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海地域文化通览

青海地域文化通览

《青海地域文化通览》作为一名青藏高原的子女很是自豪。

在本学期又接触了《中国地域文化》这门课,老师的讲授也激发了我对青藏文化的好奇心。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青海人,对青海的各种文化习俗已经耳濡目染。

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再加上本次对这本书的学习探究,会不会有更深刻的思考和更加独到的看法呢?毫无疑问,通过书本知识的详细解读和思考,脑海中浮现了一幅幅画面,与自己的所见所闻产生了一种共鸣。

这种体验乐趣无穷,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神秘而美丽的青海省,它也曾经出现过灿烂的文明。

而对于青海省,许多人却知之甚少。

我曾经亲身经历,在外地,在理发店也好,餐馆也好,他们听你讲话就会问你应该大致西北人吧,答之来自青海,却不知青海乃何方土地。

时而归为西藏,时而属于甘肃。

有时不免心酸,硕大的面积,仙境般的美景,却悉少有人知晓。

究其原因,估计大部分便是文化层面上出现了问题。

举个例子,山因文化而“高”,泰山乃九五至尊,是历代文化的制高点。

诸多文化繁荣之地就有发达的旅游业,其名于文化。

而青海呢,便是名于其景而少文化。

谈及西藏,各类藏文化事物都是其名片;提及新疆,便有伊斯兰文明,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因此,要想传播青海名片,不单单要从景色入手,还要着重发扬其文化,用文化的名片去吸引人使人知晓,让其在五颜六色的中华文化中有一地位。

这地位,不仅仅是在单纯文化定义层面上的地位,还有更重要的便是在各地人民心中的地位。

就像提到曲阜孔庙便知山东,提及荆楚文化便想到湖北。

进而,就能做到提及延安便知革命红色文化,提到西安便有六朝古都气派。

若真有一天能像这样,那对于青海文化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无疑对青海的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有更好的帮助。

本文参考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青海篇)》从史前文明至今,从地理环境概况,行政建制,农耕游牧文化,多民族交融等各个方面入手,讲解了千年以来灿烂的青海文化。

而我此次便是将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整合,得到一个概括的文本,若想深究还得完整阅读全书。

绪论第一节地理环境对于地理环境大家大致都有了解,简单概括为:面积大,海拔高,位于西北,资源丰富,多风少雨,处于世界屋脊,四大牧区之一,三江源头。

作为“中华水塔”,河湖广泛,多冰川融水。

天龙八部中曾有“星宿派”,此派来自星宿海,而星宿海便位于果洛“玛涌塘”,因沼泽草甸区,湖泊众多,如繁星落地,汉语称“星宿海”。

而在果洛藏族自治州,有“玛沁县”、“玛曲县”都是因黄河而得名,可见河流在青海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做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也使下游繁荣昌盛,从高原奔流而下,阅尽人间春色,润泽中华大地,演绎了难以计数的文化篇章。

谈及资源便有“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内陆盆地。

而盐湖便是它最有力的名片。

明清时在这里设有盐局经营。

提及青海,最不能少的就是青海湖。

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古称“卑禾羌海”、“鲜水”。

两汉之际,王莽在此设立“西海郡”。

因本人也来自西海郡(现大致位于海晏县西海镇)所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所以对其中一些地方比较熟悉。

多次前往也曾见过“西海郡”郡碑,见过“三角城镇”。

青海湖周围多为藏族居民,以放牧为主。

而近几年去青海湖,看到已经有靠近西海镇的部分湖边土地沙化严重,治理力度也难以接受,此问题可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谈一小花絮。

曾在奥运会上获得过女子竞走铜牌的藏族运动员“切羊什洁”就是海晏县青海湖乡人,说起来还有点小小的自豪。

近几年,也成功举办了数十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也从体育方面向外界宣传了青海的文化。

再谈青海湖,环青海湖是天然牧场,曾有羌人,土谷浑人,吐蕃人等古代民族游牧。

近代有藏族,蒙古族等。

东部河湟谷地,青海农耕区,分布着青海百分之七十的人口。

此地湟源县,乐都县,西宁市,平安县,民和县也是古代青海文明最为繁盛的地方。

第二节行政建制沿革概况青海历史悠久,迄今已知在三万年左右即有人类生活。

世居为古羌人,但是一直未建立国家,内部实行部落制度,还谈不上行政建置。

西汉武帝之前这里一直都是塞在之地。

而汉武帝时汉军打败羌人与匈奴的联合,设置“护羌校尉”,之后逐渐像青海移民。

西汉中期,在兰州设金城郡,后将郡所移至青海境内,这标志着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中原封建王朝的郡县体系之中。

而到了王莽时期,设立“西海郡”(今海北州海晏县)。

三国时期曹魏沿袭汉制。

十六国时期有前凉、前秦、南凉、西秦、北凉等政权在此建立。

现西宁市有一地名为虎台,中有虎台公园,离本人上高中的地方很近。

虎台公园的标志便是南凉王点将台,倒方土堆,很有气势,据说南凉王出征点将即在此。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青海置鄯善镇(今西宁市)后改名鄯州移至乐都境内,吐谷浑兴起之后这里多由吐谷浑控制。

隋文帝时期,恢复了鄯,廓,河三州,隋朝灭亡之后此地仍归吐谷浑。

唐朝设鄯州(今乐都碾伯镇),廓州(今化隆群科镇),但中期吐蕃兴起,又随着安史之乱的发生,青海被吐蕃占领。

吐蕃瓦解后种族分散不相统一。

北宋时期,安多吐蕃建立政权,史学界称“青唐吐蕃”,因国王为“角厮罗”又称“角厮罗政权”。

后来此政权也瓦解,宋恢复鄯州,廓州等,并置“震武军”(今门源县),“积石军”(今贵德县)。

后西夏统治多年,接由蒙古灭西夏,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明代设西宁卫隶于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康熙年间青海东部属甘肃行省,西为蒙古辖地。

