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一模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明朝羊肉的没落李舒有一次看改编版的《水浒传》,记得是杜淳演的西门庆。
勾搭潘金莲一折,王婆为他们置了一桌酒席,主菜是炖羊肉。
导演还专门为这块羊肉准备了台词:“娘子嫌这羊肉膻?小人却喜欢。
最喜欢羊肉膻。
”这导演应该没有读过《金瓶梅》。
《金瓶梅》里,西门庆吃羊肉的次数不算多,虽然西门府家中倒是常备,但多半都是给下人吃。
第四十六回里,一碗烧羊肉是给唱曲儿的李娇儿的兄弟李铭吃的;给官哥儿准备的寄名礼中虽有“一脚羊肉”,但哪里比得上“四只鲜鹅,四只鲜鸡”的排场大。
我小时不大喜欢吃羊肉,只有在冬季,独爱一味带皮羊腩煲。
羊肉带皮吃,似乎只是南方习俗,我家中来了里下河地区(今苏中一带)的亲戚,见到羊肉带皮,都大惊失色。
周作人的家乡绍兴也吃带皮羊肉,据他考证,韩熙载出使中原,中原人便问起了“江南何故不食剥皮羊?”由此可见,在五代时,江南便有带皮羊肉了。
羊肉统治中国人的餐桌的年代,已在千年之前。
《礼记》里明确规定,君主祭祀时,“牛、羊、猪”是必备,称之为“大牢”,这是只有国君和贵族们才有资格享用的肉食。
“大牢”中,牛因为兼具劳动工具的地位,所以吃牛肉的机会便大大减少了。
到魏晋之后,人们逐渐减少了家猪的饲养,羊肉开始真正主宰中国人的餐桌。
南北朝时期的《洛阳伽蓝记》曾写道“羊者是陆产之最”。
唐代《太平广记》中有关肉类的记述总共105处,其中对羊肉的记载就有47处,而猪肉只有12处。
宋朝皇帝对于羊肉的热爱到达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最著名的故事来自宋仁宗。
《宋史·仁宗本纪》说仁宗皇帝:“宫中夜饥,思膳烧羊,戒勿宣索,恐膳夫自此戕贼物命,以备不时之须。
”想吃羊肉想到夜里睡不着,这大概对羊肉是真爱了。
宋朝皇帝对于羊肉的需求确实很大,宋真宗时,御厨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时每天要宰280只羊,英宗时减少到每天40只,到神宗时虽然引进猪肉消费,但御厨一年消耗“羊肉43万4463斤4两”,而猪肉只用掉“4131斤”,还不及羊肉消耗量的零头。
不过,到了西门庆原型生活的明朝,羊肉已经不如过去那么金贵和流行。
万历五年,羊肉1斤卖0.013两纹银,猪肉的价格则是0.018两纹银;到万历二十年,猪肉涨到0.02两,羊肉1斤则需要0.015两。
《金瓶梅》中,羊肉只做了一回主角。
那是在第五十六回,贫寒的常二找结拜兄弟西门庆借钱,西门庆踌躇半日,借了十二两银子,说是“那日东京太师府赏封剩下的十二两银子”,这句话颇让人想起《红楼梦》里凤姐借给刘姥姥的给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
常二拿到钱回家,却听到常二嫂的咒骂:“出去一日,把老婆饿在家里。
”于是连忙取栲栳上街买了米和一大块羊肉回来。
回家时,老婆在门口接转——可见期盼之殷切——道:“这块羊肉,又买他做甚?”常二笑道:“刚才说了许多辛苦,不争这一些羊肉,就牛也该宰几个请你。
”看到这对寻常夫妇的柴米文字,我忽然鼻头一酸,半晌没说出话来。
(选自《意林》2018年第14期)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杜淳导演专门为西门庆所吃的羊肉设计了台词。
B. 中原人喜食剥皮羊肉,羊肉带皮吃为江南习俗。
C. 在一千多年前,羊肉就开始统治中国人的餐桌了。
D. 《金瓶梅》里羊肉只在第五十六回做了一回主角。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导演设计西门庆吃羊肉的场景推导出他没有看过《金瓶梅》的结论。
B. 文章主要运用羊肉与猪肉的用量与价格对比论证了羊肉的宋盛明衰。
C. 文章列举西门庆借钱给常二与凤姐借钱给刘姥姥的事实主要是为反证羊肉的没落。
D. 文章论证羊肉从统治中国人的餐桌到没落的变迁,主要是按历史时间顺序推进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从五代时开始分化,中原吃剥皮羊肉,江南吃带皮羊肉了。
B. 古代祭祀时“大牢”三牲中,羊的地位一直比猪的地位高。
C. 贫寒的常二为慰劳妻子借钱买贵羊肉的情节深深打动了作者。
D. 中国历史上的羊肉的兴盛和没落与时代和习俗的变迁有关。
【答案】1. A 2. C 3. D(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解“执”余英时①一谈到执,我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固执”、“执迷不悟”等概念,于是我们对“执”字便有了恶感,以为“执”总是要不得的。
尽管破“执”者如此之多,“执”在各方面之存在却依然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世间万事万物之存在都有其存在之理由,“执”自然也不能例外。
婴儿初出世时即有“猿握”的本能,而此种“猿握”也就是“执”的表现。
如此说来,“执”倒是与生俱来的。
②中国古代讲“执”字最为中肯者是儒家。
《中庸》说“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故儒家是反对“执一无权”,孟子亦曰“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这便是儒家反极端、反调和的中庸之道。
关于这一点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也持有同样的见解,亚氏的中庸说认为一切美德都是处于两极端之间。
我们把儒家与亚氏的中庸理论比附而观之,可见他们都是不反对“执”的,问题乃在于所“执”者是否正当而已。
③问题谈到这里,我们对“执”的种种看法可以加以澄清了。
首先,我认为绝对地破“执”是不可能的,即便超脱如佛家,也还要另悬一涅槃的境界,终还是有“执”,算不得真解脱。
禅宗说佛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就是把极端的“执”改变为中庸的“执”,依然承认了“执”的存在价值。
哲学地说,“执”是有,极端地破“执”是无;欲以无来代替有实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感受了苦痛,转而向宗教领域中去求得精神上的抚慰,并不等于说人们已从“执”走向了“无执”,而是人们的物质之“执”转化成精神之“执”,而其为“执”则根本无殊。
