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研究的多元视角——第十一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综述广东肇庆学院江晓红华南师范大学周榕摘要:本文从多个角度介绍了第十一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的总体情况,主要涉及语用学传统议题研究的深入与拓展,以及学科融合的多元化研究、语境的多层面作用研究和语篇的多维度研究等语用学研究的新动向。
本届会议提出的“多元化”主题代表了语用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趋势。
笔者认为,通过了解和把握当今国际语用学发展趋势,有助于读者进一步思考中国语用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第十一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研究动向;多元化1.会议概况第十一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于2009年7月12-17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顺利召开。
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奥地利、芬兰、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及部分地区的代表近1000人参加,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在海外工作和学习的十多名中国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大会的主题是“多元化·语境·结构”(Diversity, Context and Structure)。
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740余份,分为四个板块进行交流:一、大会主题发言(plenary lectures)。
大会安排了五个主题发言:(1)Peter Sutton:Giving away language: Praxis versus ideology in the loss of linguistic diversity;(2)Ingrid Piller:Language learning, multilingualism and social inclusion;(3)Katarzyna M. Jaszczolt:Speaking about time: Contextual inferences and pragmatic defaults;(4)Yasuhiro Katagiri:Finding parameters in interaction -- A method in emancipatory pragmatics;(5)Janet Holmes:Whose perspective counts? Sociopragmatics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at work,引起了与会者很大的兴趣。
二、小组发言(lectures)。
大会安排了76场小组发言,每人发言连同提问和讨论30分钟。
三、专题发言(panels)。
围绕与语用学相关的话题,大会共组织了101场专题发言。
四、展板交流(posters)。
大会共安排了68块展板交流,展板的作者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与前来的同行学者进行交流,涉及的范围与小组和专题讨论的内容基本一致。
Poster因为省时有效,又能给与会者普遍发表见解的机会,一向都是国际会议采用的交流方式之一。
澳大利亚及周边地区,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语言,本届会议在这一地区召开,体现了语用学研究对多元化语言使用和研究的重视。
本届会议提出的“多元化”主题代表了语用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趋势,围绕这一多元化的语用趋势,语用学领域的传统议题有了很大拓展,一些新的研究动向得以展现出来。
2.语用学传统议题的拓展在指示语方面,大会有6个小组围绕指示语(deixis)、指称(reference)和回指(anaphora)展开了讨论。
在特定语境下弄清直接或间接的所指关系,是语用学研究的传统议题,但在这次研讨会上,学者们进一步拓展了指示语可探讨的维度与深度:从元表征的角度分析了回指的程序性信息和回指的句法制约关系;探讨了延指(deferred reference)的语用机制、名词短语指称的真实条件、指称的连贯性、指称的非直接言谈(indirect talk)等问题;考察了地点指示语、人称指示语使用的认知和心理因素;利用计算机处理语料库中语用指示语的标识问题等。
在礼貌问题研究方面,出现了多个专题小组,讨论的问题包括:礼貌与敬语的文体选择;网络在线交流与面对面交流中涉及的礼貌,如不同的礼貌规范、策略和身份建构等问题;某些英语变体(如澳大利亚英语、加拿大英语、新西兰英语、爱尔兰英语)在礼貌表达方面的社会语用差异;在对Levinson 和Brown &Levinson 等西方学者的礼貌理论反思的基础上,学者们展开了礼貌原则和策略的本土化研究,来自韩国、日本、土耳其、德国、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学者对礼貌的文化观念、礼貌策略和面子威胁行为进行了跨文化对比探讨。
言语行为和含义理论,仍是本次会议研讨的重要对象。
就言语行为而言,学者们讨论的主要问题涉及: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研究言语行为实施的意图;汉语中表面邀请的程式性话语和人际顺应;恭维语的回应策略;基于语料库言语行为的词汇语法和语篇策略研究,以及言语行为的情景和其他互动因素的探讨;道歉、拒绝、请求等言语行为在电话、电子邮件和中介语中的表现,修改和补充了传统的言语行为研究。
