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背景移动终端具有隐私性、智能性、便携性、网络连通性移动互联网行业中,与传统行业区别较大的一点就是应用商店。
应用商店是作为用户进入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之一。
苹果App Store首创移动应用商店模式(2008年7月)iOS系统谷歌的应用商店Android Market(后更名Google Play)Android系统微软的应用商店Windows Marketplace(后更名Windows Phone Store)Windows Phone 系统诺基亚的应用商店Ovi Store Symbian系统移动终端的智能性体现在四个方面:①具备开放的操作系统平台,支持应用程序的灵活开发、安装和运行;②具备PC级的处理能力,支持桌面互联网应用的移动化迁移;③具备高速数据网络接入能力;④具备丰富的人机交互界面,即在3D等未来显示技术和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多模态交互技术的发展下,以人为核心的更智能的交互方式。
恶意程序的传播途径:APP下载、恶意网站访问、垃圾邮件、诱骗短信、含毒广告、彩信、外围接口等从恶意程序的行为特征上看,恶意扣费类恶意程序数量排名第一,其次为资费消耗类、系统破坏类和隐私窃取类。
移动智能终端面临的安全威胁①空中接口安全威胁②信息存储安全威胁③终端丢失安全威胁④数据接入安全威胁⑤外围接口安全威胁⑥终端刷机安全威胁⑦垃圾信息安全风险⑧终端恶意程序安全威胁------------------------------------------------------------------------------------------------------------------------------------------------------------------ 安全基础知识身份认证分为用户与主机、主机与主机之间的认证两种方式用户与主机之间的认证因素:①用户所知道的东西:密码、口令②用户拥有的东西:USB Key、印章、智能卡(信用卡)③用户具有的生物特征:指纹、声音、视网膜、签字、笔迹用户身份认证的4中主要方式:①静态密码②动态密码:短信密码、动态口令牌、手机令牌③智能卡④数字证书静态密码的缺点①安全性低,容易受到各种攻击②易用性和安全性互相排斥,两者不能兼顾③用户使用维护不方便④风险成本高,一旦泄密可能造成非常大的损失手机令牌具有高安全性、零成本、无需携带、易于获取以及无物流等优势。
常见的数字证书有:①服务器证书(SSL证书)②电子邮件证书③客户端证书访问控制涉及的基本要素:发起访问的主体、接受访问的客体、访问授权规则访问控制策略的基本因素:①访问者、②目标、③动作、④权限信任源、⑤访问规则一般的访问控制策略有3种:①自主访问控制(DAC);②强制访问控制(MAC);③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Linux系统中的两种自主访问控制策略:①9位权限码(User-Group-Other);②访问控制列表(ACL)多级安全(MultiLevel Secure,MLS)是一种强制访问控制策略。
加密是最常用的安全保密手段,两个基本要素是算法和密钥,从使用密钥策略商,可分为对称密码体制和非对称密码体制。
对称密码体制包括分组密码和序列密码,典型加密算法有DES、3DES、AES、IDEA、RC4、A5和SEAL等对称密码体制的优点:①加密和解密速度都比较快②对称密码体制中使用的密码相对较短③密文长度往往与明文长度相同对称密码体制的缺点:①密钥分发需要安全通道②密钥量大,难以管理③难以解决不可否认的问题非对称密码体制是为了解决对称密码体制的缺陷而提出的:密钥分发管理、不可否认。
典型的非对称密码体制有RSA、ECC、Rabin、Elgamal、NTRU。
非对称密码体制的优点:①密钥分发相对容易②密钥管理简单③可以有效地实现数字签名非对称密码体制的缺点:①同对称密码体制比,加/解密速度较慢②同等安全强度下,非对称密码体制的密钥位数较多③密文的长度往往大于明文的长度软件分析技术①静态分析技术:词法分析、语法分析、抽象语法树分析、语义分析、控制流分析、数据流分析、污点分析②动态分析技术:动态执行监控、符号执行、动态污点传播分析、Fuzz分析方法、沙箱技术静态分析的特点:①不实际执行程序②执行速度快、效率高③误报率较高动态分析的特点①程序必须运行②人工干预③准确率高但效率较低软件保护技术①代码混淆技术:(1)词法转换(2)流程转换(3)数据转换:静态数据动态生成、数组结构转换、类继承转换、数据存储空间转换②软件加壳:压缩壳、保护壳;加壳技术:花指令、代码混淆、加密与压缩③反破解技术:(1)对抗反编译(2)对抗静态分析:混淆、加壳(3)对抗动态调试:动态调试检测(4)防止重编译:检查签名、校验保护------------------------------------------------------------------------------------------------------------------------------------------------------------------ 移动终端安全体系架构硬件体系结构1945年,冯*诺依曼首先提出了“存储程序”概念和二进制原理,后来人们把利用这种概念和原理设计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统称为“冯*诺依曼结构”,也称为“普林斯顿结构”。
