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现状;问题;对策;安徽含山含山县隶属安徽省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皖中东部,全县辖8个镇、96个村、21个社区,总面积1047km2。
属北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主要农作物种植方式是水稻、小麦、油菜轮作,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和茶叶等。
1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发展现状1.1农机装备结构配套比截至2019年底,全县拥有拖拉机11318台(套),其中大中型1217台,新增加86台;秸秆还田机械562台,新增加65台;安装切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448台,新增加74台;水稻育秧工厂42座,新增加17座;水稻插秧机284台,新增加12台;烘干机168台,新增加86台;基本满足全县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和机械化生产的需要。
动力配套比为1.0∶2.5。
1.2稻、油、麦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以推广油菜、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为重点,全面推广油菜、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目前含山县拖拉机约1.13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逾1500台,机械耕整地水平超过95%。
“稻油轮作秸秆全量还田”生产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集成配套技术是示范推广的重点。
以3个示范区为示范基地,进行“油—稻”轮作模式秸秆粉碎还田与后茬农作物栽培全程机械化配套技术集成示范。
1.3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目前油菜直播机、收获机械已增至237台,机直播油菜、机收油菜的面积分别为0.5万、1.1万hm2,分别占油菜种植面积的38%、82.5%。
近年来,积极开展油菜不同基质、垫膜与不垫膜、用烯效唑和不用烯效唑拌种育苗对比试验;秸秆灭茬粉碎(正旋耕)还田、反旋耕、秸秆深翻(犁耕)还田关键环节机械化栽插对比试验;不同时期育苗对比试验,2019年共完成五大项对比试验项目。
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4.4%。
1.4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含山县在稻茬麦区推广机械播种种肥,用浅耕开沟机完成播种作业标准,或选用压种机完成多种机械化作业模式一次灭茬、旋耕、施肥、播种、覆土(道砟)等。
小麦种植收获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6%。
1.5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含山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禁止秸秆焚烧,强调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复耕、捆扎、过腹还田、食用菌栽培等,不断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
2019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2%,其中机械化还田率超过80%。
1.6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2019年,含山县已建成育秧工厂40座。
发芽、播种、育秧、运输、移栽全过程机械化。
1座育秧工厂1年可完成2次育苗,可完成133.3hm2机插秧。
含山县富农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飞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等7家育秧厂,1年的插秧量能达到186.7hm2。
1.7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水平和机械化植保水平2019年,含山县进一步加强了先进适用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共创建了8个(其中,油菜4个、水稻4个)全程机械化示范点,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1%以上。
含山县已经成立了机械植保服务工作队70家,拥有逾350台高性能自走式、担架式、航空植保机械等,高效植保率达到71.3%。
1.8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展水平针对农机化生产薄弱环节,近年来含山县大力推广油菜机直播、秸秆还田等新机具、水稻机插、高效植保机、新技术。
2019年,含山县在仙踪镇成功举办全县第三届机插秧技能大赛,开展了水稻钵体苗机插、圆盘犁作业、无人机飞防等现场演示,现场观摩人数超过300人。
2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2.1缺乏大中型农机具库房建设用地目前,含山县缺乏大中型农机具库房用地,这导致大型农机具无处存放或无固定存放点,机具受损,进而影响了这些农机具的使用年限和寿命,增加了农机大户们因购置新型农机具带来的经济负担,同时也限制了新型农机具的普及性发展。
2.2稻、麦、油机械化生产发展不平衡目前,含山县水稻、油菜、小麦机械化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但仍存在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种植环节。
例如,水稻插秧、油菜播种、小麦直播、秸秆包扎等水平不高,手工操作仍占有较大比重;农副产品加工等机械发展缓慢,即生产和后生产机械较少,如粮食烘干、精整等仍处于初级阶段。
这些都是严重制约全过程机械化生产水平发展的主要原因。
2.3稻、麦、油秸秆综合利用率不理想含山县机械化秸秆还田比例很大,约占79.5%,秸秆用于过腹还田、捆绑、蘑菇栽培等方面的比例不高。
因此,应积极研究秸秆连年还田是否会对未来田间土壤产生影响,以及长期还田是否会造成“海绵田”等。
另外,应积极探索提高水稻、小麦、油菜秸秆综合利用率的途径,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效率。
2.4茶叶全程机械化生产存在不足近年来,含山县政府先后下达了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并且拿出部分资金扶持茶叶机械化产业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茶叶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老茶园改造和茶叶加工。
但是,含山县现有的茶园,包括新老茶园改造还没有完全遵循茶叶标准化生产模式,建设和发展思路存在问题,不能完全实现茶叶全程机械化采摘、机械化施肥等[1]。
2.5育秧工厂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含山县现有高速插秧机近90台,苗木生产线121条。
从理论上看,移植面积应该在0.7万hm2以上。
