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一)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一)

课程安排第一讲: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基本介绍(1课时)第二讲: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2课时)第三讲:大学生自我认识与就业心理准备(3课时)第四讲:大学生求职前的准备与求职技巧(6课时)第五讲:大学生求职过程的就业权益保护(3课时)第六讲:大学生职业职业规划及创业教育(3课时)第一讲: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基本介绍一、课程简介1、课程性质:实践教育模块必修课注:学校实行学分制;学分160,分为公共基础教育、专业核心教育、专业拓展教育(专选22、跨专选6、人文与科技选6)、实践教育16(素质考核、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2013年前这门课程名称为:大学生就业求职技巧2、课程学分:1学分3、课程学时:18学时注:每周3个学时,共六周课程。

二、开课背景1、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由“统招统分”转向“自主择业”注:20世纪80年代末部门高校就业制度由“统招统分”改革为“自主择业”,到9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目前实行“双向选择、自由择业”。

2、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注:1999年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分为精英(小于15%)、大众(15%-50%)和普及(大于50%);在2002年左右我国就实现了大众化教育。

3、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要求注:1995年5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通知要求在高校高年级学生中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1997年3月国家教委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明确要求指导重点是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教育,突出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宣传;2007年11月,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联合发出《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要求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并明确指出该课程列为必须课或者必选课;12月下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强调该课程为必须课程。

我校是2007年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于2008年正式开设该课程。

三、开课意义1、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主动择业意识;2、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合理调整职业预期,增强就业竞争意识;3、有利于帮助大学把握就业市场特点和功能,掌握求职择业的基本常识技能,增强求职择业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1、态度层面: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应该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罗曼·W·皮尔是“积极成像”观点的主要倡导者。

此书曾在美国最畅销书排行榜上整整待了十年时间,从此“态度决定一切!”成为表达积极思维力量的一句口头禅传遍了全世界。

2、知识层面:全方位认清自己及职业特性,了解相关政策与法规,掌握基本劳动力市场;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大学而生应该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

3、技能层面:基本掌握信息搜索技能、求职技能、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

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细节决定成败;《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五、课程考核1、考核方式:考查2、平时成绩40分;课程结束考查60分。

第二讲: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一、课堂小调查1、继续深造(考研或出国留学)2、毕业工作注:找什么性质的工作?二、当前我国就业形势1、“十二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可知:全国人口总数为13.7亿,9.4亿左右的劳动力,占全国人口总数70.14%。

2014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最高峰9.97亿,实际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新成长劳动力高峰将延后,整个“十二五”期间劳动力供给将持续增加并保持在高位,即全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在2500万人左右。

就全国就业机会来看,近几年每年平均能够提供1200万个就业机会,也就是说,每年全国有1300万劳动力找不到工作。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之严峻。

2、“十二五”期间我国就业压力大的原因根据奥肯定律: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

但是,就近几十年我国经济发展来看,却违反了该定律,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不仅没有带动就业率的上升,反而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

1985—2010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与同期就业人口平均增长率1)产业结构: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入,我国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一定的调整,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

2)就业压力: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地深入,大量人员下岗,但由于这些下岗人员年龄较大且拥有的技能有限,再就业比较困难,进而加大了整个就业市场的压力。

3)劳动力转移:随着城镇化不断地加剧,农村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这些人通常均未列入统计中的从业人数中去,但占据了计入统计中的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员岗位。

三、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1、目前高校毕业生概括1)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很快从“精英化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15%大众教育阶段:15%<毛入学率<50%普及化教育阶段:毛入学率>50%1978—2011年全国高等教育国模变化情况2)金融危机的影响:需求人数下降、招聘门槛提升、工资福利下调2、当前大学生就业特点1)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房市场注:由过去毕业生占主导地位变为由招聘企业占主导地位2)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注:现在有些公司招聘不满,同时有些毕业生要求太高而导致失业3)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注:一些毕业研究生占据本科生的就业岗位,本科生挤占专科生的就业岗位。

4)高薪职位难求,职位层次下降,薪酬水平下降注:现在应届毕业生很难找到高薪职位,职位普遍下移,工资福利水平逐渐下降。

5)毕业生求职成本增加注:现在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本学校招聘会。

大部分同学知道获知校外有招聘会,都挤着去,有的甚至在全国各地跑,大大增加了求职成本。

6)大众化就业趋势越加明显注: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需求将进一步增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当今我国发展经济的重大战略措施。

越来越多的、先进的、高技术含量的机器设备武装生产线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据有关报告说数控设备的高级操作人员紧缺50万人。

这就需要大量的掌握高新技术设备使用技能的大学毕业生到这些生产第一线的岗位上就业。

“高级蓝领”工作日渐普遍:如信息产业中的软件、网络等公司,雇佣的员工中80%—95%都是大学毕业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在从事编写程序、设备调试、维护设备、实施工程等第一线工作。

如果以管理与生产第一线的岗位作为区别“白领”与“蓝领”的标准,那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应当属于“蓝领”,应当属于大众化的就业。

3、小结:我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不在于找不到工作,而在于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即就业不难,择业难。

三、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1、国家政策五项政策1)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6]133号)2)自主创业优惠政策:《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实行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综[2006]7号)3)大学生到基层、非公有制企业的工龄、劳保福利政策:《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42号)4)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后的升学、考公务员加分政策:《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42号)5)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科技部等五部门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财[2009]97号)2、国家实施五项计划1)西部志愿者服务计划、地方政府欠发达地区志愿者服务计划: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42号)2)三支一扶计划: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团中央八部委《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国人发〔2006〕16号)、《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42号)3)大学生村官计划: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组通字[2008]18号)、《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42号)4)社区大学生工作者服务计划:《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42号)5)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和农村教育硕士计划:《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6〕2号)、《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4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8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07]8号)3、其他政策和计划1)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和《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征集工作的通知》(参动[2009]6号)2)选调生:《关于进一步做好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的通知》(组通字[2000]3号)3)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关于开展“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的通知》(总工发[2009]20号)4)高等学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援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残联发[2009]8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