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阅读归类训练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一)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本诗的作者是。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和:镜未磨:3.古诗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
4.后两句的意思是:(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 本诗的作者是。
2.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所以全诗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4.后两句的意思是:二、阅读《下雪的声音》片段,回答问题。
下雪的声音,好像有至亲好友窸窸窣窣地走来,伏在你的耳边窃窃私语,告诉你一个欣喜的消息。
下雪的声音,好像慈爱母亲的呵护,她用柔暖的胸怀拥着你。
啊,下雪的声音,与其..用心去感受。
..用耳朵倾听,不如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窸窸窣窣:窃窃私语:2.请用文中加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3.本文通过对自然界中少有人关注的“下雪的声音”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雪的,对春的,对大自然的之情。
4.选文从亲友的“”到慈母的“”,作者对雪声的感触愈加深厚,读到此处,心中便会生出丝丝暖意。
5.在生活中,你有过“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的体验吗?说一说,写下来。
三、阅读《桂林山水》片段,回答问题。
我攀登过的泰山,跋涉过的燕山,却从没有看见过桂林这样的山。
桂林的山真奇呀,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哇,像翠屏,像芙蓉,像玉笋,重峦叠彩,绮丽清秀;桂林的山真险哪,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它就会栽倒下来似的。
1. 请把选文补充完整。
2.桂林的山的特点是、、。
3.文中最能体现桂林的山“奇”的特点的词语有。
4.请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5.文中出现带有“呀、哇、哪”的句子,你打算用的语气去读,因为它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古井》片段,回答问题。
我们村东头有一口古井。
井里的水清凉可口。
村里的人都到这儿取水。
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古井离我们家才十来米远。
每天从到,取水的人地从我家门前走过,桶儿,扁担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乐的。
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
1.请按原文填空。
2.请找出文中的象声词圈出来,然后再写几个。
3.文中写早晨的词是;写黄昏的词是;写人多的词是。
4.人们来古井挑水,桶儿的声音如“乡间小曲”,说明了人们取水时的心情。
5. “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含义。
五、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
那些叶子绿得,看着非常舒服,叶尖,在墙上铺得,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好看得很。
1. 请按原文填空。
2.这段课文选字课文,作者是。
3.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4.从这段话中我们了解到爬山虎的叶子美:一是美;二是美;三是美。
5.你觉得文中最后一句话中的“漾”字用得好吗?说一说理由。
六、阅读《观潮》片段,回答问题。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顺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2.这段话从、两方面来描写潮来时的情景,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奇景。
3.这两段话运用了多处的比喻句,把潮水的声音比作、;把白浪比作、、。
4.这段话中的、这两个词可以看出观潮人群的热情之高。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你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吗为什么?七、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shǔshù)。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fénɡ fènɡ)隙。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sì shì)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这两段话选自课文《》,作者。
2.给加点的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圈起来。
3.第一自然段作者从、、三个方面入手,细致地刻画了大榕树的长势和形态。
作者是按照顺序来观察的。
4.你从划线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5.选文最后一句话应该读出的语气。
八、阅读《孔子学琴》片段,回答问题。
过了几天,师襄又来看孔子练琴。
他看到孔子的手指(),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便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可以学一首新曲子了。
”孔子摇摇头,说:“我还没有真正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内容,这样弹奏怎么会使人感动呢?1.选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是:2. 把下面词语填入括号中。
悦耳动听运用自如顺畅自然3.画“”的句子从两方面写孔子弹奏的技巧。
一是视觉,看见;二是听觉,听到。
4.从最后一句话中,你有什么体会?5.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九、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童年养成的和时间赛跑的习惯,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使我受益匪浅。
