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理心在师生沟通中应用

同理心在师生沟通中应用

类别:研究论文
编号:A24E
题目:同理心在师生沟通中应用
内容摘要: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一直是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难点,本文从“什么是同理心”和“同理心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如何用同理心与学生沟通”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同理心在师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应用及其重要的作用。

主题词:同理心,师生,有效沟通。

单位:
姓名:
通讯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单位:
是否同意转载及引用:是()否(√)
类别:研究论文
编号:A24E
题目:同理心在师生沟通中应用
内容摘要: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一直是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难点,本文从“什么是同理心”和“同理心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如何用同理心与学生沟通”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同理心在师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应用及其重要的作用。

主题词:同理心,师生,有效沟通。

同理心在师生沟通中应用
摘要: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一直是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难点,本文从“什么是同理心”和“同理心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如何用同理心与学生沟通”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同理心在师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应用及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同理心,师生,有效沟通。

问题的提出:作为一个才刚踏入教育行业的新人,在各方面的经验都是十分欠缺的,尤其是要如何才能够做到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更是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很好的处理这方面的问题将会大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而要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认为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巧用同理心。

一、什么是同理心
同理心是个心理学概念。

它的基本意思是说,你要想真正了解别人,就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

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理解就够了吗?是不是还有更深层面的东西呢?同理心分为两个层次。

表层的同理心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理解,了解对方的信息,听明白对方在说什么。

做到这一点,就达到了表层的同理心。

深层次的同理心是理解对方的感情成分,理解对方隐含的成分,才是真正听懂了对方的“意思”,才是深层的同理心。

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1、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2、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3、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了解。

[1]
同理心不等于同情。

在同理心的心理活动中,沟通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无高低之分,同时,彼此不一定要有所认同;至于同情是沟通双方往往处于不同的地位上的。

与学生的沟通中,学生更需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同感,而不是同情和怜悯。

例如: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班里有一个学生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买学习资料有困难,一次,该生到我办公室同我商量借用学习资料书,而如果当时我回答:“你们家的条件不好,这资料书你要用就拿去吧。

”这位学生听了这句缺乏同理心的话后,可能会转身离开,以后再以不会学化学了。

而我当时回答的是:“你能主动来找老师借书进行深入一步的学习,我很高兴;如果遇到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欢迎你多来问,我很愿意帮你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这次与这位学生的沟通,他对学习化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平时也会不时的到办公室来与我讨论一些学习方面的问题,上课回答问题也变的越来越积极。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在同理心的互动中来了解对方、感受对方的。

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对教师的同理心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在教师对他的同理心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

其中,如果教师要让学生同理教师,首先教师要同理学生,同理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包括学生的成就与错误、优点与缺点。

教师给予学生的同理心几乎就是学生同理心产生的土壤。

二、同理心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同理心的培养是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

这是由师生关系的特质所决定的——教育效能的发生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上,也就是说,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同理心得传递之后,学生对教师的接纳基础之上。

沟通案例一:有一次上课,中途遇到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在同学们讨论
的过程中,我巡视了一下教室,走到最后一排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学生桌子上空无一物;心里非常的气愤,因为在第一节课上时,我就提出了一个要求:每节课上课之后都要记笔记,都得有一个笔记本,这位同学非但没有记笔记,连笔记本都没有准备;与这位同学沟通了几次之后,这位同学上课时还是不记笔记,跟他说什么,他也就应你,但都不能真正的去改正,有几次我都想放弃他,不理他了;可又担心他考试不及格,以后补考会对他造成心理压力。

于是在下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将他之前上课没有听和没有记笔记的主要内容给他重复了一遍,并给他讲了一些如何做笔记的方法;在后来的几次课上,他慢慢的开始记一些笔记了,我此时也并没有放松,而是继续关注他的学习情况和记笔记的情况,到后来,他已经能将笔记完全记完了。

后来问他原因,他说是因为老师关心他,关注他。

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前几次找他谈话,很可能是对学生没有产生同理心,没有真正的接纳学生,出于自己主观意识的“我向信息”的表达,在无意中对学生提出了批评和指责,导致了前几次沟通的失败。

教师对学生具有同理心,尝试着从学生的立场来了解学生,与学生产生同样的感受和体验,这是一种教育能力。

在两代人的沟通中,教师越有能力去清晰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越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遗憾的是有些教师习惯于从主观看学生的行为,往往以自身的经验和感受来作判断,习惯以自身预设或假设的既定标准来要求孩子,很少接纳学生的立场和看法,这样与学生的沟通必然受阻,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具体表现为:
1、当学生觉得老师不理解自己时,就会认为老师不关心自己,随之会感到失望、沮丧,对老师的信任度降低,向老师敞开心扉的愿望就会很快消失。

2、当老师不能真正同理学生时,也就不能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回应,对学生内心世界中需要得到引导和纠正的地方就不能产生建设性的帮助。

常见的现象是,由于老师过于主观而不能对学生产生同理心,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甚至误导学生。

因此,老师对学生的同理心是开导学生内在心智世界的钥匙,是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基础,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前提。

三、如何用同理心与学生沟通
教师如何去运用同理心与学生沟通?大概有以下几种方法:
1、教师对学生向教师所传递的看法和感受持接纳的态度。

作为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无论学生的行为在作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错误的行为,我们都不能一上来就狠狠的批评学生一顿;而是要耐心的听他们诉说,并且接纳他们。

2、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从学生的立场来看待他们。

在对学生进行批评和指责之前,如果你能回忆一下自己过去做学生的经验,会对你用同理心去理解和接纳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对很多人来说,学校的经历给他们以后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2]仔细回想一下自己学生时代老师这样批评和指责自己,自己的反应是如何的,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使这个人是自己的学生。

3、用好语言和体态语言,向学生表达出教师对他们的了解和关注。

在上课的过程中,眼睛要随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用鼓励的眼神鼓励那些上课专心的学生,用严厉的眼神注视开小差和上课说话,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

要有丰富的面部表情,但是,面部语言忌嘲讽和无可奈何的表情。

4、表扬不要过于频繁和过度,要做到公平一致。

[3]有时,表扬会使一个学生更加积极进步,但是,如果表扬过于频繁和过度,有失公平,可能会引起表扬一个,打击了一大片;也会使差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样也会使优生过于自负,过于骄傲,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怀着同理心去倾听,去理解。

看上去容易,做起来很难。

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多多的关注学生,加强和丰富个人词汇。

此外,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之外,还要多接触社会的不同领域,开阔自己的生活面,从而也就容易对人产生接纳心,产生同理心。

参考文献
[1] 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21
[2] Sue Leach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1,15
[3]王文教师心理健康读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8, 7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