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上册数学《加法》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加法》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加法》教案
这篇《一年级上册数学《加法》教案》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协助。

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3页例题及“做—做”,完成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理解“+”号和“=”号,能准确读出加法算式,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口头表达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看图说数字。

2.示图(幻灯片)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了小熊在打鼓。

生2:我看到了5只小动物在跑步比赛,小兔跑在最前面。

生3:我还看到一只小鸟在喊。

师:这只小鸟说了些什么呢?
教师领读,学生读:一二三四五”……
[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很快吸引了学生,打开“你看到了什么?”这个话题,学生像小鸟归巢一样叽叽喳喳说开了,想表现的欲望非常
强。

一组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旧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如果这个幅图制作成课件,配以动态体现,效果就更好了。

二、探究新知
1.引题。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时的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反复操作活动片,如右图)
生1:小狗和小猫赶上了小兔。

生2: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排在一起跑。

生3:原来小兔跑在最前面,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一起跑在最前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老师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它们合起来有几只?
生:它们合起来有3只。

师: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理解它。

(板书:加法)
[通过演示,学生发现“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引出“它们合起来有3只”,很自然地产生“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明白了加法原来就在身边。

]
2.直观演示,感知含义。

师: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合起来用数字表示,就是几和几加起来?
生1:1和2加起来等于3。

师:×××同学真聪明!在数学上,1和2加起来,用“+”表示,等于3,用“=3”表示。

板书: 1 + 2 = 3
加号等号
读作:1加2等于3。

教师领读,学生读。

师:我们今天理解了两个新朋友,你准备怎么记住它们?
生1:加号像一个+字架,等号像一双筷子。

生2:我是这样记的:原来就有一横,后来又有一竖,它们合起来就成了加号啦,上下两横一样长,是相等长的就是等号。

师:同学们的想法形象又神奇。

[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提出了那么多新颖别致的想法,有从形象上,也有从含义上的,这不但对加号和等号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
3.观察画面,体会含义。

让学生看书上气球图。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生:3只红气球,1只蓝气球,合起来有 4只气球。

师:与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并且讨论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回答板书:3+1=4。

让学生读一遍算式。

[反思:我觉得这个环节处理得不恰当,教师一步一步牵着学生走,固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学生对加法已有初步理解,完全能够放手让
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

]
4.发散联想,理解含义。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生1:我妈妈给我买回1个本子,我爸爸又给我买回2个本子,我一共有3个本子,1+2=3。

生2:我们家有2个大人,1个小孩,一共有3个人,2+1=3。

生3:我们学校一年级有3个班在二楼,1个班在三楼,一年级一
共有4个班,3+1=4。

生4:我们教室讲台上面有1盏灯,我们座位上面有4盏灯,一共有5盏灯,1+4=5。

[从学生的回答能够看出,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思路丰富多彩,数
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
三、巩固提升
1.动手操作。

(1)第23页“做一做”。

学生一边摆一边说,然后一学生上台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2)看算式,摆小棒。

2+1 1+1 2+2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检查。

[教师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促动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

练习设计围绕加法理解这个重点,采取摆图片说算式,看算式摆小棒、画填方格、独立笔答、开放题等形式,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水平、语言表达水平和思维水平,达到了预定目的。

]
(3)用5个△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学生独立操作,然后汇报。

1+4 3+2 4+1 ……
2.发展题(印发)。

(1)看算式,先画○表示,再填得数(印发)。

①1+2=□_________。

②2+1=□_________。

(2)直接填得数
2+1=□ 3+2=□ 1+3=□
3.开放题:□+□=5。

【设计说明】
“加法”是在学生理解了1~5的数、比大小、第几、几和几(组成或分解)后实行的,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

初步理解加法,知识虽然简单,却对以后的学习计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共设计四个环节,层层推动。

1.直观演示,初步感知加法含义;
2.观察画面,体会加法含义;
3.发散联想,理解加法含义;
4.动手操作,巩固加法含义。

首先让学生观察小动物比赛情境,把观察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使
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同时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及探究欲望。

接着,通过观察书上“气球图”,同桌一边说一
边用手势表示图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合作交
流的意识。

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用“加法”来表示的事例,增进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使学生感悟到“加法”就在我们身边,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最后是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先是看算式摆,然
后是用5个学具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
想像力和创造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