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三框防患于未然-免费提供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三框防患于未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能力目标: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行为。
对应课标:“成长中的我” 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不良行为及犯罪的危害,如何自我防范。
教学难点:如何真正学会自我防范,防微杜渐。
教学资源:根据教材资料整合而成的事例、《羊城晚报》的一则报道。
[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探究法。
一、导入新课:以身体健康需要做好预防工作为例,说明思想、行为健康同样需要做好防范工作。
二、讲授新课:以请学生充当医生贯穿整节课教学。
1、“病情”陈述:幻灯显示主人公小陈由好学生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仔细阅读材料,了解“病情”为分析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原因、犯罪的危害等知识作铺垫。
2 、把脉“病因”:学生根据“病情”的分析主要从自身原因的角度讨论小陈为什么会由一个学生沦为罪犯。
设计意图:通过找原因让学生懂得道德水平、法纪观念与犯罪有密切的关系,也为后面的“对症下药”奠定基础3、“病程”探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病情”理解小陈由好学生到罪犯经历了哪几个典型的过程,并讲述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表现,要求学生对照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懂得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含义,知道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的道理,从而能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并通过他们对这些行为的理解为分析后面的危害做铺垫。
4、分析危害: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小陈的行为(包括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危害。
要引导学生从对自己、他人、社会和家庭的角度来谈。
在此插入一个辨析:中学生犯罪不需要负法律责任。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危害激发学生憎恶犯罪的情感和远离犯罪的行为,通过辨析让学生明白未成年人犯罪同样要负法律责任,从而能远离犯罪。
5、对症下药:学生根据“病因”讨论如何从自我防范的角度阻止小陈走上犯罪道路,特别分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含义。
然后再根据归纳出来的措施改写故事的结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应原因能自主分析相应的对策,从而自己生成这一本节课最重要的知识。
而改写故事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应用于实际中解决问题,并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学习兴趣三、知识归纳:学生谈收获,教师小结。
[四、课后探究:结合教材资料以儿子的名义给父亲写一封回信,在班级择优展览。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资料和学生在本节课的认知基础,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观察、发现问题,从中启迪学生思考,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规则。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学生活动:小游戏:“谁更快”谁能更快地从瓶子中更快地把乒乓球抽出来,在一个瓶口比较小的瓶子里,放入用线串好的五个乒乓球,分别请两组同学(五人为一组)上来,比比哪一组能更快地将乒乓球全部取出。
这个小游戏考得并不是眼明手快,而是需要通过组织,使乒乓球能够逐一通过,所以五个人应该经过商量,排好先后秩序,才能最快的把球全部取出。
教师活动:把游戏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境相联系,得出生活需要规则来维持。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到良好的生活需要秩序,而这个秩序需要规则来维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1、创设情境:撑杆跳比赛刚刚设立时,有一次国际比赛,一位日本运动员拿着长杆,跑到横杆前,突然将长杆插在地上,并两手抓住杆子爬了上去,到了横杆高度时跳了过去,全场都一下子目瞪口呆,因为在当时的撑杆跳比赛规则中,没有规定是否允许爬杆,只是说用杆。
学生讨论:算还是不算?同学们讨论。
假如体育比赛当中都是这种场景,那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兴奋剂、借助于器械等)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讨论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设计意图:通过对体育比赛中突发事故的讨论,引出设立规则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规则,事情可能就会带无法预计的后果。
并自然将课堂引到更严重的交通事故。
2、红灯停绿灯行。
教师播放有关闯红灯的交通事故的影像资料。
学生讨论:发生这些交通事故的原因是什么?你碰到过类似的情景吗?(用自己身边的例子来说明)教师活动:出示有关浙江省交通事故的数字或图片。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交通事故”做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充满现实感,并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提供了条件,加深了学生的心理体验,充分认识到规则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3、交叉换位学生活动:请学生在教室中实践一下交通规则——交叉换座位。
教师活动:不做任何提示,不要提出不许怎样做的要求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式活动,让学生再次直观感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如果我们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我们发觉会很顺利,并提出规则是一种美。
三、规则之美1、感受规则之美。
学生想象:有一组数字任意排列着出现,你能看到什么?分小组合作讨论。
