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__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__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特点(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集聚效应。

通过集聚效应,功能区逐渐形成。

(2)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主要的城市功能区【拓展】中心商务区(CBD)中心商务区是指市中心商业区内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

中心商务区担负着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双重职能。

中心商务区的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水平方向上——最中心处以零售活动为主,有大型百货商场、高级专门化商店等;周围则是一些银行、保险等商务机构的办公室,以及一些小商店,如电器商店、服装店和鞋店等。

垂直方向上——在高层建筑物中,一般来说,零售店多在低层,而办公室则多在高层,中间多为一般商业活动用地。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城市功能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是同心圆模模式形成举例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北京、成都、华盛顿扇形模式在小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重庆、香港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市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兰州、常州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在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租金高低的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①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商业、住宅和工业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如下图):图示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付租能力商业用地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大,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影响最大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较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住宅影响较小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的影响最小区位市中心靠近市中心远离市中心处区位选择的原因最大程度接近消费群体,商业付租能力强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最高②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交通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

城市内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①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一般为商业用地。

②市中心附近远离主干道的地区:通达度差,地租较低,一般为住宅用地。

③城市主要道路与环线交会处;地租较高,形成地租次高峰,多为商业用地。

(2)社会因素:包括收入状况、知名度和因种族宗教、人种的聚居等;①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②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③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影响也很大(3)历史文化;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可继承和改造;①城市早期的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在的功能分区。

②城市的发展和更新要考虑继承和保持原有特色。

③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原有的功能分区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

(4)行政因素在有些城市,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引导或规定不同的功能区。

例如我国许多城市新兴工业园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看作是行政干预的结果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1)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2)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三、功能区的合理布置以合理协调城市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要有便利的交通——降低成本,便于上下班并缓解交通压力工业用地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交通便捷的区位进行布置;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的交通也要方便;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接近生活居住区;(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保护城市(居住区)环境基本上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布置在城内的居民区环境污染比较大或有爆炸火灾危险的企业。

应当尽可能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地方(3)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卫生防护带)在卫生防护带中,一般可以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消防车库、仓库、停车场、市政工程构筑物,而体育、学校、儿童机构和医院等,就不应布置在防护带内)在卫生防护带内可以种植对有害废气有抵抗能力的树种,最好是能够吸收污染物的树种。

(4)留有发展余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目前的城市规划与将来的城市发展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它既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二、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的划分根据城市人口的规模,从小到大一般可划分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说明】我国城市等级分为四类: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其次还有县城、建制镇等城镇型居民点。

2、城市的服务范围①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②特点: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

③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都是不同的。

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种类越多,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种类越少,范围越小。

D处为商业区。

因为D位于城市中心,而且有多条道路交汇,交通便利。

C、E为住宅区。

因为C、E位于市中心外围,应该成为住宅区。

其中E为高级住宅区,因为E位于城市上风地带和河流上游,靠近公园,接近接近山坡,地势较高,而且远离工业区,环境质量好A为工业区。

因为A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和下风地带,处于城市外缘,对城市住宅区以及其他功能区污染小,而且地价较低,可以降低成本,A区域靠近铁路、公路干线,交通便利。

B为绿地。

因为B位于住宅区与工业区之间,应该建设卫生防护带,使居住环境免受直接污染。

甲为化工厂。

因为化工厂既有大气污染,也有水源污染,而且污染严重,应该布置在城市河流下游和下风地带,并且要远离住宅去。

3.影响因素 影响表现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丰富的劳动力条件、丰富的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或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三、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

)第三节 城市化一、城市化概述1、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城市化的动力上海城市等级的变化如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地形平坦;有发达的交通网连接长江流域和其它大城市,腹地内人口稠密,原材料、劳动力和农副产品供应充足,市场巨大;宏观上又处在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长江的入海口,是我国大陆向东最接近太平洋世界贸易要道的国际港口,通过对外贸易还可以扩大其服务范围。

4、城市化的意义(1)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城市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2、世界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后期成熟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说明】(1)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它出现在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2)逆城市化是由于城市人口高度聚集,导致城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城市居民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结果造成城市中心区的衰落。

它是城市发展到后期阶段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

(3)再城市化是指面对城市人口的减少,大城市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城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的现象。

它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后。

3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影响地理环境的原因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

2、城市化影响地理环境的变现 (1)有利方面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2)不利方面①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下降,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工业气体排放改变太阳辐射强度,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建筑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②社会环境: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市区劳动力过剩、社会秩序混乱等A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地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