罗布藏丹津事件后,汉西宁府管理青海实物。

青海办事大臣隶理藩院,相当于省级单位。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设青海办事长官。

历史上建都青海的地方性政权不多、影响较大的有三个:西凉、吐谷浑和唃厮啰政权。

西北地区土官制度的产生可追溯到汉唐的羁廉政策,而青海的士官制度始于元代,明代得到普遍推行,清代演变为土司制度,青海地区明代土官、清代土司,都对朝廷十分效忠,保持土汉参治,混合居中。

1930年,青海省政府报经国民政府、实行“改土归流”,直到1958年,所有封建特权始被废除。

总之,青海东部河湟农业区自从西汉后期的纳入封建王朝郡县体系之后,因及时管理,有效治理,执行中原法律法规,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一致性较多,但除此之外的广大牧区大多数不在省府管辖之内,与中原地区联系较少,更受部落统治影响,受中原文化影响弱,所以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差异性较多。

第三节青海文化的发展历程虽地处边陲,但文明灿烂,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相得益彰。

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如小柴旦湖东南岸的湖滨阶地上出土了一批打制石器,年代距今约3万年。

距今约六七千年的贵南县拉乙亥遗址上,表明了采集农业的出现。

较为有名的马家窑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过定居生活,以氏族为单位的原始农耕生活。

马家窑文化以所制精美的彩陶著名于世。

宗日文化时期出图的生产工具,柳湾彩陶壶,民和阳山的彩陶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还有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和诺木洪文化,都是青海先民征服自然适应生存的能力的体现。

秦汉以后,大量中原移民入青,农耕文化开始西渐。

铁犁实物出土标志青海农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隋唐时期,技术大大改进,使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明后期,政府也主张开垦,注重水利发展,对资源利用的加深扩大使其农耕文明更加辉煌。

隋唐之际,中原王朝与吐谷浑、吐蕃会盟联姻,开辟了一条唐蕃古道,促进了民间文化的交流和贸易活动。

此时大乘佛教传入青藏高原并深入民间,渐渐有了广泛信众,并在宋元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语言教派等也渐渐形成,活佛地位提高。

而藏传佛教的经院制度,十明学说6,寺院建筑,雕塑艺术,法舞表演,唐卡绘制,对青海地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得益彰而共同得到发展。

第四节青海历史文化的特点青海历史的主要特点是:多氏族聚居、文化多元、东西农牧经济互依互补,历史上战争较为频繁,行政管理上长期实行农牧区分治制度。

隋唐时期,民族间相互联合的范围广阔,有戎人、羌人、鲜卑、匈奴、汉人、吐谷浑人、吐蕃人等。

唐蕃联姻促进汉藏文化交流,吐谷浑开辟丝绸之路青海道,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吐蕃王朝时期,自身研究并从周邻民族地区吸收文化成果,在医学等方面成果极丰。

各民族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尽管生产生活方式有差异,民族文化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各具特色,但一切特色并不妨碍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这些民族文化共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共享文化成果,在这种相互认同、相互交流、相互尊重中才有了青海文化的凝聚力,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第一章史前文明小柴旦湖遗址,是青藏高原目前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遗存,是青海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

它的发现证实了更新世晚期,人类就已经生活在青藏高原了。

可能是来自华北黄土高原的史前人群进入小柴旦湖畔定居。

而在全新世早期阶段,中国西部地区、甘肃、青海西部等地气温较今日更寒冷,处于非常恶劣的气候环境之中,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但在距今6700年左右的大暖期阶段,拉乙亥人活跃在了黄河上游的共和盆地。

拉乙亥遗址,是青海省境内首次在地层中发现的更新世早期的文化遗址,它拉开了青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序幕。

可是拉乙亥文化虽已跨入新石器时代,但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今天的中原地区。

说到彩陶艺术,便有仰韶文化、宗日文化和马家窑文化。

仰韶文化的遗存在青海先后共发现11处,数量很少,呈点状分布,发掘在民和县阳洼坡和胡李家遗址。

马家窑文化源于仰韶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青地区发展的一个地方变体,是一个地域特征明显、独立性很强的文化系统,马家窑文化是同时期古代文化的优秀部分,它在科技成就、商品生产与交易、文化艺术成就及原始宗教与礼仪等方面已蕴含了诸多的文明要素。

马家窑文化之后,齐家文化开始兴起。

齐家文化人用铜、石文明的火花,展现了这一地区原始氏族公社解体和文明社会即将诞生的曙光,青海境内先后正式发掘的齐家文化的主要遗址及墓地有乐都柳湾、大通上孙家寨、贵南尕马台、互助总寨、西宁沈那、同德宗日等。

齐家文化是马家窑文化的继承者。

墓葬内涵反映了齐家文化较马家窑文化生产力水平有了飞跃的发展。

农业与手工业已经分工,冶钢技术的推广有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又加剧了社会分工的扩大,导致了贫富分化、氏族解体、阶级出现。

青海地区的青铜器文化,除早期齐家文化外,还包括分布低于最广泛的土著文化卡约文化,居住在甘青地区的辛店文化和占据柴达木盆地的诺木洪文化。

而青铜文化发展的多种迹象表明,青海地区由于气候环境剧变而导致经济转型后,物质文化的生产活动收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的观念形态的改变也形成文化的倒退,早期文明因素的发展停滞。

当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统一的强生的城郡国家——夏、商王朝时期。

青海地区的青铜时代们处于落后不发达的境地。

而这也说明,自身环境状况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便警示人们爱护环境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是何等主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