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治市内的府后街、东大街、西大街等上都有各色美食店可以品尝当地美食
长治地处丘陵地区,农作物以小麦、豆类为主,兼有小米、高粱、玉米等杂粮。
长治面食就地取材,种类繁多,其中以三合面、长治黑圪条等最具有代表性。
长治美食
此外,长治地区的小吃也丰富多样,以武乡枣糕、沁县干馍、壶关羊汤、酥火烧为代表的当地名吃,风味独特、历史悠久,深受人们喜爱。
武乡枣糕
名称:武乡枣糕
介绍:枣糕不但味道香甜、质软利口,而且还有很好的食疗作用,能够润肺止咳、解
热消毒、保健脾胃、防治高血压。
做法:用黄米面、玉面和大红枣和面,使用传统工艺方法蒸制而成。
沁县干馍
名称:沁县干馍
介绍:沁县干馍香脆可口,冷热均可食用,若在其中加入少许熟肉或热糕,更是风味
独特,可口诱人。
做法:用温水和面,将面团反复揉至光滑有劲,再擀成碗状,中间加入香油调料做成
饼,烘烤即成。
羊汤
名称:羊汤
介绍:羊汤是壶关的传统名吃,同山西雁同一带的羊杂割汤、运城一带的羊汤泡馍,
并称为山西羊汤三大流派。
喝壶关羊汤先要讲究时令,约是从当年中秋到次年清明之间七个多月时间。
壶关羊汤一大特点是讲究尝全羊,即一碗汤中要有七八个羊肉饺子、三五个羊肉丸子、几块炖肉、血条、脂油与头、蹄、口条及胃、肠、心、肝、肺、腰等内脏切成的条条或块块,除羊的皮毛之外,应有尽有,连羊骨髓也熬在老汤中。
壶关羊汤又一特点是讲究老汤。
每座羊汤馆里除正锅外,另设一口大砂锅专供炖羊骨架和羊肉块,此锅从中秋做汤开始坐在火上,到次年清明止,边舀边续,老汤不断。
喝羊汤还要配吃黄蒸才算最好配伍。
黄蒸是用黍米面包豆沙、枣泥馅做成的馍,极软、极甜、极粘。
喝一碗羊汤,吃一两个黄蒸,热乎乎、香喷喷,足以称得上是美餐一顿了。
三合面
名称:三合面
介绍:三合面是长治市民间的一种古老的面食。
它用白面粉、黄豆面粉、小粉面粉按比例拌和而制成。
这种面条柔韧光滑,久煮不溶,浇卤滴醋食之,口味鲜美,豆香气浓。
酥火烧
名称:酥火烧
介绍:酥火烧是长治市区有名的小吃之一,它用上白面粉、鸡蛋作原料,以熟驴油或熟猪油和面,经火烤制而成。
其色淡黄纯净,其味香酥可口。
可做主食,亦可做点心。
长子炒饼
名称:长子炒饼
介绍:长子炒饼历史悠久,早在清光绪年间就流传到晋、冀、鲁、豫各地。
其特色是
柔软利口、清香不腻。
潞城甩饼
名称:潞城甩饼
介绍:潞城甩饼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原料配有精面粉、驴油、葱花、椒盐、腊肉片等。
将饧好的面揪一个面剂,放在案板上用两头尖擀杖擀开撒上葱花、椒盐叠起来,盘成圆形。
再用擀杖推擀成圆饼,将饼片搭在擀杖上多半片甩至成圆形,放在鏊上,在饼面上抹上驴油,翻转饼面,再抹一下油,烙2分钟即熟。
吃的时候卷上薄腊肉片,蘸蒜泥就食,浓香可口,不酥
不烂,不软不硬,越嚼越香,令人回味无穷。
荤汤素饺
名称:荤汤素饺
介绍:也叫“腥汤素扁食”,是襄垣县传统小吃。
其特点是荤汤香鲜味美,素饺清淡爽
口,肉片肥而不腻,素馅淡而入味。
长治黑圪条
名称:长治黑圪条
介绍:黑圪条是用红面包住白面或白面包住红面,或混合搅拌和成的面团用手工擀制成大片,再切成8寸长,韭叶宽,或裙带宽的条,下锅煮熟的一种面食,是长治地区流传的一种黑色面条。
因煮熟的面条黑红色,故得名“黑圪条”。
黑圪条主要原料是高粱面,做时再掺些白
面和豆面更好。
上党腊驴肉
名称:上党腊驴肉
介绍: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上党腊驴肉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对于脾胃虚弱和贫血症患者有极好的滋补保养作用。
长治南街黄家的腊驴肉起源于清光绪年间,制作工艺独特,肉质鲜嫩细腻,味美可口,是上党腊驴肉中的代表。
做法:先把清洗干净的肉块放入滚水中,加盐、花椒、大料等调料煮3、4个小时,出锅晾干后再放进砂锅中加入特别调制的老汤,炖煮12个小时即可。
