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拉法尔喷管

拉法尔喷管

1、临界状态
在一个恰当的压强比下,气流在收缩段内加速,至喉部马赫数
,然后在扩张段内减速,至出口,且,这种流动状态称为拉伐尔尾喷管的临界状态。

气流的静压沿喷管轴线的变化如图 7.12 中的曲线所示。

临界状态的特点是:
,,(完全膨胀),喷管内无激波,如果不计摩擦,管内的整个流动可视为等熵流动。

记临界状态下的压强比为,可见当时,尾喷管的流动为临界状态。

临界状态下的有关参数计算如下:
喷管出口马赫数:由面积比公式( 7.16a )可计算得到,即
()
出口静压与进口总压之比
由于
( 7.17 )所以是面积比的函数。

通过尾喷管的质量流量
( 7.18 )2.亚临界状态
尾喷管内的流动全部为亚声速时,称为亚临界状态。

例如当
时,整个喷管内无流动,静压等于总压且沿尾喷管不变,如图 7.12 中的平行于轴的直线所示,这是亚临界状态的一种极限情况。

当时,气流在喷管收缩段内加速,至喉部仍然是,之后在扩张管内减速,至出口,,如图 7.12 中的曲线 a 属于亚临界的流动状态。

因此亚临界状态的特点是:,,,气流在喷管内得到完全膨胀,整个喷管为亚声速流动。

亚临界状态的有关参数计算如下:出口马赫数可按下式计算:
出口静压
通过喷管的流量
( 7.19 )3.超临界状态
当时,尾喷管内的流动称为超临界状态。

气流在喷管收缩段加速,至喉部,之后在扩张管内的流动根据的大小不同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1)气流在扩张管内继续加速,至出口,同时气流在喷管出口达到完全膨胀,,整个扩张管内无激波,出口外也无激波和膨胀波,静压沿喷管的变化如图 7.12 中的曲线所示。

这种情况即是所谓的设计状态,记该状态下的压强比,可见当时,尾喷管的流动为超临界状态,且气流在喷管出口达到完全膨胀。

其特点是:,,,因此喷管出口的马赫数可用等熵面积比公式(7.16a)计算,即
()
出口静压:
( 7.20 )
通过喷管的流量:由于,所以流量达到最大值,仍可用式( 7.18 )计算
(2)当时,气流在扩张段加速直到出口的,气流在喷管内没有得到完全膨胀,即,因此超声速气流在喷管出口产生膨
胀波束。

在这个压强比范围内,反压的变化不会影响喷管内的流动,因为外界的扰动是以声速传播的,而喷管出口为超声速流动。

其流动特点为。

通常称为欠膨胀流动状态。

如图7.12中的曲线所示。

出口马赫数和通过喷管的流量的计算方法与(1)相同,出口压强,。

对应于超临界状态中管口有膨胀波的流动状态。

(3)当时,在这个压强比范围内,气流在扩张段加速直到出口的,气流在出口将产生斜激波如图 7.12中的曲线所示。

通过斜激波后的压强与外界反压相等,激波强度由压强比决定。

随着压强比的不断增大,激波不断增强,激波角逐渐加大,当激波角增加到,即斜激波变成正激波时,激波后的压强与总压之比记为如图7.12中的曲线所示。

这种流动通常称为过渡膨胀状态。

对应于超临界状态管口有激波的流动状态。

可见在超临界状态的以上三种((1),(2)和(3))情况下,喷管内部的流动特点完全相同,计算方法也完全一致,不同的仅是喷管出口后的流动。

图7.12 拉法尔喷管内的流动状态图7.13激波位置
计算示意图
压强比可以根据激波关系式确定,即
因此可得
( 7.21 )
由于,与面积比有关,所以,也与面积比有关。

(4)当时,在这个压强比范围内,在喷管扩张段内会产生激波,该激波可看作是由于随压强比的不断提高,使正激波不断向管内移动的结果。

在扩张段内的激波前加速到超声速,压强减小,然后通过正激波后,压强升高,波后亚声速气流在扩张段减速增压,直到出口处,。

此时的压强比沿轴线的变化如图 7.12中的曲线所示。

此种情况对应于超临界状态管内有激波的流动状态。

流动特点为:喉部,。

在一维流动的情况下,当已知喷管面积比、来流总压和反压时,可按下述方法计算管内流动参数和激波位置。

设表示激波所在截面面积如图 7.13 所示,则根据出口截面气流压强等于反压的条件,对临界截面和出口截面应用连续方程
式中,
所以
( 7.22 )由查气动函数表得喷管出口的和,然后使用连续方程
由此可以计算出通过激波的总压恢复系数
( 7.23 )
由正激波表可得激波前的马赫数。

