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试题第一、二章第一章:A 型题(1X30)1关于半数致死剂量叙述正确的是(C)A. 半数致死剂量是一个统计学数值,能够全面反映外源化学物的毒性特征B. 半数致死剂量只与毒物本身和实验动物有关C•半数致死剂量越大,表示毒物毒性越弱D.表示半数致死剂量时,必须注明染毒时间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慢性毒性试验一般连续染毒为3个月B. 亚慢性毒性试验应连续染毒3周C. 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2周D.急性毒性试验应选用初断乳的动物3、发生慢性中毒的基本条件是毒物的( D )A.剂量B.作用时间C.毒性D•蓄积作用4、下列哪一项效应属于量效应(B )A. 尿中3 -ALA 的含量B. 中度铅中毒C. 动物死亡D. 持续性肌肉松弛E. 正常细胞发生恶变6、.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B Q A.LD100 B.L D50 C.LD01D.LD07、急性毒作用带为D_ 性阈剂量的比值 C.最小致A.半数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B.急性阈剂量与慢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D.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__D_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C•对称S状曲线 D.非对称S状曲线9、 A 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学调查 D.微生物试验系统10 .MLD 指的是___C___ A.慢性阈剂量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C.最小致死剂量D.最大无作用剂量11 .LOAEL 指的是 B _也称最低毒作用量(LTD )、最小作用剂量(MED )、阈剂量(TD ) A. 慢性阈剂量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C •最大耐受量D.最大无作用剂量12、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B.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大部分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C.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D.化学毒物 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高剂量13( D )是检查受试外源化学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毒性或后代畸形的动 物试验。
A 、雌性生殖毒性试验B 、急性毒性试验C 、致突变试验D 、致畸试验14毒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研究( B )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毒作用)及其机制。
A 、内源化学物B 、外源化学物C 、内分泌物质D 、体内代谢物15( C )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A 、剂量—反应关系B 、剂量—量反应关系C 、剂量—质反应关系D 、剂量—效应关系16理论上,毒性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部位的( C )和持续时间。
A 、溶解度B 、存在方式C 、浓度D 、作用方式17、一般毒性作用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急性毒性、( D)和慢性毒性。
A 、致突变毒性B 、生殖毒性C 、免疫毒性D 、亚慢性毒性18 3 .外源化学物的概念DA .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 •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 .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 .以上都是 19 .毒物是 DA .对大鼠经口 LD50 > 500mg/kg 体重的物质B .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 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D. 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0、 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C A .绝对致死剂量(LD100)B .最小致死剂量(LD01) C. 最大耐受剂量(LD0 ) D. 半数致死剂量(LD50 ) 21、 对毒作用带描述错误的是 CA .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B .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C.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 D 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22、 对阈剂量描述错误的是DA .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B .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为急性阈剂量C .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毒物所得的阈剂量为慢性阈剂量D .毒物的急性阈剂量比慢性阈剂量要低 23、 机体组织细胞对毒作用反应特点不包括: BA •具有特异的靶器官和靶部位C.流行病 A.动物试验 B.化学分析B .病变性质相同C. 病变性质各有不同D. 病变程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24、用“阳性或阴性”、“有或无”来表示化学毒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称为—D oA. 效应B.反应C.量效应D.质效应25、由于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毒物的反应存在差别,所以在急性毒性试验时,最好选用两种动物是A o A.大鼠和小鼠 B.大鼠和家兔 C.大鼠和狗 D.狗和猴26、毒理学体外试验常选用CA .大鼠和小鼠B .果蝇C.游离器官、细胞和细胞器D .鸟类27、动物试验中的最基本的指标是AA.体重B.体温C.生化指标D.死亡28、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AA.亚慢性毒性试验所提供的毒效应和靶器官为基础B.以急性毒性试验所提供的毒效应和靶器官为基础 C.由研究者自己决定 D.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做也可以不做29、亚慢性毒性试验中一般化验指标有AA .血常规、肝、肾功能B .病理学检查C.灵敏指标的检查D.