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白皮书》发布纪实【宜信研究院】

《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白皮书》发布纪实【宜信研究院】

11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鼓励互联网金融向小微三农提供服务”再次将“三农”发展问题与近年来的新热点“互联网金融”相结合。

12月19日,宜信普惠联合兰州大学发布《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白皮书》(下简称《白皮书》),初步验证互联网金融是服务三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白皮书》显示,甘肃农村已有68.7%的农户使用互联网,其中65.5%通过手机上网,手机上网已经超过电脑上网成为主流。

虽然受制于知识水平和信息获取能力,农户对新型金融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均较低,但对于年轻一代,互联网金融已经渗入到农户生活。

通过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提供金融服务,有潜力大幅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效率,从而向传统金融无法覆盖的人群拓展服务。

甘肃农村小额贷款需求旺盛
“甘肃省农民自筹资金的能力弱,地方政府财政支持有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

兰州大学与宜信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对甘肃农村金融现状进行了调研,并且发布了报告。

这个报告对于解决甘肃农村金融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诸多建议和意见,希望大家关注,一起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更好的作用。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郭爱君说。

2014年7月,宜信普惠与兰州大学经济学院联合开展甘肃农村金融调研项目,涵盖甘肃省8个地区、27个镇、75个行政村,共完成2032份有效调研问卷。

本调研采取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调研组还与当地政府及金融机构进行了深度访谈,全面了解农村金融发展的供给状况以及相关政府政策。

调研显示,甘肃省农村地区对小额贷款的需求旺盛,高达68.9%的农户在近三年有过借钱行为,其中28.7%的农户借款在3次以上。

融资需求以小额为主,0.5-5万的小额需求占比达82.2%。

农户借款用途多样化,其中51%的借款用于生活支出,例如子女上学、盖房装修、购买大件等。

35.9%借款用于购买种子、化肥、农机等生产资料。

借款期限1-2年的比例占到75%。

宜信公司高级副总裁刘大伟认为,在中国经济转型提升之际,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鼓励利用互联网金融帮助小微、帮助三农,具有高度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宜信的互联网金融助农实践与国家政策导向高度吻合,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甘肃农村金融市场需求非常巨大,加上互联网的高使用率,利用互联网金融可以为农户提供更多服务。

面向未来,西部大有机会,他鼓励同学们积极投身西部发展。

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马光远表达了对这一观点的赞同,他说:“在经济新常态的下,西部面临重大机遇——西部未来一定是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一定快速增长的火车头。

”他建议大家一定要认识到西部在未来中国发展格局中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要把中国真正从一个金融小国变成金融强国,特别是农村金融方面潜力非常大,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金融的现代化。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副行长李文瑞说:“人民银行开始对信贷投向做评估,要求银行把有限的金融资源向县域,向三农、小微企业倾斜。

”他介绍了甘肃近年来在“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举措及取得的可观成效。

同时,他也认为甘肃县域金融发展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正如《白皮书》所描述,甘肃的担保机制不健全,制约了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持;县域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外流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欠佳,抑制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积极性的发挥。


调研发现,农户在融资过程中,关注的主要要素是速度、额度、利率。

34%的农民从银行申请并获得贷款。

46.6%的农户认为从银行贷款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手续繁杂、缺少熟人、缺少
抵押。

从存贷款角度,农村信用社是甘肃农村地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从农信社获得贷款的客户比例是65.2%。

农户对目前融资状况基本满意,但希望可以获得进一步提升。

互联网金融大有可为
甘肃省正从传统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向现代经济体转型。

在农村地区,虽然农业生产和投资仍旧占据重要角色,但非农就业日趋重要,农户收入来源更为多元化。

伴随着甘肃省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变迁,以及农户的金融需求升级,客观需要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通过各式各样的金融机构,才得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不同类型的机构形式在拓展覆盖面和为不同的客户服务方面各具优势,也都做了很多尝试。

甘肃省陇南市副市长吴雪林介绍了他来陇南任职一年多以来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创新尝试,“三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抵押贷款的创新试点效果非常好,我认为以‘三权’作为媒介,对于提高农民诚信,助推农业产业的发展意义都非常大。


宜信普惠农贷综合管理部总经理许超则重点介绍了宜信普惠在农村的深入服务,“宜信农村金融战略布局包括宜农贷、农商贷、普惠1号批发基金、宜信租赁等业务,创立8年多,宜信普惠已经在农村深耕5年。

”在平凉、白银、定西、天水、陇南等地的农村,宜信普惠已经成为农户融资的重要渠道。

自2010年起,宜信普惠已经在甘肃设立24家分公司。

宜信普惠的“无抵押信用借款咨询服务”使农户无需抵押,便能获得借款。

平均每笔借款3-4万元左右,很好地满足甘肃地区农户、小微经营客户的需求。

截至2014年11月,宜信普惠在甘肃省已为近2万名客户提供了7.5亿元资金支持。

面向未来,许超还分享了宜信普惠的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四步走战略:“信贷产品——借贷全品类、非借贷类金融产品——小微、农户能力建设。


许超认为,互联网金融通过大幅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效率,有潜力向传统金融无法覆盖的低收入人群拓展服务。

“宜信最新发布了金融云平台,运用大数据去追踪客户行为,从而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速度。

宜信在农村积累了大量数据,现在农村4G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我们未来将在农村推动移动互联网应用,客户经理可以拿着PAD直接上山下乡入户调查、在线审批,借款促成的就会更迅速。


甘肃地区通过互联网金融促进普惠金融的潜力也已经开始显现。

即便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甘肃农村地区,利用电脑和手机上网也已经非常普遍。

特别对于年轻一代,已经开始广泛接触各种新型互联网金融服务。

除提供贷款、理财等金融服务外,宜信普惠还通过对客户生产经营上的帮助,提升客户的经营水平,进而让贷款业务更加可持续。

宜信普惠联合当地妇联、农牧局、科技局等部门,为客户提供农业技术培训等项目,帮助客户合理利用借款资金,实现创业致富。

甘肃平凉的苹果栽种技培训、陕西渭南地区的葡萄种植培训、内蒙古前旗地区的奶站经营培训等项目,为农户带来了最新的技术扶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在甘肃省静宁地区,为了帮助果农客户解决当地主要农业产品苹果的销路,宜信普惠搭建销售渠道,以网络众筹形式,通过微信朋友圈等社会化媒体营销,帮助静宁“宜苹果”打响品牌,把苹果卖到北京等地。

作为诚信客户代表,种出“宜苹果”的甘肃农户贾喜院还在白皮书发布现场,接受了宜信普惠颁发的“福农奖”。

这枚承载“信用”内涵、依仗互联网平台推进的“宜苹果”为宜信农村普惠金融布局注入了新活力。

甘肃农村互联网金融,大有可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