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
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
1. 这段话选自课文《》,作者。
2.你怎么理解“受益匪浅”这个词语?3.你怎么理解画线的句子?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4.写一条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5. 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可以多选)()A.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奋斗目标B.应该有勤奋和锲而不舍的精神C.得过且过,高兴就好D.应该懂得自己拥有有限时间的宝贵十、阅读《军神》片段,回答问题。
1.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儿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实在忍不住可以哼出声来。
”(1)沃克医生“双手颤抖,额上汗珠儿滚滚”的原因是什么?(2)这段话通过沃克医生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衬托出刘伯承的。
2. 沃克医生惊呆了,失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1)划线句子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2)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是“军神”?(3)学习了课文,你对刘伯承元帅一定产生了敬佩之情,请你用几句话来赞美他。
参考答案一、(一)1.刘禹锡2.和谐、协调。
铜镜没有经过打磨,这里指湖面。
3.点拨:这句话是作者展开奇妙的想象,给整幅画画上点睛之笔,这句话的意思是如同在银白色的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这里把“洞庭湖”比作“银白色的盘子”,把“君山”比作“青螺”。
答案:比喻洞庭湖与倒映在湖中的君山的关系。
4.点拨:首先弄明白这两句古诗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把整句诗的意思连起来。
答案:遥遥望去,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
如同在银白的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二)1.陆游2.点拨:选项D当中“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卧”,凄凉之极,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出现一种乐观豪放之气。
所以说法错误。
答案:D3.点拨:仔细阅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4.点拨:首先弄明白这两句古诗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把整句诗的意思连起来。
答案: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倾听那风雨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
二、1.点拨: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写出成语的意思以及寓意。
答案:拟声词,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是指两人亲密地靠在一起小声说话。
2.点拨:“与其……不如……”是选择关系中的关联词,根据意思写出句子。
答案:与其坐在椅子上发呆,不如出门去迎接春天的来临。
3.点拨:仔细阅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赞美向往无限热爱4.点拨: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出了雪声的亲切与温馨,带给人“至亲好友”耳语时的“欣喜”;选文第二自然段写出了下雪的声音如慈母的呵护,作者对雪声的感触愈加深厚。
答案:私语呵护5.点拨:用心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然后,联系实际,用心感受生活,最后写出自己的感受。
答案:例如:用心体会雨的声音。
三、1.点拨:仔细回忆课文,填写文中缺少的词语。
答案:峰峦雄伟连绵起伏2.点拨:阅读选文第2句话,找出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字。
答案:奇秀险3.点拨:阅读“桂林的山真奇呀,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句话找出描写桂林山“奇”的词语。
答案:奇峰罗列形态万千4.点拨: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根据比喻句的特点,找出相关的句子。
答案:桂林的山真奇呀,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哇,像翠屏,像芙蓉,像玉笋,重峦叠彩,绮丽清秀;5.点拨:这句话贴切地写出了桂林山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答案:赞美作者对桂林山赞美四、1.点拨:仔细回忆课文,填写文中缺少的词语。
答案:晨光熹微暮色降临络绎不绝叮叮当当乡间小曲刚下过一场春雨2.点拨:我们要知道需要找出和仿写的是四个字的象声词,象声词即拟声词,为模拟某种声音的词。
答案:叮叮当当吱悠吱悠例如:哗啦哗啦叽叽喳喳吱嘎吱嘎3.点拨:根据提示,仔细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词语。
答案:晨光熹微暮色降临络绎不绝4.点拨:桶儿的声音如“乡间小曲”,这么悦耳、动听,人们的心情会是多么的高兴、愉悦啊!答案:愉悦5.点拨: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写出句子的意思。
答案:这里把古井比作母亲,把古井的水比作乳汁。
形象地写出了古井对村里人的贡献,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赞美与讴歌无私的奉献精神。
母亲为养育自己的儿女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而古井如同伟大的母亲一样,无私地向人们奉献“清凉可口”的井水,养育着村民而毫无所求。
五、1.点拨:仔细回忆课文,填写文中缺少的词语。
答案:嫩红嫩绿长大了的叶子那么新鲜一顺儿朝下那么均匀漾起波纹2.《爬山虎的脚》叶圣陶3.点拨:仔细阅读选文,用一句话总结选文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