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直流输电系统控制原理与特性

直流输电系统控制原理与特性

控制
(1)直流电流控制,保持电流等于给定值; (2)直流电压控制,保持直流线路送端或受 端电压在给定的范围内或等于给定值; (3)整流器触发延迟角(α)控制,使正常运 行时α角较小,一般保持在10°~20°(或 12°~18°)范围内,以减小无功消耗,并 留有调节的余地。 ( 4 ) 逆 变 器 关 断 角 (δ) 控 制 , 控 制 δ≥δmin(最小关断裕度角),避免发生换 相失败,在此前提条件下,尽量减小δ, 以兼顾安全和减小换流单元无功功率消耗, 提高功率因数。
2.4 换流器定电流控制
定电流控制是换流器的基本控制之一,它通过 定电流控制 控制换流器触发相位角,使直流电流等于设 定值并保持不变。 定电流控制才用最基本的安偏差比例控制时, 电流调节器CAI的输出为: UC= U0 - Kε 式中: U0为常数;K为放大系数;ε=Idr-Id。 定电流控制静态伏-安特性曲线中α= αµιν的说明: AB线段:Ud1=Udo1cosαmin-Iddγ1 AB’线段:Ud2=Ud1-IdRL=Udo1cosαmin-Id(dγ1+RL)
由式( )可知,正常运行情况下, 由式(1)可知,正常运行情况下,两端直流输电系统可以 采取如下几种控制模式: 采取如下几种控制模式: 整流器定α 逆变器定β ①整流器定α,逆变器定β; 整流器定α 逆变器定δ ②整流器定α,逆变器定δ; 整流器定电流I 逆变器定关断角δ ③整流器定电流Id、逆变器定关断角δ; 整流器定电流I 逆变器定电压U ④整流器定电流Id、逆变器定电压Ud等。 上述四种控制模式中,模式①直流电流I 上述四种控制模式中,模式①直流电流Id易受两端交流系统 母线电压波动的影响而产生大波动,对交、 母线电压波动的影响而产生大波动,对交、直流系统稳定 运行都十分不利;模式②只有在(R (R+ 运行都十分不利;模式②只有在(R+dγZ)>dγN前提下才 能保证直流系统运行稳定性,且同样存在模式①的问题。 能保证直流系统运行稳定性,且同样存在模式①的问题。 实际应用中,直流系统通常采用控制模式③ 实际应用中,直流系统通常采用控制模式③或④。当然还须 设置一些辅助控制功能,如:最大/最小触发角 设置一些辅助控制功能, 最大/ 限制、 (αmax/αmin)限制、逆变器的后备定电流控制与最小关断 限制等,才能保证直流输电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 角δmin限制等,才能保证直流输电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
直流输电系统控制原理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江道灼
一、概述
1.1 直流输电系统运行控制基本要求
(1)减小因交流系统电压变化引起的直流电 流波动; (2)限制最大直流电流,防止换流器过载损 害; (3)限制最小直流电流,避免电流间断引起 振荡及过电压; (4)减小逆变器发生换相失败的概率; (5)尽量减小换流器消耗的无功功率; (6)保持直流电压在要求值水平运行。
1.3 直流输电控制系统发展简介(续) 直流输电控制系统发展简介(
(3)微机型控制系统 )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 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目前直 流输电控制系统基本上都是微机型的。 优点: 优点 :集成度、可靠性高;控制方式灵活且 更改方便;可实现快速、精确控制;控制 功能和逻辑处理能力强,可实现复杂控制; 运行稳定性高,基本不受温度等周围环境 影响;可方便地通过多重化等措施进一步 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2.5 逆变器定关断角控制(续) 逆变器定关断角控制(
因此逆变器采用闭环定δ控制方式时,一般都要增 设一个紧急控制(EC)环节,以便当出现或预测到 δ大幅度减小时,立即输出一短暂的信号Δδe, 使误差ε=δ0+Δδe-δ突然人为地增大,使α 角快速大幅度减小,从而有效防止换相失败。 预测型关断角控制是一种开环预测控制过程,也可 预测型关断角控制 有效防止逆变器发生换相失败。预测公式如下: αY =cos-1(Kc·Id/Enm-cos δ0) 式中Kc为常数;Id受控整流器,也可认为是常数。 因此只要能够准确预测换相电压峰值Enm,从而准 确预测逆变器下一个触发脉冲的相位角。
1.3 直流输电控制系统发展简介(续) 直流输电控制系统发展简介(
(2)数字型控制系统 ) 由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构成,20世纪五、 六十年代开始发展,但未得到推广应用。 优点: 优点 :集成度较高、控制方式较灵活、逻辑 处理能力较强。 缺点: 缺点 :控制功能实现较复杂、某些控制性能 及可靠性还不如模拟型的,故未能得到推 广应用。 同时期还研发了一种数模混合型 数模混合型控制系统, 数模混合型 吸收了模拟型和数字型的优点,得到一定 的推广应用。
2.5 逆变器定关断角控制
定关断角控制是逆变器的主要控制方式,其任 定关断角控制 务是是通过控制触发相位角,使逆变器的越 前关断角δ等于给定的关断裕度角δ0 ,以减 小换相失败的概率,提高运行可靠性,同时 兼顾降低无功功率的消耗量。 定关断角控制中,关断角的最小临界值约为6o~ 10o,一般取δmin=18o。 逆变器关断角δ和触发超前角β的关系如下:
2.7 换流变压器分接头切换控制
分接头控制是触发角控制的辅控措施,二者配合可保 持直流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 要求控制速度比触发角控制慢,一般每隔数秒钟执行 一次即可; 对于定Id控制的整流器,一般通过切换换流变分街头, 将触发角α控制在15o(如12.5o~17.5o之间)左右,以 使其既有足够的调节裕度,又不致消耗太多无功; 对于定δ控制的逆变器,以控制直流电压在额定值的 ±(1.5%~2%)范围内波动为准,且每档分接头的切换 量控制在±(1%~1.5%)之间; 对于定Vd控制的逆变器,则以控制其越前关断角δ在 18o(如15o~21o之间)左右,以使其既有足够的调节裕 度,又不致消耗太多无功; 当直流系统切换到由逆变器控制Id的非正常模式时, 逆变器的换流变压器分接头控制必须暂停工作,以防 止因分接头的调节干扰控制、造成Id的异常波动。
2.8 直流系统控制特性的改进
改进直流输电基本控制特性的目的,是为了进一 步提高其控制性能和运行指标。 常见的改进措施有: 1. 定关断角控制特性改进 定关断角控制特性改进:比如当检测到Id小于 运行设定值时,使逆变器从定δ控制改为定β 控制,从而可有效防止整流器进入定αmin控制 时Id大波动情况的发生。 2. 增加VDCL VDCL(直流电流控制定值增加低电压减电 流定值)功能:当控制系统检测到直流电压低于 某一设定值(如50%~70%)时,自动按某种规律 降低整流、逆变站的控制电流定值,以防逆变 器发生连续换相失败。
二、直流系统基本控制原理与特性
2.1 直流输电系统基本结构及其控制模式
直流输电一次系统结构示意
2.1 直流输电系统基本结构及其控制模式(续) 直流输电系统基本结构及其控制模式(
直流输电一次系统等值电路
由图知,正常稳态情况下系统直流电流为: 由图知,正常稳态情况下系统直流电流为:
(1) 或
2.1 直流输电系统基本结构及其控制模式(续) 直流输电系统基本结构及其控制模式(
1.3 直流输电控制系统发展简介
从控制系统本身结构特点看,大致可分为三 阶段: (1)模拟型控制系统 ) 由分立模拟电子电路构成。早期控制系统。 优点:响应快速、实时性好、控制方式简单 优点: 可靠。 缺点: 缺点:灵活性差、控制功能受限、结构涣散、 易受温度等周围环境影响、控制精度低、 控制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可靠性低等。

