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人教必修1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作业(3) Word含解析

历史人教必修1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作业(3) Word含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单选题
1.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幼雅园的儿童玩一种“打沉定远舰”的游戏;许乡报刊大肆制造战争舆论,宣传对清战争,日本天皇下达矛头指向中国的《造观语书》。

据此可知()
A.中日关系的传统格局面临着挑战 B.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已成定局
C.战争前夕中华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D.中日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2.庚子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肆行烧杀,致酿成大患,各国亦以剿匪及保护商民教士为名,调舰增兵,合而谋我。

”各国“合而谋我”的后果是()
A.东南沿海的门户被打开 B.列强侵华开始进入资本输出新阶段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合作 D.以华治华成为侵华的主要政治手段3.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

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

”这表明()
A.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B.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C.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
D.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
4.1900年4月,启超评价义和团为“筹民招乱”“暴徒窃发”。

7.8 月间,则认为义和团“一呼而集者数十万人,赴死军的,曾不樊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林之重强国”。

梁启超对义和团评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义和团运动斗争方式趋于落后 B.义和团运动有利于民主意识觉醒
C.列强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D.维新派与义和团的目标日益相同
5.世纪之交,中国许多著名大学、中学纷纷举行“百年校庆”活动。

一百年前,“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政治救国”等合流形成“救国热潮”。

当时,“救国’’成为中国社会主要思潮的原因是()
A.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加剧 B.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发展
C.甲午战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D.新文化运动促使学校教育发展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这说明了()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C.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
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
7.一部分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

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B.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8.《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在《罪己诏》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帝国主义列强“不侵我土地”的根本原因是()
A.瓜分狂潮中列强已将中国领土瓜分完毕
B.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C.清政府已完全变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帝国主义侵华主要方式已发生重大改变
9.晚清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政府对军队采取湘军战时临时征用,战完就地解散回家的方法,成本低效率高。

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遇列经过德式训练的日本军队却吃了大败仗。

这本质上反映了()
A.湘军的发展方向和军事近代化的方向背道而驰
B.湘军的编练方法不能提升清政府军队的战斗力
C.清政府军队武器装备落后是失败的关键
D.清政府政治腐败导致军队训练方法落后
二、材料题
10.材料一(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

俄国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深感不满,于是联合法德三国干涉还辽,强迫日本交出已到手的赃物,此事被日本视为奇耻大辱,日本遂认定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俄国大举入侵东北并拒绝撤军,摆出独占我国东北并且不惜为此一战的架势。

1902年日本与英国缔结同盟,这样各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问题上形成了两大集团:一个是英日同盟,以美国为后盾;另一个是法俄同盟。

1904年2月,日、俄双方相互宣战。

——摘编自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二 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

其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绝对利益;俄国自中国东北搬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太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

——摘编自赵建民《日本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日俄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从历史上来看,日本长期向中国学习,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受中国的影响很大。

但从材料信息来看,日本做好了通过战争打败清朝、迫使中国屈服的准备,因此中日关系的传统格局面临着挑战。

故答案为A项。

B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C、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2.【答案】D
【解析】材料中庚子年是1900年,“各国亦以剿匪及保护商民教士为名,调舰增兵,合而谋我”说的是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运动的事情,此事件后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正确;A是《中法新约》影响;B是《马关条约》影响;C 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3.【答案】C
【解析】“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库平银”说明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的赔款,该条约签订之后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对中国实行资本输出,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故C 项正确;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日本成为亚洲暴发户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中国事情,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梁启超对于义和团评价由最初成为暴徒到“以抗御普世界中显林之重强国”,说明随着列强侵略中国的加剧,民族危机深重,义和团担负起抗击帝国主义的重任,所以出现评价的变化,故C项正确;梁启超评价是基于民族精神,不是斗争方式落后,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民族意识,不是民主意识,故B项错误;维新派主张变法,义和团主要是抗击帝国主义,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看,形成“救国热潮”是在19世纪末。

联系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因此“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