由于喉部与激波前之间的流动为绝能等熵的,故由连续方程可得
( 7.24 )即为激波所在的截面积。

总之,三个特征压强比是由面积比公式确定的,即
,查气动函数表可得两个速度系数,,从而可求出和,而是由查正激波表得到,从而计算出。

以上按照一维无粘流动讨论了拉法尔喷管的流动特点及其计算方法,实际上的多维粘性流动要复杂得多。

在实际流动中,当气流在喷管内加速时,最大速度点最先出现在喉部壁面的凸点处。

随着的逐渐下降,在凸点附近逐渐形成局部超声速区,如图7.14(a)所示。

若继续下降,则超声速区继续扩大,会在凸点附近
下游局部产生尾激波如图7.14(b)所示。

这是由于随着局部超声速区受到下游亚声速流动的压缩而产生的。

由于上下壁面的对称性,上下壁面的超声速区逐步相连,形成一个连接亚声速区与超声速区的分界面即声速线 A-A,同时上下壁面产生的尾激波也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一道正激波如图7.14(c)所示。

图 7.14 拉法尔喷管内声速线和激波的形成
7.3.3 拉伐尔喷管计算
拉伐尔喷管内的流动计算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正问题,即给定喷管面积比、反压与总压之比和总温,需要计算喷管内的流动状态及参数。

这类问题求解步骤是首先按面积比公式确定三个特征压强比;其次根据给定的与三个特征压强比相比较,从而判别实际的流动状态。

最后根据流动状态的特点进行计算。

第二类是逆问题,即给定喷管出口,需确定面积比和反压比。

若通常不需采用拉伐尔喷管,利用收缩喷管即可达到要求。

若,此时喉部必然是临界截面,即,而且扩张段没有激波。

可以使用等熵面积比公式( 7.16 )确定喷管的面积比,由
可以计算出。

根据要求的马赫数分布,可以由式( 7.16 )确定整个喷管的截面积分布。

【例】已知某拉伐尔喷管最小截面面积,出口截面面积。

喷管周围的大气压强,气源的温度,当气源的压强时,求⑴喷管出口处空气的数和空气的流量;
⑵若管中有激波,求激波的位置。

解:这是一个正问题,需要先确定三个特征压强比。

首先由面积比公式
,查气动函数表得,,
,其次求激波在出口截面时的压强比。

由查正激波表得,因此有
再求,它对应于出口截面和扩张段是亚声速气流,但喉部是处于临界状态的流动,所以仍可用面积比公式求出。

查气动函数表得,。

根据
,又由于,所以喷管扩张段内有激波。

⑴计算出口和通过喷管的流量
对喉部及出口运用连续方程
由于出口为亚声速流动,所以
故得
查表得,,因为,所以通过喷管的流量为
⑵确定激波位置及出口截面速度与总压
设激波位于扩张段某处,其所在面积为,如图 7.15 所示。

由⑴已求出,所以由,查气动函数表得。

对喉部及出口运用连续方程
得总压恢复系数
由查正激波表得激波前的马赫数,由气动函数表查得。

对喉部及激波前运用连续方程

所以激波所处的面积。

图 7.15 确定激波所在位置
还可以求出出口截面的其它参数如、等,留给读者自已完成。

【例】一等截面直管后接一拉伐尔喷管,如图 7.16 所示,已知直管的截面积为,拉伐尔喷管入口处的压强,温度,马赫
数,喷管出口处的马赫数,不计摩擦损失,求喷管喉部面积及出口面积,并计算喉部及出口截面的压强、温度和速度。

图 7.16 拉伐尔喷管计算中的逆问题
解:这是一个逆问题。

因为故喉部是临界截面,即,,故
喉部和喷管进口运用连续方程
又不计摩擦损失,绝能等熵流动,,,由
查气动函数表得。

所以
喉部与喷管出口运用连续方程 , 且由于流动为绝能等熵的,由, 查表得,故
喉部气流参数为
喷管出口气流参数
由,查气动函数表得,,,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