另外,Journal of Pragmatics的主编Jacob Mey还组织了专题讨论,进一步探讨了情境中的言语行为(situated speech act),强调语境和言语行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即语境决定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创造了其实施的适合语境,语境之外不存在言语行为。
在含义理论研究方面,近年来,由于Grice对语言意义(所言)和会话含义(所含)的区分存在理论上的不足,引发了对语义学-语用学界限的重新思考和定位,争论的焦点围绕什么是“所言”展开。
著名学者Katarzyna M. Jaszczolt & Keith Allan共同组织了两场专题研讨,探讨言语行为意义的划分和突显意义(salient meaning)的作用。
Jaszczolt主张将意义分为两类:默认意义(无意识推论)和说话人意义(有意识推论),并认为一般会话含义具有默认性和可取消性,语义学和语用学是两个界限模糊、互为依存、互为作用的领域。
Eleni Kapogianni则应用心理语言学家Rachel Giora(2003)提出的等级性突显理论(graded salience),分析了突显程度高的意义和突显程度低的意义在反讽话语产出中的不同作用。
Rachel Giora自己则报告了她和同事对意义高度突显的隐喻与本义字对、意义不突显的隐喻与本义字对、以及无意义字对的理解比较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意义突显性的作用。
其他学者还对突显性与熟悉度、频率、语境、词汇和语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本次研讨会围绕语际语用学研究出现了多个专题小组,涉及静态地考察学习者第二语言的语用特征和动态地研究语用能力习得两个方面。
主要议题包括:课堂互动和语言习得的语用问题,如学习者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时L2的实际使用情况,在习得中注意(noticing)的重要性,学习者自我反思的作用;成人课堂语用学习模式;语用能力的可教性;语用能力测试的有效方法;语言课堂上教师的作用;音韵和语境在儿童习得表达性(expressive)言语行为时所起的作用;西班牙、泰国和台湾地区学习者用英语表达道歉行为的语言语用和社交语用的发展模式;实施拒绝策略时的语用迁移;社会变量(权力、距离和强制性)对言语行为的影响;教师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L2)的学前教育信念对教学的影响;语用环境和语言水平的相关研究以及其他影响语用能力习得的因素等,都是学者们讨论的重要问题。
事务性话语(institutional discourse)的语用研究在本次研讨会上也受到关注。
医院、学校、咨询机构、救援中心等部门或单位都存在特有的机构组织形式和特点,在这类机构组织的事务活动里所使用的话语,就是事务性话语。
学者们关注的现象包括急救电话的语言交际困难,急救派遣中如何通过手机信息确定事发现场,医疗求助电话的语用问题;儿童在涉及事务性活动的各种场合,如学校、游乐场、咨询中心和家庭中与老师、同伴和父母的话语互动方式;青少年和儿童使用服务热线的言谈模式及语用特征;公司职员和客户交谈中的语码转换等语言语用和社交语用的特征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医疗话语在事务性话语讨论中显得尤为突出,包括医疗门诊、临床诊断、健康咨询等场合下医生-患者、护士-患者、医生-护士之间使用的专业性话语。
这方面涉及的问题有:医疗诊断中医生用语的语用及元语用分析;产前咨询、牙齿护理中的医-患交流;失语症患者和自闭症患者的词汇和语法使用的功能和社会语境分析,痴呆症患者的重复性话语研究以及医生和精神病患者之间的话语争辩模式;不同文化环境下医疗话语的语言及互动特征。
学者们关注的范围从日常语言交际扩展到实际语言使用中的各种语用现象,探究有交际障碍患者的交际混乱和交际适应性等语用问题。
3.语用学研究的新动向3.1 学科融合的多元化研究本次大会研究视野广阔,涉及与语用学相关的各种话题。
语言使用与理解再也不是单向的语用研究,而是与诸如哲学、符号学、阐释学、文化人类学和认知科学等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随着语用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展,并由此催生了一批新的交*学科。
认知语用学、社会语用学、文化语用学、语际语用学、语用修辞学、文体语用学、实验语用学等已成为语用研究中蓬勃发展的新领域,并显示出强大的解释力。
本次会议上,有多个小组讨论了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的融合。
其中,围绕隐喻研究,就组织了三场专题讨论。
认知语言学中一些重要的方法和理论,如图形-背景、事件框架、参照点理论,以及构式语法关于语法化过程中语用动因的探索等也广泛地应用到语言运用研究的方方面面。
可见,语用学研究不能忽视相邻学科的影响,同时语用学研究成果也会对相邻学科产生重要启示。
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不仅存在许多共同点,而且还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语言使用和理解的本质。
本次会议的多元化趋势还表现在对语用研究的本土化认识。
学者们认识到语用研究的语料不能仅局限于英语,而应考察各个国家本国语言的特色。
国际语用学会现任主席井出祥子(Sachiko Ide)发起了题为Emancipatory pragmatics(解放语用学)的四个专题研讨会。
井出(Ide)教授指出,语用学研究应有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应将单向追随西方语言理论转变为多向的学术争论和探讨,因为源于西方的语言研究存在诸多局限,我们应该着眼于从观察本国的自然语料出发,避免文化简约主义和线性思维方式,从既定的研究框架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世界各国语言的语用现象及其研究成果,形成新的研究范式。
专题会就相关议题,如礼貌、言语行为、交际中的目光凝视、沉默、性别歧视、代词和名词化谓语的使用,展开了充分的文化对比和讨论。
此外,关于后殖民、后民族(post-national)时期以及全世界区域范围的跨文化交际讨论也非常活跃,多个小组就语言使用中涉及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