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目前最流行的观点认为其发病机制是大脑神经元过度放电而引起.近年来癫痫发病机制研究受到广泛重视,并取得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1电解质与癫痫1.1钙离子;实验研究发现癫病发作前或发作中细胞外离子浓度变化最明显的是钙离子降低.钾离子升高.学者们认为这种细胞外钙离子的减少是由于突出后钙离子被摄入,钙离子内流所致,因此钙离子内流在癫痫发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2钠离子:研究表明.伴热性惊厥的全身性癫痫与电压依赖性钠通道基因SCNIA和SCNIB 的突变有关。
无论是钠通道活性增加还是降低,均可导魏伴热性惊厥的全身性瘴痛的发生。
1.3氯离子:调查研究表明CLcN2基因的突变所引起的氧离子通道功能改变与儿童失神癫痛、青少年失神癜瘸’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痈和觉醒期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性癫痫有关.2神经递质与癫痫2.1谷氩酸受体:实验研究中发现.在动物模型中使用谷氨酸能激动剂。
可引起癫痫的发作.在癫痫病人皮质内,随着搬痫活动的发生,有谷氨酸的明显增加。
谷氨酸受体可分为离子型和代谢型两大类。
2.1.1离子型谷氪酸受体(iGluRs):iGluRs主要包括N一甲基一D 门冬氨酸(NMDA)、n一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AMPA)和海人酸(KA)受体,其中NMDA受体可分为7种亚型(NR],NR2A~D.NR3),近期研究发现在电刺激和匹罗卡平致癫模型中,分别阻断NR2A 和NR2B亚单位均能明显减少癫痫持续状态引起的神经元细胞死亡.2.1.2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目前mGluRs对癫瘸的作用和扩散有重要作用机制尚无定论。
2.2GABA受体:实验研究发现,GABA受体参与了癫痫的发生和发展.中枢神经系统GABA含鼍降低是神经细胞过度兴奋、诱导同步放电,导致癫痫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GABA受体包括GABAa、GABAb、GABAc三型,GABAe受体与癫痫的关系目前尚未知.2.2.1GABAa受体:多项研究均证实兴奋GABAa受体能抑制癜痫发作,而抑制GABAa 受体则会诱发癫痫。
2.2.2GABAb受体:近期研究发现GABAb可能与失神发作有关,GABAB受体的激活能产生长时间超极化,引起丘脑皮层环路中间同步放电,导致失神发作。
3苔藓纤堆发芽与癫痫苔藓纤维,即齿状同颗粒细胞的轴突。
此假说认为致癫性损害导致齿状回门区神经元死亡后,苔藓纤维芽生侧枝回返性支配颗粒细胞,使之出现*奋性,并与GABA能的抑制性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联系.这种异味突触被认为是诱发和终止颞叶癫痫发作.重新维持神经元兴奋性平衡状态的苇要结构基础。
4分子生物学研究与癫痫4.1基因突变:许多原发性癫痫呈现复杂的多基丙遗传,如:青少年肌阵挛癫痫。
大量研究发现其连锁位点在6p,而另一些研究则发现其家系中除6p外t还有15qa。
4.2染色体异常:表现形式有染色体三体、染色体缺失、易位、倒位、重组等,这些畸变均可能导致癫痫的发生.如:染色体4p部分缺失将导致70%左右的患者出现癫痫发作。
4.3线粒体突变:线粒体基因的点突变常通过母亲遗传,部分患者可表现为癫痫发作.如:线粒体脑肌病(MELAs)是由于线粒体tRNA(UCN)基因的T7512C突变所致.5神经胶质细胞与癫痫5.1胶质细胞与钾的缓冲作用:研究证实癞痫脑组织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内向整流钾离子电流减少.此改变对癜性放电的产生和扩散有重要作用。
5.2胶质细胞对谷氨酸的摄取:在发病早期.星形瞍质细胞对谷氨酸的摄取增高,这是星形胶质细胞内的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EAAT)明显增加,它有缓和癫痫发作的作用.但反复的发作町使这种调节机制发生素乱,星形胶质细胞将成为神经元异常放电与损害的重要促进机制,成为癫痈再发的原因。
B癫痫发作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它的电生理本质是神经元过度同步放电的结果,与神经生化、神经生理、神经生物学、免疫学等均密切相关。
一、神经元痫性放电的发生:正常情况下,每一种神经元都有节律性的自发放电活动,但频率较低,一般为10~20Hz。
在癫痫病灶的周围部分,其神经元的膜电位与正常神经元有不同,在每次动作电位发生之后出现称为"阵发性去极化偏移"(PDS)的持续性去极化状态,并产生高幅高频(可达500Hz)的棘波放电。
在历时数十至数百毫秒之后转入超极化状态。
二、癫痫性放电的传播:当异常放电仅局限于大脑皮质的某一区域时,表现为部分性发作。
若在此局部的反馈回路中长期传导,则导致部分性发作持续状态。
通过电场效应及传播通路,也可扩及同侧其它区域甚至一侧半球,表现为杰克逊发作。
当异常放电不仅扩及同侧半球而且扩及对侧大脑半球时,引起继发性全身性发作。
当异常电位的起始部分在中央脑(丘脑和上部脑干)而不在大脑皮质并仅扩及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时,则表现为失神发作;而广泛投射至两侧大脑皮质和网状脊髓束受到抑制时则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
