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效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

高效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

高效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本论文分别从末端受体单元与中间给体单元间的连接单元和末端受体单元两个方面分别对本组已报道的优秀小分子受体材料的化学结构进行细微调控,设计并合成了四个高效的“受体-给体-受体”(A-D-A)型非富勒烯受体材料。

并对这些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热稳定性、光学吸收性质、电化学性质、作为受体材料的有机光伏器件性能,以及活性层形貌做了系统的研究。

两部分的摘要如下:一、以FDICTF(F-H)受体分子为基础,通过在末端基团双氰基茚满二酮上引入卤素原子(F,Cl和Br),设计合成了三个新的非富勒烯受体分子。

相对于受体分子F-H,三个分子表现了红移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增强的结晶性以及电荷迁移率。

引入卤素后,给受体混合膜中出现了更倾向于face-on的堆积方式,这种堆积方式有利于双分子复合的减弱以及电荷的传输与收集,从而获得较高的短路电流密度以及填充因子。

当采用PBDB-T作为给体材料制备器件,分别获得了
10.85%,11.47%和12.05%的能量转换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ies,PCE),明显高于相同条件下的基于F-H的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9.59%。

是同时期文献报道的基于非富勒烯受体的单层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最高值之一。

二、设计合成了以非富勒烯受体分子F-H的核作为中间给体单元D,以双氟取代的双氰基茚满二酮为末端受体单元A,以噻吩并噻吩甲酸异辛基酯为D-A间连接单元Q的小分子受体材料F-TT-2F。

噻吩并噻吩甲酸异辛基酯的引入增加了醌式共振效应,双氟取代的双氰基茚满二酮的强拉电子作用使得分子的能级也有所降低,吸收光谱明显红移。

当采用
PTB7-Th作为给体材料制备器件,获得了9.14%的能量转换效率,其中短路电流密度达到19.24 mA cm<sup>-2</sup>。

尽管器件的开路电压为0.72 V,能量转换效率低于基于F-H的器件(10.06%),但是这种方法有效调节了吸光,扩大了与给体材料的吸收光谱互补范围,有利于获得更高的短路电流密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