莜面栲栳栳
‚栲栳栳‛是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面食品,因其形状象‚笆斗‛,明间叫‚栳栳‛。
是用竹蔑或柳条编制成的一钟上下粗细一致的圆框,形状象斗,是农家专门用来打水或装东西的一钟用具,因‚栲栳栳‛形如‚笆斗‛故得名。
长子焦家猪头肉
焦家制作的‚清水猪头肉‛是长子县数百家制作猪头肉的佼佼者。
2003年9月长子现举办的‚上党名吃‛比赛活动中,焦家‚猪头肉‛荣获第一名。
2004年被省烹协定为山西名小吃称号
南街杨氏肉丸汤
‚肉丸汤‛是上党一带民间庙会小摊小贩吸引群众的一种小吃。
品种有猪肉丸、牛肉丸、羊肉丸。
据历史考证:早在唐、宋时代,上党乡村庙会云集,戏台前后摊贩林立。
肚肺汤与猪汤
‚肚肺汤‛是长治城内的街头小吃,主料用猪内脏的肚、肺加手擀面条制成的汤食。
其汤白料鲜,清气卫生,香味醇厚,面滑肉嫩。
素有‚每晚喝碗肚肺汤,养血益目治哮喘,
来香馅饼
‚馅饼‛也叫菜合的,小鏊饼,是晋东南城乡百姓过节待客的佳品。
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究竟‚馅饼‛创制何年何月,出自哪位名师之手,不详,有待考究。
长治名吃-黄家凉粉
‚凉粉‛,此小吃是用绿豆粉制成的一种夏令食品。
《中药大辞典》载:绿豆凉粉有‚清热解毒,治痛疽疮肿起、烫伤、跌打伤,并解热、药事、酒食诸毒。
‛‚凉粉‛究竟出自哪朝哪代,何年何月,尚未考证清楚。
但在山西省长治市的凉粉小吃,却有一种传说。
相传,长治地区长子县城南20km处有一座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松柏苍翠、地净无尘、山青水秀、风景如画、海拔1160m的慈林山,山上有一座名扬华夏的法兴寺,寺院建筑奇特,飞檐翘角,古色古样。
寺里住着20余个和尚,成年累月以素食养身。
慈林山是一块风水宝地,水甘草绿,土地肥沃,种植的各种粮食籽粒饱满,色亮味香。
特别是有一种‚竹杠青绿豆‛,味甘、性平、无毒。
它不仅充饥解馋,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健身强体、食疗益寿的药物作用。
襄垣灌肠
‚灌肠‛是上党襄垣、武乡、沁县、沁源一带民间的夏令小吃,清凉透心,老少皆喜。
它是用荞麦面粉加水加盐,搅拌成稠糊状,舀入数十个直径10厘米长的碗盘内,上笼蒸3 0分钟取出晾凉扣出,切成扁条,浇上蒜泥汁或椒油汁即可食用的一种黑色食品,因成品色泽棕黑,故百姓称之为‚黑皮麦团‛。
荞麦盛产于晋西北、内蒙古一带。
据史书记载,盛唐时期,我国从西域引进中原广泛栽种。
由于它是高寒作物,所以在我省雁北、忻州地区重点栽培。
长治地区只有襄垣、武乡和沁县、沁源种之,而且粒大,皮薄,粉白,制成的面食食品,无论是热食(饣合饣各面条)还是凉吃(凉拌碗坨即灌肠)抗寒耐饥,营养丰富。
《食物本草》载:荞麦有壮体益寿,防病治病之功能。
特别是对动脉硬化、心脏病、血压高、糖尿病等中老年人疾病有预防和治疗效果。
荞麦面制成的‚灌肠‛在山西为通称,为什么在襄垣县一带甚至在上党地区称‚灌肠‛为‚官尝‛呢?相传,元朝有位礼部尚书名叫李执中,他是襄垣县人氏。
有一年他奉旨回乡选贤举能,一路辛苦,舌干口渴,行至襄垣县西营村,见有摊贩在卖‚黑皮麦团‛,于是他让随从人员买了两碗充饥打渴。
食后连声称赞,并另赠了几个小黄钱。
他的随行人员告诉小贩:‚这是当朝礼部尚书大人,是你们襄垣人,他多给了你几个钱,是赏赐你的,保证你的生意会兴隆发达。
‛小贩听了兴高采烈地说,我的黑皮麦团,当官的尝啦,明天我不叫黑皮麦团啦,改名叫‚官尝‛。
于是次日他为了炫耀自已的品种质高味佳,就在摊前竖起了一块很大的招牌,上写‚我的‘灌肠’,‘官尝’也。
‛后来四邻八乡小贩们为了打品牌多赚钱,都把‚黑皮麦团‛的灌肠,改称‚官尝‛,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