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追踪(二)余姓据《风俗通义》所载,余为春秋时秦国相由余之后。
由余原是晋国人,后入秦。
其子孙以袓名“余”为氏。
世居歙州,为新安(在今安徽省歙县)大族。
杜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成王时,把原唐国的国君,尧的后裔迁往杜国,称为杜伯。
现在陕西西安市东南留有杜陵的遗迹,在诉说着这段历史。
其郡望发祥地在今陕西咸阳一带。
杜氏杰出的历史人物有:夏朝时发明用高粱酿酒之人杜康,曹操曾云:“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东汉官吏杜诗;东汉文士杜笃著有《七言》、《女诫》、《明世论》等;西晋大臣杜预;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杜伏威;唐朝大臣杜如晦;唐朝文学家杜审言;唐朝大诗人杜甫,被誉为“诗圣”;唐朝史学家杜佑;唐朝文学家杜牧。
叶姓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记载,叶氏古音摄。
《风俗通》记载,春秋末期,楚庄王的曾孙沈尹戌,在楚平王时为左司马.其子字子高,受封于叶邑,史称叶公,在今河南省叶县。
其后遂为叶氏。
其郡望发祥地在今河南南阳。
叶氏杰出的历史人物有:南宋文学家叶梦得;南宋哲学家叶适;元末明初名儒叶兑;明初学者叶子奇;明朝官吏叶茂才;清末资本家叶澄衷。
程姓上古舜帝的眼睛,长着两个瞳孔,称之为重明。
后来有人姓重,到了商代,有个叫重黎的人,被封到程邑这个地方,即今天的河南洛阳以东,后世之人以邑为氏,遂有程氏。
其郡望发祥地在今宁夏固原。
程氏杰出的历史人物有:秦代下杜人程邈;汉初大工商主程郑;汉景帝时曾为边郡太守的程不识;字德谋,三国时东吴大臣程普;明代珠算家程大位;明代诗人、画家程嘉燧;明末武术家程宗猷;清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活动家程长庚。
苏姓据《元和姓纂》记载,相传夏朝的同盟部落昆吾之后有个叫岔生的人,出自妃姓。
周武王时任司寇,封于苏国。
古苏国位于河北临漳县。
古苏国后迁河南温县,后人以苏为氏,详见《苏洵族谱·后录》的文字记载。
其君望发祥地在今陕西武功县。
苏氏杰出的历史人物有:战国时纵横家苏秦;西汉大臣苏武;唐初大将苏定方;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辄;北宋天文学家苏颂;清末捻军起义首领苏天福。
魏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的裔孙毕万,出自姬姓。
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公元前661年受封于魏邑,在今山西芮城县。
毕万的儿子毕斯,与赵、韩两家一起,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建立魏国,定都于山西夏县,后世以国为氏,遂有魏氏。
其郡望发祥地在今河北晋县。
魏氏杰出的历史人物有:战国初魏国的建立者,魏氏之祖魏斯;东汉炼丹方士魏伯阳;南北朝时北齐史学家魏收;唐初大臣魏徵;南宋思想家魏了翁;清朝思想家、史学家魏源。
吕姓据《世本》记载,神农炎帝居姜水,其后有齐、甫、申、吕、纪、许、向、芮几个分支。
吕氏出自姜姓。
古吕国传为四岳之后,在今河南南阳西。
其君望发祥地在今山西黄河以东。
吕氏杰出的历史人物有:战国末秦国大臣吕不韦;汉高祖皇后吕后;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唐朝初期哲学家吕才;北宋大臣吕端;北宋哲学家、金石学家吕大临;南宋学者吕祖谦;明朝宫廷画家吕纪;明朝学者吕坤。
丁姓根据史料记载,丁姓来源有六:1、出自丁侯的后裔。
丁侯为殷商诸侯。
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2、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其始祖为姜伋,以谥号为姓氏。
3、为姬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
《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
"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
4、出自子姓。