三.癫痫性放电的终止:其机制未明,可能脑内存在主动的抑制机制。
即在癫痫发作时,癫痫灶内巨大突触后电位,通过负反馈的作用而激活抑制机制,使细胞膜长时间处于过度去极化状态,抑制放电过程的扩散,并减少癫痫灶的传入性冲动,促使发作放电的终止。
此外在此过程中,抑制发作的代谢产物的积聚,神经胶质细胞对钾及已经释放的神经介质的摄取也起重要作用。
四.影响癫痫性放电的因素:癫痫性放电的发作、传播和终止,与遗传、生化、电解质、免疫和微量元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具有癫痫遗传素质者其膜电位稳定性差,在后天因素及促发因素作用下容易引起癫痫性放电及临床发作。
癫痫性放电与神经介质关系极为密切,正常情况下兴奋性与抑制性神经介质保持平衡状态,神经元膜稳定。
当兴奋性神经介质过多或抑制性介质过少,都能使兴奋与抑制间失稀,使膜不稳定并产生癫痫性放电。
细胞内外钠、钾的分布也影响膜的稳定性。
血清钙、镁离子减少,可使神经元兴奋性增强;微量元素铁、锌、铜、锰、锂等在癫痫发作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晚近对癫痫发作与免疫因素的关系也作过许多研究,认为在致癫痫病因作用下,血脑屏障破坏,脑组织抗原进入血液循环可产生抗脑抗体,后者作用于突触,封闭抑制性受体,减少抑制性冲动,亦可促成癫痫性放电。
C癫痫是一组疾病或综合征,是由脑内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具有突然发生、反复发作的特点。
严重影响了癫痫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许多科学家在探讨癫痫发病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癫痫发病机理的研究从细胞水平逐步向分子水平、基因水平深化。
NO一氧化氮(NO)Glu及其NMDA受体在癫痫发作中起重要作用,而NMDA受体的许多效应是通过NO来介导的,因此NO在癫痫发作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NO虽是分子量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合成产物,但却是一类相当庞大而复杂的酶合成的,其生物作用极其复杂。
目前研究表明,NO既参与了癫痫发作过程,又参与了抗癫痫发作过程,其结果的产生可能与NO的来源、No自身的氧化还原状态、NO在相关突触中释放的时机、量及周围兴奋性氨基酸的浓度等因素有关。
D癫痫的发病机制在正常情况下,每一个神经元有3种功能状态:①静息状态,此时神经元膜内外有一定程度的电位差叫静息电位,也叫极化状态;②抑制状态,此时神经元膜内外电位差很大,不可能对任何传导的信息产生反应,又叫超极化状态;③兴奋状态,又叫去极化状态,此时神经元膜电位差比静息状态时低,对传导的信息产生相关反应。
这3个种状态可以互相转换。
众多神经元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各个神经元处于不同状态,调节神经网络的功能及活动形式完成复杂的神经功能。
当这3种功能发生失衡就会产生神经网络功能的异常,即疾病状态。
如果这种异常是兴奋过度,神经元就会出现高电压,高频每秒500次持续时间长的电位发放。
此时可以用脑电图仪记录下来,出现棘波长及尖波,也称癫痫样波。
如扩散范围进一步扩大,就会出现临床发作即癫痫发作。
大脑神经细胞兴奋性取决于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平衡。
如乙酰胆碱、谷氨酸、门冬氨酸等兴奋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牛磺酸等抑制神经递质。
只有在功能上两个处于恰到好处的平衡才能保证大脑复杂功能的正确运转,如果失去平衡则引起大脑功能障碍。
当兴奋性递质功能过强的,神经元就会反应过度,出现过度放电;抑制性递质释放过少或受体数目减少,功能减弱,都可能造成癫痫发作及意识障碍。
两种中枢神经递质不平衡导致电位发放异常,可以用脑电图记录到这种异常电位且在治疗上目前有效的抗癫痫药物,都是通过药理作用调节失去平衡的递质达到控制发作的目的。
兴奋与抑制两种递质功能为什么失衡?原因大脑中还有一利胶质细胞,它不但作为骨架支撑大脑结构,并使神经元处于正确位置,而且还有调整神经元内外环境的作用,这包括神经冗轴突术梢分泌递质的功能。
当胶质细胞功能受到损害时,就会产生两种递质的不平衡。
此外,神经元本身受病变的影响也会出现递质分泌障碍或神经元本身对递质反应异常。
目前世界上对癫痫的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可能为多方面。
可以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改变原发性癫痫,至今未能找出肯定的病理学改变,可能为大脑皮质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受到破坏的缘故。
在继发性癫痫、胶质增生纤维化、血管异常增生、脑膜皮质疤痕等为引起发作的结构基础。
(2)电位改变在病灶的周围部分,膜电位和正常细胞不同,在每次电位发生后,不能恢复正常。
(3)生化改变①致痫灶对兴奋性神经递质甚敏感;②抑制性神经递质含量减少;③细胞外钾、钠、钙或镁的局部调节障碍而使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④兴奋性神经递质增多。
(4)免疫影响癫痫患者有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自身免疫反应等的改变,可引起发作。
(5)年龄的依附性各种类型癫痫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