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几点认识周 国 强*(温莎大学 教育学院,加拿大温莎 N9B 3P4)我出国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物理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转眼间出国已经15年有余了,期间一直从事课程论和学科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由于具有在中国和加拿大受教育和工作的双重经历,比较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我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之一。
近几年,与国内的合作和交流逐年增加,因而我有机会走近中国当今教育的现状。
特别是前年春天和去年冬天,在重庆市和山东省讲学期间,我走访了几所当地的学校并旁听了多个学科的课堂教学,对中国的教育和教学现状多有感触。
本文将汇报我对中国现代教育和教学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一、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重庆访问期间,我走访了市区的几所中小学,据说都是当地的重点学校。
旁听了小学英语、中学生物、音乐与书法课。
总的印象是这些学校的老师训练有素,课堂内容安排有序,教学中穿插着各种教育技术的使用。
学生也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
不过有两点值得教师们反思。
1.学生太累45分钟的课程,可以说学生没有任何一分钟的喘息机会。
教学过程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按部就班,教学内容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走的很快。
一堂课下来,我感觉有点累,估计学生也会累。
2.教师为什么问问题课堂上,中国教师提很多问题。
如果A学生没答对,教师会要求B学生回答。
一旦B答对了,教师会立即转入到教学的下一步。
可以看出教师问问题的目的是在寻找正确答案。
这种“听写”式的交流方式不符合现代教学论的要求。
[1]教师提问的目的应该在于让学生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给出正确答案。
因而提出问题后,应该有等待的时间。
[2]回答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学生要明白教师问的是什么,在大脑中组织答案,并在大脑中演练,最后才是用语言表达出来。
某个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不要急于下定论,其他学生需要时间消化或评价这个学生的答案,要给更多的学生留出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样的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需要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把评价学生答案的特权从教师转移给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共同体。
也就是说在某个学生给出想法后,教师不要立即作出对或错的权威评论,而是转问全班其他同学是否同意这个学生的看法,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是转变对错误答案的看法。
如果某个学生的答案是不科学的,不能置之不理,应该把错误看作教学机会,分析其原因,以便使全班同学,特别是有类似错误概念的同学,有一个改正提高的机会。
实现这两个转变后的提问就会从一对一的问与答变成整个教室共同体之间的交流。
最后的效果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思考,参与集体思维。
这样一来学生也就不会感到特别累了。
二、探究与辩论式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去年12月在山东访问期间听了两节公开课,都属于物理学科。
一节课讲安培力,另一节课讲*作者简介:周国强,加拿大温莎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学教育和比较教育研究。
· · 教育科学版2014.1牛顿第三定律。
可以说两位老师都是优秀教师,对课程和内容的理解都很深刻。
不过从现代科学教学论的角度来看,教学安排还有待提高。
1.探究式教学安培力这节课是物理学科中的重点知识。
公开课老师先试图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用ppt展示几幅安培力实际应用的图片。
没有什么讨论就进入了传统的教学过程。
老师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做他课前准备好的实验,目的在于通过实验展示改变电流和磁场的方向,安培力的方向会变化。
一组学生拆了教师预先接好的线路。
“我都事先给你接好了,你拆掉干吗?”老师责问道,并很快又帮助学生把线路恢复原状。
又过了一会,老师让学生回答实验发现:电流或磁场的方向变化,安培力的方向也跟着变化。
接下来教师给出了安培力大小的公式,要求学生练习寻找各种情况下安培力的方向和大小。
这堂课听下来,感觉和我80年代经历的物理课没有多少差别。
安培力这节课实际上很适合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从问题入手,然后经过探索,发现和应用三个阶段引导学生建立新知识。
[3]在探索阶段,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收集数据,对研究的问题积累直接经验。
在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给出解释或者说总结出规律,这是发现阶段。
新建立的概念和规律需要通过应用加以巩固提高。
在这个三步曲的探究过程中,探索阶段常常是最关键的一步。
学生只有对要研究的问题或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才有可能得出相关结论,或者说才能有效地建构相关知识。
这位公开课老师本可以利用演示实验引入要研究的问题,可惜演示实验不尽成功。
从演示实验的观察到学生的探究活动变得缺少衔接。
有关安培力实际应用的ppt图片似乎有突如其来的感觉,不如放在”应用”阶段,去加深学生对安培力的理解,学习安培力在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免应用阶段仅成了做题练习。
更需要指出的是,探究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建构过程。
在明确要研究的问题之后,学生应该有机会参与研究方案的设计,明白相关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而不是严格按照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步骤,一步步做填空练习。
2.辩论式教学牛顿第三定律一节课,公开课老师口齿伶俐,课堂安排有序。