(β=180o-α)
2.5 逆变器定关断角控制(续) 逆变器定关断角控制(
定关断角控制分闭环控制 预测控制 闭环控制 预测控制两种。闭环定 闭环控制和预测控制 关断角控制方式与定电流控制类似,也是一种负 反馈控制,其控制放大器CAδ的输出为: UC= U0 – Kε, 式中: U0为常数;K为放大系数;ε=δ0–δ。 闭环控制是当检测到δ与δ0的偏差后才进行控制, 闭环控制 因此对于δ<δ0情况下的控制是不利的。例如 当逆变侧交流系统发生故障,换相电压大幅度跃 降、直流电流迅速上升,δ突然大幅度减小的情 况下,在检测到δ<δ0时,逆变器可能就已发 生换相失败。
2.6 直流输电控制系统构成
右图为直流输电控制系统 基本构成,图中, 整流站主要包括: 整流站主要包括: TCC:换流变分接头控制器 VTC:阀触发控制单元 CTC:触发相位控制单元 MIN.DET:最小值检出单元 MAX.DET:最大值检出单元 CAI:电流控制放大器 LIM:限幅环节 SYN:同步控制单元 COM:通信接口设备 逆变站除上述外还需有: 逆变站除上述外还需有: CAδ:关断角控制放大器 MU:关断角检测单元
2.2 换流器触发脉冲相位控制方式
直流系统不论采用哪种控制方式(包括正常 和异常控制),其最终都是通过调节换流 器触发脉冲相位角α来实现的。 换流器触发脉冲控制可分为 按相触发控制 和等间隔触发控制两种。 按相触发控制特点:等触发相位角α控制, 但不能保证换流器的等间隔触。 等间隔触发控制特点:保证稳态情况下换流 器的等间隔触发,但不保证各阀触发相位 角α的相等。
2.10 直流输电系统的启停控制
直流输电系统的启停控制包括正常启停控制 和紧急停机控制。 正常启停是一种慢速控制过程,时间延续几 正常启停 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应根据两端交流系 统承受功率变化的能力来具体确定。 紧急停机通常用来处理直流系统的故障,因 紧急停机 此是一种快速过程,包括移相急停机和投 旁通对急停机两种,前者主要用于处理处 理直流线路的故障,后者主要用于处理换 流器阀故障。
2.9 直流系统的功率控制
现代直流系统一般都设置有功率控制功能,且通常是通过改 变电流设定值,达到间接控制功率的目的。 功率控制主要由如下几个模块组成: 功率控制 1. 功率定值设置模块(PRS),根据运行人员或远方调度中 心输入的功率定值(Pdr0)及其变化速度限值(RSL),初步 确定功率控制定值(Pdr1); 2. 附加功率控制模块(APC),根据交流系统频差确定功率 控制修正量(ΔP0); 3. 控制电流形成模块,根据修正后的功率控制定值Pdr(= Pdr1+ΔP0) 和实测电压Ud,获得电流控制定值Idr0; 4. 过载限流模块, Idr0必须≤过载计算单元(OLC)根据当 前阀冷却介质温度和实测Id计算出的最大允许过载电流 (I’max); 5. 还有低压减流限值和定值同步传输模块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