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趋势.doc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趋势.doc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趋势作者:严权王前新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7期[摘要]课程的发展变化是以社会的发展需要为依据的,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条件下进行的。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也应该随之更新与发展,其发展主要体现生成性、整合性、终身教育性、个性化、多样化和综合化等特点。

[关键词]高职课程发展趋势生成性整合性多样化[作者简介]严权(1967- ),男,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高教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王前新(1953- ),男,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湖北荆门448000)[课题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2006年度国家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AJA060010-2)[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6-0015-03课程的发展变化是以社会的发展需要为依据的,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条件下进行的。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也应该随之更新与发展。

特别是社会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结构性的劳动大转移无疑会对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提出更新的要求,从而也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提出新的要求。

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要求未来社会的劳动者必须树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系列新的观点,具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各种知识、品质和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将是广泛而深刻的,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面临着各种新的机遇、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和变化将呈现出新的趋势。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体现生成性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应的中央集权课程管理模式,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基本上执行的是一种提前预设好的课程,根据既定的方案来实施。

美国约翰·尼莫教授形象地把这种课程称为“罐头课程”。

针对“罐头课程”,尼莫提出了生成课程(Emergent Curriculum)。

生成课程与预设课程不同,它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无目的地追随学生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

生成课程是在师生互动中,教师根据对学生的需要、兴趣的观察,然后做出价值判断,从而不断生成课程活动,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师生共同建构课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现代课程观所强调的课程的动态性、过程性和建构性对当今的课程生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生成课程作为后现代课程的特征与产物,是对现代的、预设课程的一种反思、继承与超越,它继承了现代课程的规划性、目的性,超越了它的僵化性,并赋予了它灵活性、生成性。

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

这一侧重点和主体的变化,将更为强调跑步的过程和许多人一起跑步所形成的模式,而较少重视跑道本身,尽管跑步者和跑道不能一分为二。

课程是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

这是因为,组织和转变产生于活动之中,并非预设于活动之前。

现代课程观将有意识地试图从过程—发展、对话、探究、转变—的角度,而不是从内容或材料(“跑道”)的角度出发来界定课程。

从过程的角度界定课程,更多的是强调人与“跑”的过程以及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转变与被转变的过程中的体验。

从过程的角度界定课程,现代课程确认了整体主义的(Holistic)课程取向,这种取向强调心智、情感、心理和精神向度的平衡;强调了学生中心的、活动为本的(Activity Based)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自我导向学习。

在课程活动之前都要进行认真的预设,包括课程的规划、一般性的目标、活动可能进行的路径及多种可能性,但在课程活动中又不能服从于预设,局限于预设,而是要根据活动中师生的互动激发情况、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及时修正、改变预定方案,及时调整课程预先设定的计划与“线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满足学生兴趣和需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建构,自我完善。

教师虽然难以完全预想到学生会对哪些问题产生好奇与兴趣,会从哪种角度进行探索,但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对学生的观察与倾听,调整或修正预定的课程计划,调整预先设定的路径与目标,使课程活动朝着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延伸。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应该体现课程发展的总趋势,生成性应该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体现整合性从广义上说,课程整合主要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课程的整体中,改变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

课程整合针对教育领域中各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多种学科知识互动,促进师生民主合作,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狭义上说,课程整合就是将两种学科(或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

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课程整合对教师、学生、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的要求,这种要求并非面向知识,而是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培养师生的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进行整合,其主要目的是既要摆脱传统学科课程观的消极因素的影响,又要避免单纯追求某一本位的课程观的片面性,使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能够融合各种课程观的长处,科学建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议题之一。

高等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使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技能的训练、信息素养的提高自然而然地融入所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以便促进教学改革,使学生得到可持续性的、全面的发展。

实施课程整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与以往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在信息成为战略资源,谁掌握并利用好了信息,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主要特点有: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它是经济的最新增长点,也是最关键的经济增长因素之一;信息网络设施成为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就像以往工业社会里修建汽车公路一样的重要和平常;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和信息技术,现代通信让更多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生活更加便利,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人们交流和合作的方式越来越多,信息技术让人们更加意识到一场新的革命已经到来。

传统的办学模式及课程已很难适应高速的社会发展形势,现代社会已经到了个性化学习的时代。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特别是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不断整合,将从根本上改变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学习者进行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和创新探索从技术上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广阔的空间。

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技术将更加支持人们卓有成效地高效率和高智慧地学习,以适应知识量飞速增长和知识更新速度日渐加快的局面,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我们每个人基本的人生态度和生存意识。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体现终身教育性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一个人拥有一种知识或技能后便可终生享用的观念将成为过去,知识更新对教育的意义从未像今天这样显得紧迫和重要。

对于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教育的意义不再只是获得知识,而是要学会怎样学习,学会生存,从而促进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从当代社会人类面临世界的变革和迎接挑战的需要出发,保尔·朗格朗(Paul Lenherand)在充分吸收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行为科学及语言学等多种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了终生教育思想体系。

他认为,终生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应对世界的不断变化和各种新挑战中,终身教育不是传统教育的简单延续,它包含着每个人对生活的基本问题采取的新态度、新观点和新方法。

朗格朗主张对现有的教育进行重新整合和体系化,强调教育要着眼于人格的整体形成,并以“学习社会”的实现作为终身教育思想的最终目标。

终身教育思想强调把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

朗格朗认为,教育过程必须持续地贯穿在人的一生之中,不能认为某个年龄阶段是专门用于教育的。

他坚信,教育虽然是个连续的过程,但是教育可以因年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终身教育可以看做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可以通过关注个性发展的统一性、全面性和连续性来实现统一和协调个体不同阶段的教育和训练。

终身教育思想倡导者注重人的一生中不间断的学习以及将各种教育机会和学习条件联系起来发挥综合效益,使之一生的学习活动与社会活动不致脱节。

因此,终身教育实际上意味着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思想提倡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

终身教育思想倡导者认为,终身教育应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总和,即人在其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和培养的总和。

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应该要求受教育者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在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强调发展个性;主张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学会学习;提倡探索研究促进人的社会化和心理素质、情意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趋势是把课程的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上。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终身性,即学习贯穿人的一生;二是普及性,即强调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适合自己的工作过程中,得到有益的体验;三是开放性,即要求冲破传统课程那种僵化的、统一的体制,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广阔的选择范围;四是民主性,即强调学生学习机会均等;五是自主性,即强调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自主权和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权。

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体现个性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不仅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完满结合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主要价值目标。

课程的变化发展是为了应对变化中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国际国内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大多数国家的课程发展都强调社会协同(Social Cohesion)、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目标突破了以往“知识本位”或“智力本位”的传统目标,而是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