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一、单项选择题1.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答案D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如果资本主义的死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贝!D.否定科学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E.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答案ABE2.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B.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先进阶级选择道路D.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E.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的道路答案CD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客观过程答案ABCD4、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答案ABD5. 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A. 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B. 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C. 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D. 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E. 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答案ACD三、辨析题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答案要点: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答案要点: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
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
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
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
3.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答案要点:一定的社会形态是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统一体。
人类历史是人自觉创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必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陈旧的社会形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
)但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生产力,从而人们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四、材料题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1. 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的材料: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
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2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语法》材料3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
今后随着人中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
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
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请回答:(1) 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 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3) 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案要点:①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②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的同时,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盲目地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③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4分) 2. 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材料1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
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
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
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材料2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l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3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
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
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
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
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
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
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
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材料4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
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
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叨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请回答:①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②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转化原理③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
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
(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
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