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字经》讲座讲义

《三字经》讲座讲义

读经典作品绘精彩人生————《三字经》中若干人生问题解读第一、《三字经》简介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自宋末元初诞生以来,历经元明清以至民国,迄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在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中最有影响,为历代学者所推重。

1990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第二、《三字经》的成书过程《三字经》成书于宋代,一般认为是宋代学者王应麟所撰。

王应麟号深宁居士,南宋淳祐进士,曾任礼部尚书。

清代至民国前期后人又略有增补,主要是续添了宋以后直至清末的一段历史叙述,因时代变迁,存在几种不同的版本。

第三、《三字经》的内容《三字经》以“人之初,性本善”起篇,依次叙述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八音,四书六经诸子,历史朝代更迭,最后以奋发勤学、显亲扬名的著名事例作结。

全文共一千多字,以通俗的文字将中国文化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

第四、《三字经》的价值1、《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全体炎黄儿女所共有的精神财富。

《三字经》700余年来生生不息,是先贤留给后人的珍贵的精神遗产,是全体炎黄子孙共享的精神乳汁。

无论是在祖国大陆,还是在港澳台,抑或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她就像一条文化纽带,把全球的中华民族好儿女凝聚在一起。

只要一听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样的三字句,我们就可以寻到共同的文化之根,我们就能唤起深藏于血脉之中的文化认同,我们就会在心底里发出共同的呼唤:我们都是中国人。

2、《三字经》代表和体现的是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雅典和精华之作。

从作品的形式来看,它属于古代汉语体系,即文言体系,具有文言文特色。

(三字句,四字句)从内容来看,它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作品的浓缩。

如很多内容是儒家经典作品中具有的,作者将其浓缩或化解成比较通俗易懂的句子,用来教育启蒙儿童。

3、《三字经》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蒙学经典之作。

比起四书五经而言,它具有易读易记易理解的特点。

特别是三字一句,有朗朗上口,音节响亮的特点。

4、《三字经》是一部具有劝学意义的文献,具有教科书的作用。

自从它诞生以来,一直是启蒙儿童的读物,它不仅具有历史文化、自然知识的教育作用,还有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今天,我们学习《三字经》,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社会的眼光、时代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去解读它。

因为它的内容丰富深厚,今天,我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与大家交流共赏。

第五、《三字经》中有哪些内容需要我们认真解读?1、先天智质和后天教育(开篇四句: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习染)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人刚出生下来的时候,天性是善良的。

这是因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是后天的习染才使得他们相差甚远。

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人的善良本性就会改变。

教育的方法,可贵在专一。

历史上,无论是谁,生下来都是一样的。

无论是帝王将相、英雄才子,没有谁天生就是帝王将相和英雄才子。

鲁迅说:无论是天才还是百姓,生下来第一声都是哭,绝不是歌声。

天才也是从小锻炼成长的。

中国古代的帝王很多都是崛起于贫民,如:汉高祖刘邦,原来不过是个小小的亭长,有人还说他是个无赖;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家贫,从小是个放牛娃,后来不得不去做和尚;近代史上的领袖人物很多都是来自农民、工人。

毛泽东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16岁到长沙报考学校,当时有六个职业供他选择,最后,他选择当了老师,最后才成为职业革命家。

《三字经》告诉我们:人的先天条件不是决定人生的唯一条件,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是成名成家的关键。

我们读过王安石写的《方仲永》的故事。

这些事例说明,人的先天条件不是决定人生的唯一条件,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是成名成家的关键。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点天资。

2、学习环境与家庭教育(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我们有很多东西可以选择,但是我们不能选择父母。

从前孟子的父亲很早就过世了。

他是由母亲一手带大的。

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他们起初居住的村旁有一篇墓地,经常有人出殡办丧事,小孟子就模仿送殡人哭哭啼啼,堆土筑坟。

孟子的母亲觉得这样的环境对孩子成长不利,就搬到集市上,孟子又跟商人学做生意。

孟子的母亲觉得这样的环境也不适合孩子的成长。

于是又搬到学宫附近,孟子开始仿效学校的学生习礼仪,孟母就定居下来。

从此孟子变得爱读书学习。

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母亲为了给孟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曾经搬了三次家。

今天,我们的学习环境比起孟子应该要好多了,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好的环境条件,发奋学习。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从这些事例当中,《三字经》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先有的良好的学习环境,珍惜时间,发奋学习,不要等到老了再来后悔3、忠孝礼让第29句至42句,用了14句写这一内容。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三字经中黄香和孔融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做一个为人忠诚,懂礼貌,会孝顺,知感恩,能谦让的人。

4、读经史子集与知兴衰更替(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43页。

这里着重讲讲《孝经》问题。

万事孝为先。

如果读通了《孝经》,再熟读“四书”,然后就可以读“六经”了。

《三字经》把孝经摆在诸经之首。

因为,人首先是家庭中的成员,是父母所生的延续血脉香火的个体之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许许多多的家庭组成社会团体乃至国家。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bǐng)疏。

全书共分18章。

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该书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

其他经史子集典籍都是记载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典籍著作。

一个人生下来读书识字之后,就要了解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和世界。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6、以圣贤为榜样,做圣贤之人(昔仲尼,师项橐(tuo)。

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彼不教,自勤奋。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奋。

)读史书的作用之一,就是要学习古代圣人贤者的优秀品德和美好情操,学习他们报效社稷国家的精神和智慧,学习他们治理国家、管理国家的方法和技能。

《三字经》教育孩童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从小就要学习前人的良好品质,首先就要养成良好的勤奋学习的习惯,一个从小养成了勤奋学习习惯的人长大了必然是一个勤奋工作的人,为官则能勤政,为民则能勤劳。

学习知识就是为将来长大能良好地生存着,有谋生的本领。

从这一角度讲《三字经》劝告人们求学求知,就是让人们懂得知识对人生的重要作用,从而发奋学习,不断获取生存的资本,积累财富。

现在提倡终生学习,活到老,就要学到老,不学习就要落后,就要被时代淘汰。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个人是这样,社会也是如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