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谥号为姓氏,称丁氏。
5、历史上的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人名中,最后一个字是"丁"的很多,进入中原汉化以后往往改姓丁。
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6、出自于氏所改。
据《枫窗小牍》所载:"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
"北宋时有个无赖叫于庆,为了攀附姓丁的宰相,改姓为丁。
丁姓名人辈出,东汉有经学家丁恭。
北宋有个藏书家丁岂,文字训诂学家丁度。
明代有个画家丁云鹏。
清代有文学家丁耀,藏书家丁丙,北洋海军将领丁汝昌,近现代有地理学家丁谦,医家丁甘仁。
丁姓当代名人,首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者丁肇中。
任姓据《左传正义》记载,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此十国皆任姓,任姓,古代写成妊,是我国最古老的姓之一。
其老祖宗可追溯到太昊。
又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记载,任,实太昊之后,故址(祖籍)在山东济宁市一带。
东汉永元七年(公元95年)设乐安郡,相当于今山东广饶地区,此乃任氏的发祥地。
其郡望发祥地在今山东高清县;任氏杰出的历史人物有:东汉末曹操部属任峻;南朝梁大臣、学者任昉;五代十国时后唐大臣任寰;元朝水利家、画家任仁发;清末捻军起义首领任化邦。
沈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的第十子季载(姬姓),食采于沈邑,在今河南汝南县东,其后裔以邑为氏,遂有沈氏。
现今河南汝南仍有沈亭,汝南是沈氏的发祥地。
其郡望发祥地在今浙江吴兴。
沈氏杰出的历史人物有:南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唐朝诗人沈佺期;唐朝文学家沈既济;北宋科学家沈括;明初大臣、官至兵部尚书沈潜;清朝诗人沈德潜。
姚姓据《说文解字》记载,虞(yu)舜居于姚虚,姚是舜的后裔,其祖籍在河南范县。
出自姚姓。
《百家姓》注郡望是吴兴郡,设置于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当时的治所叫乌程,现在浙江省还有吴兴县,乌程就在吴兴县南。
这是姚氏的发祥地。
其郡望发祥地在今祥地在今浙江吴兴。
姚氏杰出的历史人物有:十六国时后秦皇帝姚兴;唐初大臣史学家姚思谦;唐朝名相姚崇;元朝大臣,理学家姚枢;元朝学者姚燧;明朝僧人姚广孝;清朝散文学家姚鼐;清朝文学家姚。
卢姓据《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姜太公的后裔齐文公之玄孙名商係,食采于卢邑,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长清县。
其后遂为卢氏。
出自姜姓。
卢植(?~公元192年),东汉官吏、学者,河北涿县人。
少时与郑玄俱事马融。
后被征任议郎,在东观校中书《五经》传记,补续《汉纪》。
其郡望发祥地在今河北涿县东一带。
姜姓据《说文解字》云:神农居姜水。
姜水源出陕西岐山,姜姓是公元前二千多年的羌族。
史学研究公认,神农炎帝姓姜,为姜姓始祖。
其郡望发祥地在今甘肃天水一带。
姜氏杰出的历史人物有:传说中周之始后稷之母姜嫄;字子牙,又名姜尚;春秋时齐国国君,姜子牙的后裔,姜小白;三国时蜀国名将美观维;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夔;原名万鹏飞,清朝洪福会首领姜守旦。
崔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朝时,齐国国君丁公伋的王子季子,把自己当继承的爵位让给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其后人以邑为氏,遂有崔氏。
古崔邑在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
出自姜姓。
钟姓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记载,春秋时期,宋桓公之后裔州犁,由晋国逃难到楚国,在一个叫钟离的地方住下,遂有钟离氏,以后简称“钟”氏,出自子姓。