先从简单的演示实验着手(挤压两个汽球),引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发生但方向相反的结论。
然后让学生两个人一组从两端拉连在一起的两只弹簧秤以证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最后以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对比分析结束教学。
从传统的教学论来看,这节课基本上无懈可击。
但是从过去30年对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研究发现来看,这节课忽视了一个关键的东西:学生的前概念。
[4]前概念是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在多数情况下与科学概念不同,但是它们对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
研究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转变前概念,教学要有目的和意识地去改变它们。
为此,在众多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辩论式的教学方法。
[5]辩论式教学要求教学从前概念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辩论,使学生深刻认识科学概念的优越性。
围绕牛顿第三定律,学生的前概念在于非平衡状态下的相互作用现象。
比如说在大卡车和小汽车对头相撞的情况下,卡车几乎安然无恙,但是汽车被撞坏了。
学生经常认为卡车对汽车的作用力大于汽车作用在卡车上的力。
另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在磁铁靠近曲别针的时候,曲别针会跳跃到磁铁上。
对此学生常常产生磁铁吸引曲别针而曲别针并没有施力于磁铁的错误认识。
牛顿第三定律公开课只字未提学生可能有的前概念,而是通过几个平衡状态下的例子引出结论完事。
研究发现这种实证式的教学只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认识到了第三定律。
学生一旦离开教室就又回归到他们的原始概念。
[6]教师应该从类似磁铁吸引曲别针的例子引入教学,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前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比较两种概念。
辩论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过去一个教师如果他表达清楚,条理分明,讲解易懂,就是一个好老师。
辩论式教学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常见的前概念,依据前概念来设计教学,与学生进行辩论而不是单向传授。
教学过程是破除旧概念建立新概念的过程,是一个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破立结合的辩证过程。
三、教学设施去年12月在山东访问期间,我参观了两所高中:一所是市一中,一所是县一中。
这两所高中都有两个校区,每个校区,特别是新校区,都具· ·有加拿大中等大学的规模,比加拿大的社区学院要大得多。
两所学校都是当地的名校,升学率一直名列前茅,所以学生人数有增无减。
据说那所县一中是本县的唯一高中,其他高中都撤掉了或合并到一中了。
这忽然令我想起过去20年中国大学普遍提升规模的运动。
由于不了解具体情况,不敢妄加评论。
只是纳闷这种规模提升的背后,原因和动力何在。
更经济?对于谁来说:政府,社会,或家庭?好管理?学生管理还是教师管理?促进教学?指的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效果?在我所住的加拿大温莎市,最大的一所高中(包括4个年级)才800个学生。
去年一所小学(包括8个年级),由于学生数量太大(近1 000人),教育局启动了另一所学校以便分流。
在县一中听课, 是个大教室,没有供暖设备。
12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天有些冷,每个人都合衣而坐。
即使这样,我仍然觉得有点冷得坐不住,难以想象学生如何能集中精力听课做笔记。
而且他们还要继续上一个多月的课才到放寒假的时间。
在林立的楼房之中,有一座楼标着“教学楼”,另一座楼标着“实验楼”。
这令我回想起在80年代上高中时的情景。
教师讲课在教学楼,实验课要去实验楼。
在加拿大的中学里,教室和实验室是一体的,为授课与实验的有机结合创造了条件。
从现代科学教学论的观点来看,实验教学是为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
通过实验活动,学生得到一手的实践经验和数据,从而引导他们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仅仅是通过实验验证课堂已经学过的规律定理。
真正有意义的实验教学是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中去。
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某一个现象规律或验证某一假说的时候,一定要和学生一起探讨通过实验进行研究的方法设计与操作过程,而不是仅仅按照老师预先设计好的实验去研究问题。
而且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动手活动,不都是预先就设计好的,有时候是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需要而即兴设计的,或者学生自行设计的,因而快速获取实验器材就变得特别重要。
总而言之,一堂探究式的科学课,是教学与实验的有机结合。
它要求教室与实验室的合并体。
在加拿大,科学教室一般通过3种形式实现教室与实验室的整合:(1)教室的一半是课桌和讲台,另一半是实验台和仪器药品柜;(2)教室中间是课桌,周围是试验台;(3)实验台和课桌合二为一。
这样十分有利于授课中有实验,实验中有授课的现代科学教学模式。
四、从移民研究看中国教育的大环境加拿大的温莎市坐落在安大略省西南部,与美国的底特律隔河相望。
横跨底特律河的大使桥将两个城市连接起来。
温莎不算大,大约有20万的常驻人口。
但是由于房价较低,而且方便去美国工作,温莎吸引了不少中国移民,特别是新移民。
由于加拿大政府移民政策的更改,近几年移民的结构有些变化。
十年前,多数移民属于技术移民,他们移民加拿大的目的是学术深造。
过去十年,加拿大政府推崇投资移民(最近又有新的变化),所以移民中有不少在国内经济条件十分优越。
众所周知,中国的工作和发展机会比加拿大要多,不少早年出国的人在回流到国内,为什么还有不少新移民陆续不断地来加拿大哪?我的课题组过去几年完成了两项有关中国移民的研究。
[7-8]一个课题探索中国移民父母如何参与孩子的教育。
另一个课题专门研究中国移民父母与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
在研究中,我们问及新移民为什么移居加国。
尽管情况不尽相同,但是为孩子寻找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是他们移民的一条最主要和普遍的原因。
当谈及国内的教育现状时,他们谈话的语气和表情流露出他们离开中国的无奈。
小学生每天的课外作业要到晚上10点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