④其次,“执”的本身却无好坏之分,但视所执者的性质而定。
我们不又常听到所谓“择善固执”的成语吗?可见即使是固执也还不打紧,如果它真的是择善的话,问题亦在于标准如何。
据我的看法,中庸仍然是其中的重要关键,固执极端总是要不得的事。
我们平常做人喜讲“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正是“有所固执”,如果一个人毫无个性,没有一点固执之处,即便是孔子所说的乡愿了。
大凡能坚持真理到底的人都是最固执的人,但因为他所坚持的是真理,所以固执不仅不足为他诟病,倒反而增加了他的伟大。
同时,真能择善固执的人是最不固执的人——他的良知不允许他做违反真理的事,故发现自己错误之后,便会毅然悔改。
⑤最后,“执”的本身容易引起冲突——多方面的冲突。
善恶之“执”固然要发生抵触,同是善之“执”或恶之“执”,也一样会造成龃龉。
因此,“执”须有容忍来协调之,即人人都有所“执”而同时也承认他人之执。
只愿坚持自己的理想或权利,而忽视甚至妨害他人的理想或权利,即使所“执”者是真理也是一种不可饶恕的错误。
⑥在今天这个世界里,我们所看到的是充满着各式各样的错误的“执”,于是有心的人不免要想用破“执”的方法以救“偏执”或“执一”之弊,殊不知问题并不起于“执”的本身,而是源于所“执”者非善,以及“执”之权利仅存在于极少数人之手。
如果人人都能“择善固执”并各有所“执”,那正是人间天堂的到来、人类理想世界的实现,“执”之罪恶果何在乎?因噎废食毕竟是世间最愚蠢的事哩!(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婴儿初生即有“猿握”的本领,说明“执”与生俱来,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B. 在谈到择善的标准时,作者既主张中庸之道,又赞同“有所固执”,这二者是不矛盾的。
C. 个人之“执”只要承认且宽容他人之“执”就不会发生冲突和矛盾。
D. 作者认为如果人人都能“执善固执”并各有所“执”,就能实现人类理想世界。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先由人们对“执”这一概念的偏见谈起,引出关于“执”的话题。
B. 作者认为儒家和古希腊哲学家的中庸之道可以化解偏执之弊。
C. 作者举宗教的例子来论述“破执”无法实现,并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认为物质之“执”即使转化为精神之“执”,其根本没有变。
D. 人们之所以对“执”有恶感,是源于所“执”者非善。
17. 请简要概括第四段中“择善固执”的内涵。
【答案】15. C16. D17. 摒弃固执极端,深谙中庸之道;固守真理,保有个性;知错即改,不违真理。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体的,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医首先反映的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
有人认为,中医的理论是不科学的、模糊的、不可实证的,那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的实证观念和思维。
实证思维主张分析还原,还原到后来就各个成为一个孤立的个体。
整体关联的思维也讲还原,而整体关联所还原的个体是相互关联的个体。
从根本上说,中医研究的是人这个有精神的高级生命体。
因此,中医才有这样的观念,整体生命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完整地反映整体的面貌,而不只是反映那个部分。
比如,肝脏不只反映肝脏,心不只反映心,而是与其他脏器的生理功能密切关联。
中医诊治要周全地考虑不同性别、体质、地域、时间等因素,对药材的采用也特别强调地域性的差异,这是基于中国哲学中“自然合理”的理念。
“自然合理”有尊重自然和注重个性两重内涵。
中国哲学里的“自然”是本然的意思,任何违背事物本来面貌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因势利导”,要适合、符合这个事物本来发展的途径、趋势。
而现代人所尊奉的“科学合理”的理念,是要去掌控自然,去改变事物的本来面貌。
其实,很多现代科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科学并不是按照人的意志去改变自然界的本来关系,而是使自然界和人类能够更加和谐地相处。
此外,“自然合理”特别强调符合事物的本性,即个性,这就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强调普遍化、普适性有很大的差异。
中医还体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直觉思维。
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中,“望”和“闻”是医生的直觉,中医通过“望”观察病者的气色、舌苔和形态,通过“闻”体气、口气、二便之气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的判断。
医者“问”,患者通过口述的方式,将自己的直观感受告诉医生。
最后是“切”,医生通过脉象来印证医者对患者情况的直觉判断是否准确。
许多人认为中医“望闻问切”太主观、不科学,这源于我们的一种观念:理性是清晰的、准确的,也是可靠的;而直觉是模糊的、不准确的,是不可靠的。
其实,科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模糊化更接近事物整体的本来面貌,而有时候越清晰越有可能对事物的认识片面。
这也正是现在科学模糊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道理。
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中医在模糊中间有着极其精确的一面,这也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色。
我们要继承中医的传统,坚守中医的传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