据调查,2019年,全县共完成机栽0.5万hm2。
机械插秧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9.7%。
目前,水稻种植仍以人工直播为主,机械插秧水平仍然较低,这是整个水稻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瓶颈。
现阶段,含山县仅有长久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飞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等8家育苗厂,年插秧能力66.7hm2,其他育秧工厂年平均插秧能力不足20hm2,育苗工厂的作用并未完全发挥出来。
3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发展对策3.1提高农业机械动力配套比例动力机械及配套农机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动力机械的使用效率、县域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截至“十三五”末,含山县动力配套比例将提高到1∶3。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根据含山县特色农业产业的布局和规模,农机部门要加强农机购置补贴的宏观调控,优先购买短切机,以及重点补贴、重点发展特色产业机械。
二是生产动力拖拉机的企业要自主开发农机,注意配套农机的种类,重点解决好大消耗问题,搞好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配套农业机械的研发。
三是拖拉机生产企业要积极结合农机、农艺、信贷等专业媒体,公布本企业发电产品的技术参数,寻找合作伙伴,配合配套农机工具,生产各种配套农机具。
四是政府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扩大农机配套补贴范围。
五是加大对机械化水平薄弱环节的补贴比例,如油菜精量烘干机、插秧机、播种机等。
六是县级以下农机推广部门要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扶持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民,及时转移农机化、信息化。
3.2全面提高水稻机械化水平,充分发挥育秧工厂的作用为发挥出育秧植物的最大作用,需提高水稻全过程机械化水平。
一是农业部门要转变服务观念。
建议含山县农业农村局最好每年2—3月召开1~2次机插秧推广会,通过镇(园)农业技术,将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感兴趣的农民和育苗厂负责人紧密联系起来。
二是农机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要合理引导,将原来的种子采购改为商品苗供应,苗木厂要提供“包装”,实行订单服务,实行跨区域经营与栽培相结合。
三是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建好苗木的监督管理,安排农业技术指导人员进村和全程跟踪服务,确保技术到位,最大限度地提高育苗能力。
四是针对含山县水稻机械化生产现状,需要调整思路,转变观念,对于人工直播,要学习江苏、上海等地区采用的水稻生产方式,用机械化穴播代替人工直播;鼓励农民进行机械插秧,积极探索水稻种植新技术,努力实现从“毯苗壮苗”到“钵体苗”的机械化插秧。
3.3继续加快推进茶叶全程机械化生产步伐政府要出台农业扶持政策和资金,建立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示范基地。
积极引导种植者开发新茶园,改造老茶园或中低档茶园。
因地制宜,重点抓好景观、林路、排灌系统、水土保持、生态平衡、机械化生产全过程应用,做好综合规划,建设新的茶园和转型园,突出经济效益,建成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农机部门要切实落实补贴政策,紧密结合农机、科技和茶叶生产信贷,引导茶农购置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做好茶叶生产机械化推广示范全过程工作。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提高茶叶机械化生产的服务能力,实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减少经营者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保证茶叶的质量、安全和品质,有效提高茶叶产量和经济效益[2]。
3.4提高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对于全量还田的秸秆,为防止“海绵田”的发生,建议每4年左右用67.11kW以上拖拉机配套的液压翻耕机对秸秆深耕1次,促进秸秆长期、可持续地还田;对于江淮地区的两熟制小麦或油菜秸秆还田,合理优化还田比例,改良土壤。
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和调控,鼓励农民将秸秆加工品用于发展畜牧业、食用菌、苗木花卉等;鼓励农民经营秸秆编织厂、编织草绳等,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3.5突破主要农作物生产瓶颈,实行全程机械化一是通过开展农机化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等情况,提高自身素质,转变生产观念;利用项目支持和简化金融信贷等程序,提高自身经济实力,指导农户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具;实施对口帮扶,帮助农户制定农业生产发展规划,在实践中及时指导、提醒和督促农户。
二是通过镇(园)对本地新办企业按年龄、文化、种植方式进行分类、登记注册,掌握基本情况,熟悉情况,然后分类指导,采取相应措施。
三是农机部门需要实现农机、农艺、农信一体化,开展优质农机化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提供农机化作业信息,从而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的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率[3-4]。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实现水稻、油菜、小麦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作业。
4参考文献[1]丛福滋.我国耕整地机械化技术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2):12-14.[2]王祺,栗震霄,田斌.国内外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6(5):7-9.[3]黎运宇,李明.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应用与展望[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296-301.[4]王依山.基于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应用现状与对策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20(8):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