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PPT优秀课件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PPT优秀课件


二、翻译句子: 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国名等 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和现代汉语的语 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三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 的成分增补出来,并用括号表示。 四是翻译的句子标点、语气要与原句一致。
对于关键实词、重要虚词、特殊句式(判断 句、倒装句、省略句等)等几种采分点,尤其 应当注意加以落实。
三、内容理解题
(1)要求分析事件前因后果,回答人物某 种做法的原因;或人物的具体表现等;
◆ 2006年中考第9题:秦西巴“纵麑”的原因 是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2010年中考第14题:表现“二母鸡”和睦相 处的句子是 (用原文语 句回答)
(2)要求概括人物性格品质,或回答故事 中蕴含的道理,获得的启发、感受等。
如2008年中考试卷中的《误认》, 文中有对卓茂心理、动作描写的语句 “心知非是,解以与之”,他明知别人 认错了马,却仍然解下自己的马给人家, 据此就不难归纳出他“仁慈厚道”的品 质。
2、抓住文中议论性语句。
例如,2009年中考试卷中课外文言选 文末尾提到“鸡虽微禽”“竟复具一 德”“因呼之为‘慈鸡’”等,不难发现, 作者是在肯定这种卑微家禽身上的美德, 因此,第15题“文中的‘一德’指的 是 慈 或 仁慈。
从选文看,篇幅不长,一般在120字左右; 有相对完整的情节,多选择一些短小精悍的 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人物故事、著名典籍 中的精彩片段;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从题型看, 1.解释文中加点字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3.填空题(内容理解题)
从题量、分值看, 1.解释加点字(2题,4分) 2.翻译句子 (1题,3分) 3.填空题 (2题,5分) 共12分,占文言文阅读总分的近三分之一。
【提炼人物性格特点】
◆ 应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进行分析概括。 ◆一般用二至三个词语来形容,尽量用四字词语 信守诺言、虚心好学、机智勇敢、治学严谨、 宽厚待人、淡泊名利、严于律己、知错就改、 善于思考、敢于质疑、豁达乐观、实事求是、
……
【概括故事中的启示】
◆ 答题时,一般用肯定、明确的语气来答题: 如“我们应……” 或“做人要……” ◆有时,为了确保答案的完整性,可以从正反 两方面分别阐述:如“我们应该……,不应 该……”,或 “要……,不要……”的句式表 达。
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考试目标
1、掌握150个文言实词的含义。
2、掌握“之、其、而、以、何、于”等虚词 4 的 常用意义和用法。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4、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5、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关于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
从命题看,以注重考查课内知识与能力迁 移为原则,要求考生能调动课内的积累, 在新的语境里进行灵活运用。
如2009年中考卷第12题解释加点词:
竟复具一德——“具”( 具备,具有 “具”在教材中出现过的义项有: )
①器具——“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伤仲永》)
②详细——“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③具备,具有——“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
2、联系语境,确定词义。
一个词语,往往有多个义项,然而一旦进 入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它就只有一个意义,因 此我们可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去判断它最适合的 意义。 例如,2005年中考第7题解释“徙”(徙衽 以从阴),而课内学过的《捕蛇者说》有“非 死则徙尔”一句,其中“徙”的意思是“迁 移”,引申为“搬家”。 如果我们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考虑,可 将“徙衽以从阴”一句中的“徙”,由“迁移” 引申为“移动”。
A

(用原文语句回答)
的品质。
宽宏大量
廉范以少击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正赶上\适逢 (1)会匈奴大入塞 ( (2)范乃令军中褥食( 于是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4 官吏想要发出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 廉范不听,亲自率领士兵抵抗敌人。 3、廉范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反败为胜,采用的妙招是 ①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 ②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 (用文中语言回答) 4、从廉范指挥作战的过程中,可看出他是个
◆ 2006年中考第10题: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 态度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2010年中考第15题:“鼠啮我稿,实勉我也” 表现了顾亭林 的心态;“五易其稿” 则表现了他 的态度。
◆ 2011年中考第15题:本文表现了韩魏公 的品质。
做好“内容理解题”的方法: 1、抓住人物描写的语句(语言、行动)
课外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步骤
一、紧扣标题、感知内容
二、结合注释、读懂文章。 4
三、审读题干、再阅文章。 四、筛选定位、准确答题。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 1、联系课内,选择义项。
课外文言文考查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 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词语是课内文言篇目中出 现过的,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 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确定合适的义项。 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 假字等现象。
2005年中考《郑人逃暑》第10题这则寓言告诉人们 的道理是:我们要顺应变化,不要墨守成规。 2007年中考《鲍君》第10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 理是:凡事要主动探究事理/我们要敢于质疑。
课堂检测
《物破自有时》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云耕者入冢而得 ( 说 )( 获得\得到 )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4 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 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 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你呢? 3.“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 误触台倒,玉盏俱碎。 4.本文表现了韩魏公
2007年中考第8题“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的采分点应是“何神之有” 这一特殊句式, 这是宾语前置句,“何神之有”即“有何神”, 译为:“这是我的鲍鱼,有什么神灵啊 ?” 2009年中考第13题“白者频来顾视之”的采分 点分别是“白者”“顾”“之”等。可译为: “白母鸡多次来看望(这群)黄小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