特异指标的检查30、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 E )oA .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B .易于饲养管理C .操作方便D .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E .以上都是B型题(多选题2X5)1、一般情况下,剂量—反应曲线包括的类型有(ABC D )o A、直线型B、抛物线型C、S型曲线D、“全或无”反应2、毒理学研究中常用来反映毒作用重点的观察指标可以分为(AD )o A、特异指标B、形态学指标C、组织学指标D、死亡指标3、目前所使用所化学毒物致癌性判别系统分为三大类,包括(ABD )o A、短期试验B、动物诱癌试验C、急性毒性试验D、人类流行病学观4、安全限值即卫生标准,下列可用于描述安全限值的有(ABCD )o A、每日允许摄入量B、最高容许浓度C、阈限值D、参考剂量5、急性毒性试验中试验动物接触化学物的最常用方式为(ACD )o A、经口接触B、经动脉注射接触C、经皮肤接触D、经呼吸道接触C型题(名词解释3X5)1、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毒理学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而不是有益作用(如营养作用、治疗作用等)o2、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一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成为毒物(poison )。
3、量反应(graded response):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
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以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4、可逆作用(reversible effect):指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逐渐消失的毒性作用。
5、化学物质的毒作用(toxic effect )又称为毒效应: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是其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D型题(简答题5X5)1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生物试验(2 )人群和现场调查2、传统的毒理学评价程序?希步E倉傩毒悝弑翁逵灣舂楼弑蓊奄悽樫希谡弑斑(90天喂养试验、繁殖试验、代谢试验)(包括致癌试验)。
3、影响毒性的因素:剂量;接触途径(经静脉、经口、经皮等);接触期限、接触速率和接触频率;机体因素4、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可以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5、动物试验外推到人通常有三种基本的方法?1. 利用不确定系数(安全系数);2. 利用药物动力学外推(广泛用于药品安全性评价并考虑到受体敏感性的差别);3. 利用数学模型。
A型题(单选题1X30)1、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CA .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B .滤过C. 简单扩散D. 载体扩散2、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DA •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B .溶解度C. 气血分配系数D. 以上都是3、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DA .动物种属B .年龄C. 生理状态D. 以上都是4、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DA .肠道B .唾液C. 汗液D. 肾脏5、代谢活化是指CA .一相反应可以增毒,二相反应可以减毒B .经结合反应后,水溶性增大,毒性也增大C. 原形不致癌的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变为致癌物D. 减毒或增毒必须经过四种反应6、对于呈气体状态或易挥发的化学毒物的排泄,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D A .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经肺泡壁排出气体B. 排出的速度与吸收的速度成正比C. 血液中溶解度低可减缓其排除速度D .肺通气量加大可加速其排除速度7、能沿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CA .简单扩散B. 主动转运C. 易化扩散D. 滤过&化学毒物在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CA .食管B .胃C. 小肠D. 大肠9、下述哪项描述是错误的DA. 化学物的蓄积作用,是慢性中毒的基础B .物质蓄积可能引起慢性中毒的急性发作C.有效地排除体内毒物,防止或减少毒物的蓄积作用,是预防和减少慢性中毒的重要措施D .在体内检出化学毒物时,机体才可能出现相应的机能改变并表现出中毒的病 理征象 10影响化学毒物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是化学毒物的 AA .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B .吸收途径 C. 剂量 D. 作用时间11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肠肝循环可影响化学毒物的 D _A.毒作用发生快慢B.毒作用性质 C •代谢解毒D •毒作用持续时间 12、下述 _C 描述是错误的。
A.解毒作用是机体防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B.动物的种属、年龄、性别、营养状态及遗 传特性,对生物转化的性质与强度均有重大影响C.经过体内的生物转化,所有化学毒物的毒性均降低D.前致癌物可通过生物转化后变成终致癌物13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 A 、生物转化 B 、消除 C 、生物转运 14( A )是黄曲霉毒素的最终致癌物。
黄曲霉毒素B1-8 , 9-二醇 C 、黄曲霉素 15( D)是在有机氯化合物的合成过程中作为微量不纯物而生成的非商业性目的的副产品。
A 、多环芳烃 B 、多氯联苯C 、苯并⑻芘D 、二噁英16•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A )A.肾脏B.唾液C.汗液D.母乳17、毒性物质进入机体的方式主要是 B 。
A.易化扩散B.扩散C.主动转运D.胞饮18 •鳶机觀祀合涌赢代基并圃臭舂性并圃下 列哪项正确DA 、 R1 R2同为乙基时毒性比甲基毒性大B 、 Y 基团为0时毒性大于SC 、 X 垄因禺孩腥的斑證毒愷乩靈薙藩摆犬D 、 以上都对19 pKa 为4.2的有机酸(苯甲酸)在消化道中吸收最好的部位是 AA .胃B .十二指肠 C. 小肠 D. 结肠20、化学毒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是 AA •肝B •肾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