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建议.docx

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建议.docx

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建议
一、不良贷款处置的特征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暴露,不良贷款余额增加;不良贷款率增加,资产质量面临下行压力。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主要特点:(一)处置总量快速增长。

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金额逐年增加,形势严峻。

(二)处置方式日趋多元。

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传统方式主要有现金清收、转化盘活、以物抵债、呆账核销等,20XX 年开始采用批量转让不良资产,处置金额逐年增大;20XX年首次引入证券化,20XX年,批量转让成为不良贷款处置主要模式。

(三)处置成本高昂。

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贷款核销(含批转核销)消耗了同等规模的拨备或利润。

除批量转让和贷款减免外,贷款核销后虽然仍可按照“账销案存”原则继续追索,但实践中能够继续收回的比例很低。

(四)处置压力持续加大。

当前贷款劣变仍处于集中爆发期,不良贷款前清后溢问题突出。

五家大型商业银行逾期贷款保持高位,特别是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中尚未纳入不良的部分,存在隐性不良问题。

(五)处置难度不断增加。

不良贷款新暴露增多的同时,还呈现金额大、品种多、情况复杂的特点。

过去的不良贷款主要以流动资金贷款居多,而新增不良贷款的授信品种呈现多样化,增加处置难度。

同时,单个不良客户与存量客户、本区域其他企业的交叉违约风险在上升,涉诉、涉保、涉集资增多,复杂性不断增加。

二、不良贷款处置存在的难点
(一)司法清收仍面临执行难。

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诉讼案件无论对公还是对私、无论是诉讼数量还是诉讼标的金额,都达到历史高值。

且随着不良清收的深入开展,诉讼案件数量以及金额的上升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司法清收主要面临四方面困难:一是执行时间较长,执行效率偏低。

执行难、执行效率低下是目前银行债权司法追偿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据五行反馈,一般情况下案件经3至6个月能够审结,案件执行需一年以上,案情复杂的,执行均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

二是抵押物优先受偿权与法院“首封处置权”协调不畅。

法院首封处置权与债权人行使优先受偿债权冲突问题曾长期困扰银行业,20XX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首先查封法院与优先债权执行法院处分查封财产有关问题的批复》发布执行后,部分债权人采取超标的查封、拖延处置时间等方法,使首封成为了无财产抵押优先权的债权人对抗抵押权人优先权的一种方法。

特别是在抵押财产价值与优先权价值基本持平的情况下,首封债权人及首封法院处置积极性不足,拖延处置的情形更加严重。

三是住房抵押贷款处置难。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申请执行人参照当地房屋租赁市场平均租金标准从被执行房屋的变价款中扣除五至八年租金的,被执行人名下的唯一住房可以执行,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被执行人家人的强力阻挠,强制腾空存在难度,易于引发激烈冲突。

法院多考虑社会维稳,往往以司法执行有障碍,拖延执行。

四是信用卡处置立案难。

银行处置信用卡不良,
公安立案证明是要件,且立案时间要满足1年以上才符合核销条件。

由于信用卡逾期户数众多,单户金额较小或办案难度较大,公安部门出于结案率、本身警务资源的考虑一般不予立案,使得银行无法处置。

银行以涉嫌信用卡诈骗报案,部分公安部门要求银行提供持卡人签收的上门催收通知书或催收信函作为有效催收的凭证,但部分持卡人已失联,银行无法取得要求的报案材料,因此无法立案。

(二)不良贷款现金清收持续降低。

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经营承压,特别是XXX省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治污政策下企业限产或停产增多,造成行业分化,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资金链紧张,现金清偿能力下降。

对于涉诉不良贷款,由于法院诉讼、执行环节较多,加之不良贷款诉讼案件近年较为集中,案件结案率和执结率较低,导致银行诉讼现金清收效果不佳。

在以上因素作用下,五行现金清收率下降。

(三)不良贷款重组难。

目前,经济形势仍复杂严峻,陷入困境的企业往往已经不具有重整、并购价值,有实力的企业缺少投资意愿,新借款人承接债务、企业间并购等重组化解风险成功的案例很少。

很多企业的财务困难并非暂时的,银行采取的重新约期、展期、再融资等重组方式,只能延缓风险暴露,二次爆发的可能性很高。

(四)批量转让不良贷款受偿率下降。

受当前经济持续低位运行和市场因素影响,不良贷款包竞价呈现买方市场特点,各资产管理公司对银行转让的不良贷款观望情绪较浓,加之前期已积累了一定的资产,打包转让市场需求不足,变现进展缓慢。

资产管理公司面临加速
处置的压力,买包意愿和热情持续降低,竞价过程中压价力度较大,直接制约了资产包的成交及受偿,造成整体受偿率下降。

(五)核销处置时间过长。

按照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贷款核销管理办法》规定,提供确凿证据,严肃追究责任均作为核销的必要条件,但两者的取得均耗时很长,严重影响核销处置进度。

一是取得核销相关法律要件耗时长。

近年来,银行多采用诉讼清收不良贷款,由于各级法院积存大量案件需要审理,有的债务人或下落不明,或涉嫌民间借贷,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相交叉,诉讼审理进展十分缓慢;执行阶段,对被执行人的房产、土地、车辆、存款以及工商登记等的查询和执行均要花费很长时间。

法院如依法达到穷尽执行的标准更加漫长,致使核销相关法律要件的取得耗时较长。

二是核销与处理责任人挂钩拖延核销进度。

核销前需对贷款形成不良及贷款损失进行责任认定和处理,涉及当事人有主观责任的,往往存在抵触情绪,耗时较长,大大延误了核销处置速度。

三、解决建议
(一)完善有关法律制度,以利于快速处置不良贷款。

一是对抵押物优先受偿权予以合理保护,更有效地协调优先受偿权与首封处置权问题,提高执行效率。

二是地方政F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的管理。

对于涉诉房贷的居民住房,在有关部门评估后,由社会保障部门安置,保证银行不良贷款的顺利处置。

三是对于非大额信用卡透支,建议财政部同意银行批量自主核销,无需上报核准。

(二)政F采取措施,提高清收效果。

一是加大对银行业通过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