[合作探究:将这组数字经过排列组合,发现它是一组很有规律的数字,从而让我们感到了数学之美。
用音乐简谱把这些数字串连之后,我们发现它又变成了一段简短而优美的音乐。
播放音乐(或演唱)……2、寻找规则之美生活延伸:生活中也有许多规则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环境,请同学们寻找生活中有哪些。
如乘车先下后上,山区行路相互礼让,遇危险让妇女、儿童先撤退,拾金不昧,体育比赛更精彩,交通秩序井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寻找数字中存在的规律,真实地去体会规则带给我们的美丽,而寻找规则之美,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观察、发现问题,体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
[3、“我的一天”,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规则。
学生活动:一天中,你曾经历或直接感受到哪些有关衣、食、住、行、学习、文体活动等方面的规则?如果要你对这些规则进行分类,你怎么分?设计意图:设置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场景,体现了学习生活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也有利增强学生体验感,提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并从对比中自然引出特殊的规则——法律。
四、特殊规则——法律是真是假:举四种规则的行为(社会道德、学生守则、法律、宗教规范),请学生开展竞猜,哪一种行为是法律,并从中寻找法律和其他规则的区别。
(可以运用课本中的表格)社会道德:双休日到市图书馆阅览室看书,要求必须保持安静。
学生守则:在学校里上课,自修课必须保持安静,否则要扣除四项红旗竞赛分。
法律:在法院旁听审判必须保持安静。
宗教规范:每天早上,平阳寺的佛家子弟必须静坐一小时。
同样是保持安静,但他们却各有不同,通过对比找到法律的三个特殊性: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游戏、比赛、讨论,明了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在体会中成长,并解决教学难点: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规则,有什么特征。
五、课后延伸活动制定规则:现在老师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同学们想不想去?但老师又很为难,怕出去碰到安全问题,请同学们帮助老师制定一些规则,使春游能够安全进行。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的延伸,使学生明白遵守规则不仅仅只是课堂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规则意识,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体现新课程人本理念。
【教学中存在的疑问】当代的中学生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中少数人(尤其是初中生自身的长辈)逃避规则对自己的约束,甚至有违法的行为:如“逃票乘车”、“闯红灯”等现象,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了一种负面教育,所以,教学活动可以安排很多,但在活动后,要让学生真正去落实还有待于对学生行为的强化,把课内的思想真正转化为课外的行动。
如何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并把这种正确的态度带到生活中,学会做一个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和法律的人,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生活离不开法律(一课时)【教材分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行动上学法、用法、爱法、护法。
【学生分析】通过对生活中规则重要性的了解,初中生开始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但仍然有不少中学认为自己只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就可以了,认为法律是远离自己生活的要求,也不知道法律还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它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必须让学生懂得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是法制不断健全的社会。
它要求人们必须知法、守法,时时处处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办事。
【综合设计思路】[以马丽的生活为导线,通过有目的地引入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一步步引出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与法律有关的事例,从学生遇到的、正在思考或能引起兴趣的生活事件出发来引发其思考、感悟,以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给学生带来情感感知具体情境,领悟教材内容,并真正体会到每一个公民都必须要知法、守法,做到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
教学过程: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个朋友,她叫马丽,现在正读初一,她最近一段时间碰到了一些事情,有些她知道,有些却不清楚,我们去看看大家能否帮帮她,并看看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遭遇:1、一天,班级里同学小何带来了一个漂亮的手机,并在同学们面前炫耀,让大家非常羡慕。
上体育课了,大家都去操场上锻炼,等到回到教室后,突然,小何大叫起来“我的手机不见了,谁拿了我的手机”,大伙儿连忙去报告班主任李老师。
李老师通过判断,认为手机可能是同班同学拿的,这时有同学在下面说,“李老师,你来检查一下我们大家的书包吧,看看有没有”,马丽却觉得这样做不是很妥当,你认为呢?为什么?2、教室里,马丽听到坐在自己前面的男同学刘浩,正在悄悄地对同桌说,近段时间在每天傍晚放学后,总有几个高年级的学生拦住他,向他索要钱物,并且威胁说,不准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否则就不客气了。
刘浩既害怕又感到烦恼,所以准备告诉自己中学刚毕业的堂哥,让他带几个朋友来帮帮他,把那几个人狠狠地打一顿,让他们以后不敢再来找他。
请你评价一下刘浩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有何选择?3、马丽和妈妈去参观一次展销会,并且还帮助妈妈挑选了一双鞋子,没想到穿了三天后,鞋跟就掉了,妈妈想去换但展销会这时已经结束了,妈妈说:算了,算了,就当花钱买了个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