X86、ARM7、MIPS处理器都采用了“冯*诺依曼结构”。
PC端X86处理器使用了复杂指令集;ARM处理器使用了精简指令集。
ARM TrustZone是ARM针对消费电子设备安全所提出的一种架构,是保证手机安全的基础,支持SIM锁、DRM(数字版权保护)和支付安全服务。
操作系统体系结构从做系统从结构上都可以分为用户模式和内核模式,一般进程是处于用户态(User Mode)一个标准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需要具备的功能:①进程管理(Processing Management②内存管理(Memory Management)③文件系统(File System)④网络通信(Networking)⑤安全机制(Security)⑥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⑦驱动程序(Device Drivers)操作系统信息安全机制两大理念:①操作系统提供外界直接或间接访问数种资源的管道;②操作系统有能力认证资源访问的请求:内部来源的请求和外部来源的请求。
移动终端的安全特性Android操作系统的安全特性,采用安全沙箱模型隔离每个应用程序和资源。
Android的Linux内核控制包括安全、存储管理器、程序管理器、网络堆栈、驱动程序模型等。
Android的安全特性①继承自Linux的安全机制:(1)用户ID(UID)(2)Root权限②Android特有的安全特性:(1)沙箱技术。
沙箱中使用DVM运行由JAVA语言编译生成的Dalvik指令;(2)Androi内核层安全机制:强制访问控制、自主访问控制(3)Android的权限检查机制:应用程序以XML文件形式申请对受限资源的使用。
(4)Android的数字签名机制(5)内核通信机制Android权限机制的缺陷①权限一经授予应用程序,则在该应用程序生命期间都将有效,用户无法剥夺权限。
②权限机制缺乏灵活性,要么全部批准应用程序的全部权限申请,要么拒绝程序安装;③权限机制安全性不够,不能阻止恶意软件通过JNI技术直接调用C库,从而获取系统服务。
Android不会安装一个没有数字证书的应用程序。
Binder提供了轻量级的Android远程方法调用机制。
Android系统中的4中组件①Activity(活动),一个界面,保持独立的界面。
②Service(服务),运行在后台的功能模块。
③Content Provider(内容提供者),应用程序间数据共享的一种标准接口,以类似URI的方式来表示数据。
④Broadcast Receiver(广播接收器),专注于接收系统或其他应用程序的广播通知信息,并做出对应处理的组件。
广播接收器没有用户界面,可以启动一个Activity来响应他们接收到的信息,或者用NotificationManager来通知用户。
广播接收器提供了一种把Intent作为一个消息广播出去,由所有对其感兴趣的程序对其作出反应的机制。
Intent是一个对动作和行为的抽象描述,负责组件之间程序之间进行消息传递。
Android中进程间通信的终点称为通信端点。
按照IPC的通信端点划分,Service运行在后台,提供了调用Binder的接口,调用者可以绑定服务,并通过服务暴露出的方法使用Service。
内容提供者为设备中应用提供数据内容,广播接收器处理其他组件或是系统发出的广播消息,Activity是个可视组件,可以被自己或其他应用调用。
iOS操作系统的安全特性①系统可信启动:iOS的核心安全是基于它的启动;目前大部分“越狱”技术都是以这条启动链为攻击目标,最致命的是对Bootrom的攻击。
Bootrom是这条启动信任链的根,对它成功攻击将导致后续的安全机制失效。
②沙箱技术:iOS通过沙箱来实现访问控制。
沙箱由用于初始化和配置沙箱的用户控件库函数、服务器和内核扩展构成。
③地址空间布局随机化策略(ALSR):一种针对缓冲区溢出的安全保护技术。
④数据保护机制:(1)硬件加密、(2)软件加密、(3)程序签名机制、(4)密钥链和数据保护加密手机的通信加密技术是搭载了加密算法的手机终端。
CDMA技术在安全保密方面的三道屏障:①扩频技术、②伪随机码技术、③快速功率控制专用技术------------------------------------------------------------------------------------------------------------------------------------------------------------------ 手机卡与芯片安全SIM(客户识别模块)卡是带有微处理器的智能芯片卡,在GSM中,SIM作为唯一确认用户身份的设备。
SIM一般由CPU、ROM、RAM、EPROM/E2PROM(数据存储器)、串行通信单元等模块组成。
ROM用于存放系统程序,用户不可操作;RAM用于存放系统临时信息,用户不可操作;EPROM/E2PROM用于存放号码短信等数据和程序,可擦写。
SIM卡最早由IC卡发展而来。
标准SIM卡的尺寸为25X15 mm,容量1~3kB;Micro SIM卡的尺寸为12X15mm;Nano SIM卡的尺寸为12X9mm。
SIM卡是一个软件和硬件组合的产品,软件上遵循GSM11.11、GSM11.14标准,硬件上遵循ISO/IEC7816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