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吆喝》课件
吆喝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请根据提示找 出相应的句子。
• ①方法: • 借甲事物形容乙事物:葫芦儿——冰塔儿。 • 夸张手法:小玩艺儿赛活的。 • 具有戏剧性:就剩两挂啦。 • 告诉制文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 ①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 蘸(zhàn) • 铁铉(xuàn) • 隔阂( hé ) • 佐料(zuǒ) • 小钹(bó ) • 卤煮(lǔ ) • 山楂(zhā) • 荞麦(qiáo)
招徕(lái ) 囿于(yòu) 馄饨(húntun) 饽饽(bō ) 雪花酪( lào) 马趴( pā ) 荸荠(bíqí) 秫秸秆(shú jiē )
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 招徕:招揽。 •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
灵活应付。
•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 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 呼唤等)。
•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 可人:可人意;使人满意。 • 伶俐:聪明;灵活。 • 支棱:竖着,伸出。 •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器乐
时间顺序
(引入)
声乐
吆喝
从早到晚(5-9)早 晚上 上( (58--79) )
(介绍)一年四季(10) 春天,到夏天
秋天,到冬天
(评价)
吆喝的 内容
吆喝的 声调
吆喝的音 韵节奏
按课文思路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并写出各部分的大意。
• 第一部分(1-3):由北京街头的器乐提到 声乐部分——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 第二部分(4-10):北京街头,一年四季, 从早到晚叫卖声不断。
• 第三部分发(11-14):介绍各种吆喝的主 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文中写的最具体生动的是哪一 种吆喝?怎样吆喝?
• 是乞丐。 • 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
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 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 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 赏我点儿吃吧!”
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运用生动的比喻,形 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 ②“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 算算!” 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 ③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 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 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 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
• 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 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 怀念之情的,那种对 往事的美好回忆,那 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 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 里行间。
萧乾
浅层阅读——整体感知
作者链接
• 萧乾(1910-1999),原名萧 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 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 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 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 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 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 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 《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 史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