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讲课ppt课件

传染病讲课ppt课件

• 2002年12月15日,在家休息了一周后的黄杏初一直发烧,病情加重,被送到河源 市人民医院治疗。河源医院曾为黄治疗过的9位医护人员先后有了非典症状,因此 怀疑黄杏初具有传染性。
• 2002年12月17日,黄杏初的病情加重,出现呼吸困难。当天下午,由河源市人民 医院送到广州军区总医院抢救,当晚9时到达广州。当时黄杏初已经神志不清。到 医院的第二天,黄杏初上了呼吸机。
非典的传播途径
• 经空气传播: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流 行强度, 一般认为经空气传播的可能性不大。但根据香港淘 大花园聚集新暴发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其排污系统 的情况,有可能通过含病原体的污水产生气溶胶从 而造成住户传播。
• 蟑螂、老鼠携带病毒传播:在香港淘大花园捕捉到 的蟑螂和老鼠的粪便中检出冠壮病毒,但未能证实 其在本次暴发中的作用,也不清楚具体传播方式。
• 2002年12月27日,黄杏初病情好转,结束靠呼吸机维持的日子。 • 2003年1月10日,黄杏初康复出院,后被认定为中国首例非典型肺炎报告病例。 • 2003年2月6日,黄杏初回到深圳的酒楼上班。 • 2003年2月7日左右,听说传染性肺炎最早从河源发生的事情,开始担心自己得的
• SARS冠状病毒是一种变异冠状病毒。由于这种 病毒的包膜上有形状类似日冕的突起,外形酷 似常见的花冠,因此被命名为冠状病毒。作为 一种动物病毒,冠状病毒早已存在并被发现, 但此次在SARS患者身上分离出的冠状病毒却是 一种从未发现过的全新的变种病毒。
科赫法则
• 科赫法则(Koch postulates)又称证病律,通常是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 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 1910年)提出的一套科学验证方法,
• 无症状携带者:从流行并学资料表明,有约40%的患者无明 显病人接触史,病例分布主要以散发为主,提示本病可能存 在无症状携带者,并在传播中起一定作用。
• 动物:动物是可疑的传染源,包括家畜或家禽,宠物及野生 动物。2003年4月6日,WHO宣布确认本病的病原体为一种 新型的冠状_SARS冠状病毒,以前从未在人类身上发现过。 但目前有待证实,也不清楚该病原体是否已经适应人类。
病害的病原物。
SARS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咳嗽、呼吸困
难,肺部炎症改变严重时出现低氧血症、呼吸窘迫 综合征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本病是一种新的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于其他 非典型肺炎相似,但具有传染性强的点,故我国 医务工作者将其命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非典的传染源
• 病人: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部分病人传染性很强,如广州 一病人传染了近100人,包括家属和医务人员。部分病人传 染性不强,未造成接触者感染;少部分病人无明显的接触史。 病人出现症状时即有传染性,但不清楚确切的传染期。目前 观察发现恢复期病人无传染性。
答疑
关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 概念: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为一种由SARS 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 征。本病为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传播方式为近距 离飞沫传播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
非典的病原体——冠状病毒
病原学
非典的传播途径
• 飞沫传播:近距离密切接触者发病的危险性高,飞 沫传播是目前最肯定、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 接触传播:被病人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受感染,可通 过手、日常生活用品等间接接触传播。
• 经消化道传播:香港淘大花园在短短1个月内连续发 生300例病人,多数病人无明显的接触史。部分有腹 泻症状,而淘大花园患者中腹泻症状者更高达60% 左右,并曾在患者粪便中分离出冠状病毒,提示可 经消化道传播。
• 2003年3月27日香港大学对外公布分离出冠状病 毒。4月12日加拿大率先公布SARS冠状病毒的 全部基因序列。随后美国也宣布测定出SARS冠 状病毒全部基因序列,与加拿大公布的序列基 本一致。4月16日由荷兰动物学家利用猴子所做 的实验完全符合科赫原则。因此,WHO于4月 16日在日内瓦宣布本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 原体是SARS冠状病毒。
• 科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包括: • 1 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相同的微生物,且在健康者体内不存在; • 2 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得到纯培养(pure
culture); • 3 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 4 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 如果进行了上述4个步骤,并得到确实的证明,就可以确认该生物即为该
传染病的秘密
目录
• 概念 • 特征 • 种类 • 预防 • 治疗 • 答疑
传染病的概念
•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 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 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 螺旋体、寄生虫等。
传染病的特征
• 病原体 • 传染性 • 流行病学特征: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 感染后的免疫
传染病有哪些?
• 病毒感染性疾病 • 细菌感染性疾病 • 朊毒体病 • 立克次体感染 • 真菌感染 • 螺旋体感染 • 原虫感染性疾病 • 蠕虫感染
传染病的预防
• 管理传染源 • 切断传播途径:消毒、隔离 • 保护易感人群:特异性(预防接种)、非特异性
传染病的治疗
• 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 • 病原治疗 • 对症治疗 • 康复治疗 • 中医治疗
• 实验室感染:已有发生。
非典的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从数月的婴儿到90多岁老人均有发病。 感染来源不明的病例主要以青壮年为主,患者家庭成员 和、收治患者的医护人员属高危人群。患者康复后无再 次发病的报告,患病后可能获得一定程度免疫。有慢性 疾病、年长者患者病死率较高。
全球首例非典
• 2002年12月5日左右,在深圳一家酒楼里当大厨的黄杏初开始觉得不舒服,发热、 畏寒、全身无力。去医院打了吊针后,病情未见好转,随后回到河源紫金县柏铺 镇老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