简狄为子姓之祖契的母亲。
谭姓据《元和姓纂》及《谭氏家谱序》记载,周代有谭国,在今山东省章丘县以西;公元前684年,谭国被齐桓公所灭,谭子逃至莒(ja),即今山东省的莒县。
其后人以原国名为氏,遂有谭氏,出自姒姓。
陆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战国时,齐宣王(田辟疆)少子田通,受封于陆乡,在今山东省平原县内,后世以地名为氏,遂出陆氏。
出自妫姓,《百家姓》注陆氏郡望为河南郡,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乃陆氏发祥之地。
其郡望发祥地在今河南洛阳。
陆贾,西汉大臣,厚楚国人。
他能言善辩,从汉高祖定天下,常使诸侯为说客。
此人还擅长作赋,当时汉赋分为四派,他为一派之首,今存《新语》十二篇。
陆氏杰出的历史人物有:西晋文学家陆机;隋唐间的经学家陆德明;唐朝中期论家陆贽;南床爱国诗人陆游;南宋学者陆九龄。
汪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代有汪芒国,在浙江省武康县。
其后以国为氏,简为汪。
传说汪芒即古防风氏,夏代属姓,商代属漆姓。
汪代杰出的历史人物有:南宋学者汪应辰;宋元之际诗人汪元量;元末航海家汪大渊;明朝大臣、理学家汪璿;明朝官吏汪道昆;清朝学者、骈文家汪中;清末维新派汪康年,先后主办《时务报》《中外日报》《京报》。
范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周宣王时,帝尧后裔士会任晋国上卿,食采于范邑,在今河南范县,称为范会。
河南范县,是范氏的祖籍。
其君望发祥地在今山东巨野县。
范氏杰出的历史人物有: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战国时秦国大臣范睢;南朝时宋大臣、学者范泰;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北宋大臣、文学家范仲淹;北宋画家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和《寒林雪景》是他的传世作品;明朝藏书家范钦。
金姓据《风俗通义》传说,金氏乃古帝少昊金天氏之后人。
据《广韵》记载,汉朝时代,匈奴族人屠宰祭天时,需要铜铸的人像,称为“金人”,汉人亦将蒙古族人称为“金人”。
汉武帝时,屠休王子日磾(di)入汉为臣,武帝赐与“金”姓,名日:金日,是吉祥的意思。
此为金姓之始。
其郡望发祥地在今江苏徐洲。
金氏杰出的历史人物有:称玄宗“开元三大士”的是金刚智;女真人,名完颜阿骨打金太祖;金朝皇帝,名完颜晟金太宗;明朝官吏金孜;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清初大臣金之俊。
石姓据《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卫国有个大夫名叫石(que 鹊),他能大义灭亲,传为佳话。
其裔孙以祖父的字为氏,叫石骀仲,始有石姓,出自姬姓。
卫国的地理位置就在商朝时的朝歌一带,即今河南省淇县,便是石家的祖籍所在地。
其郡望发祥地在今甘肃民勤县西北。
石氏杰出的历史人物有:战国时的天文占星家石申;十六国时后赵的建立者石勤;金朝大臣石琚;清朝湘黔苗民起义首领石三宝、石柳邓;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石达开。
廖姓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廖氏的形成和得姓,有两种可能,一是古代廖叔安之后,一是周文王伯廖之后。
这可以从《风俗通》、《广韵》和《尚友录》三书中得到印证。
上述资料记载还指出,廖氏自唐末五代的1000多年以来,一直是闽粤一带的名门望姓。
这个姓跟其他姓氏一样,最初也是从黄河以北的地区逐渐迁移而来的,五胡乱华时,他们离开中原,落籍长江以南。
到了唐末的黄巢之乱,他们又南迁入闽,在福建的各地繁衍成宠大的家族。
而后于宋朝末年再度转迁到广东一带。
由此看来,全国各地的廖姓人家,要想知道自己出于何支,可从自家的族谱上去寻找便可得知。
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东南)。
郡望:汝南郡历史名人有三国时蜀将廖化,宋文学家廖正一、廖行之、名臣廖刚,明朝开国功臣廖永安、廖永忠,清代文学家廖燕,民国政治家廖仲恺,现代外交家廖承志,等等,均为廖姓中有影响之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