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构建国际社会新秩序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全面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变得更加紧迫,中国明确提出既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又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各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各国有权对本国资源及其开发实行有效控制;各国有权参与处理国际经济事务;发达国家应尊重和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在提供援助时不应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加强南北对话与合作,在商品、贸易、资金、债务、货币、金融等主要领域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改革。
关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内容有: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的讨论与解决;各国有权根据各自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互相尊重国家领土完整和边界不可侵犯的原则;国家之间发生争端应当通过和平方式合理解决,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关键词:国际新秩序;国际关系
所谓国际秩序是指某一时期国际社会中的国际行为主体(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围绕着一定的目标,在某种利益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斗争而确立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国际秩序实际上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外部环境。
在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凭借其军事、经济、科技实力垄断国际事务,侵略、压迫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导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长期以来,第三世界国家强烈要求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然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努力还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局势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及时提出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命题。
江泽民同志走上中央领导岗位后,在各种场合论述国际关系问题时,也多次重申这个观点。
在1995年10月下旬,江泽民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联合国成立50周年特别纪念会议上讲话,全面阐述“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涵。
他指出:“半个世纪的经验和教训,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向我们提出庄严而迫切的要求。
我们要创造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我们要恪守以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准则……我们要建立互利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经济关系……我们要造成自主选择、求同存异的国际和谐局面……这些全球性问题的逐步解决,不仅要靠各国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国际上的相互配合和密切合作。
”
几十年来,中国坚持不懈地倡导建立国际新秩序。
9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为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在重大国际事务中,借助国际讲坛不断表明立场,并在外交上通过各种渠道发挥了积极作用。
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成了冷战后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愿望和要求。
建立国际新秩序是与反对霸权主义联系在一起的。
而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下,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任务显得更加紧迫。
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这一主张体现了对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薄重,对各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尊重,对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准则的维护,因而得到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赞赏和支持。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应该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一,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第二,坚持用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
反对凭借军事优势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要彻底摒弃冷战思维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增进相互信任,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安全。
第三,世界各国主权平等。
所有国家不论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都有平等参与世界事务的权利。
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全球性的挑战要由各国合作应对。
第四,尊重各国国情、求同存异。
每个国家都有权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与发展道路。
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
各国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不应成为发展正常国家间关系的障碍,更不应成为干涉别国内政的理由。
第五,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各国之间,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该相互合作,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要改革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之有利于维护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正确处理国家间关系最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体现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它确立半个世纪以来,日益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不仅是亚非国家争取民族解放和主权独立的有力武器,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和合作的行为准则,也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提供理论依据。
作为国际法原则之一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核心是尊重各国人民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这不仅因为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是处于强势的发达国家制定的,它运转了多年,早已根深蒂固、约定俗成,还因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既有道义层面的抽象原则,又有具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各国人民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应该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不仅有权自主地决定本国事务,而且有权平等地参与决定国际事务。
在国际事务中,只有遵循平等协商、友好合作的民主精神,才能有效地扩大各国的共识,深化共同利益,应对共同挑战,实现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应该维护和尊重世界的多样性。
世界各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信仰和价值观。
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
多样性意味着差异,差异需要交流,交流促进发展。
各种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和借鉴,不断丰富和发展,将使世界更加绚丽多彩,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应该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武力不能缔造和平,强权不能确保安全。
只有增进互信,平等协商,广泛合作,才能实现普遍而持久的安全。
――应该促进全球经济均衡发展。
在过去几十年里,人类社会在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创造出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贫富愈加悬殊、南北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
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趋利避害,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均衡、稳定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这是各国共同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要求。
――应该尊重和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重要作用。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任何其他国际组织可以替代。
《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处理当今国际事务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
应该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发挥联合
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全球化时代使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世界的共同繁荣息息相关。
几十年来,中国坚持不懈地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一做法丝毫不因中国国力的变化和地位的上升而动摇。
90年代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突出内容。
继江泽民之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不断表明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立场。
正如他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
尽管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导致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将是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然而,伴随着“金砖四国”、“钻石五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昔日超级大国一家独霸的威风已经不再,区域组织的纷纷建立,“G20”在国际事务中活跃的身影,都显示这样一个迹象: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民主化的方向发展,只要我们中华民族和各国人民一起坚持不懈地努力,世界的持久和平、人类的共同繁荣、国际关系民主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