最初接触,“习”是陶 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 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 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 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 从心。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 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 索时的可靠性。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 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 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 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自我主义
个人主义: 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 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 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 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这 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 自我主义: 相对性和伸缩性
• 在中国旧时家庭中生长的人都明白家长的 意志怎样在表面的无违下,事实上被被歪 曲的。
从欲望到需要
• 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现 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人们行为的指导了 ,发生“需要”,因之有“计划”。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 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 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 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 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 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礼治秩序
•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 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 是做的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礼治秩序
• 礼和法的区别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
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不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靠
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 传统。
礼治秩序
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 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
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 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 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 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 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
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 会。
差序格局&团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