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依法治国的看法和建议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依法治国的看法和建议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依法治国的看法和建议
的调查报告
姓名:张玉璇学号:**************
姓名:彭苗苗学号:**************
姓名:李琳学号:**************
年级:2013
专业:新闻传播学院4班
广播电视学专业
依法治国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它形成的背景和必然性要从多方面考虑。

首先,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纲领,就是坚决厉行法治,彻底摒弃人治,从根本上解决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后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问题,以开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通道。

其次,法治同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亲缘关系。

依法治国,包括依法限制国家权力和保障人权,就是对市场经济需求法治的必然回应。

离开了法治,不实现依法治国,市场经济是无法顺利生长、发育并走向成熟的。

同时,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方向,是人的尊严和人格无条件地被尊重,每个人都有权力追求幸福生活和个性解放,人权得到全面确认和充分
保障。

而要达成这些目标,必需依靠法治,在法治的框架内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个人权力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等等。

所以,实行法治或依法治国,就成为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尺。

还有,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的稳定有序,都有赖于法治保障。

法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秩序,法治的轨道就是有序化的政治、社会机制,所以,法治也是释放社会风险,防止和克服社会危机的安全阀。

人治可能带来一时的繁荣昌盛和天下太平,但却难以保障长治久安,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依法治国和法治,带来的是“盛世”,代表的是“文明”,标志的是“秩序”。

这也是中国人寄托于法治之中的期望。

“法治”是对“人治”而言的。

由于我国历史上法治传统薄弱,解放后几十年来我们又对法治重视不够,为之付出了沉重代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人们法治意识逐渐提高,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客观形势进一步呼唤法治。

十多年来,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和积累的问题说明,发展经济和教育,做好政治思想工作,能够化解和缓和许多矛盾,但还有许多矛盾只有靠法治才能解决。

这是由于法律具有规范化、制度化的效能,它通过规范各相关主体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能够从根本上最终回答和落实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如何合理、有效和安全地解决社会矛盾问题。

正因为法律具有如此效能,所以当中央提出“依法治国”方针后,很快就被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接受。

但从全国看,发展并不平衡。

“依法治国”尚须进一步强调。

依法治国还与精神文明建设息息相关、联系密切。

二者都是在坚
持党的基本路线,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提出的;二者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并为之服务;二者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密切关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指出二者的共同点,并不是抹煞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区别。

依法治国主要靠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和执行法律;精神文明的核心部分则是思想道德。

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法律贯彻靠他律,有刚性特点;而思想和道德则主要靠自律和社会舆论的压力,特点属柔性。

在实践中,二者应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不可偏废,更不能相互贬低或排斥。

实行“依法治国”,我们需要明白六点必要性:
一:要坚持党的领导,把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实行“依法治国”。

在中国,如果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如果不能坚持贯彻实施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那么我们国家势必出现混乱的政治局面和不安定的社会环境,势必极大的影响国家的建设和社会发展,极大的损害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

显然,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党在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从而维护国家政治局面和
社会秩序的稳定,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必须实行“依法治国”。

如果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民个人都无视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而各行其是,那么就不可能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事业的有序发展,势必损害和影响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为了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处理国家、社会、集体、个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和纠纷,正确处理各民族和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和利益,从而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增强人民之间的团结,改善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以保证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顺利进行,必须实行“依法治国”。

四,为了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惩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切实做到不狂不纵,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各项合法权益,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实行“依法治国”。

五,为了处理好我国与各国及国际社会的对外关系和交往,增强同各国人民的了解与友谊,从外部创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和平环境,同时依法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促进和保障国内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必须实行“依法治国”。

六,为了在新形势下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不断改善党的领导,使各级党组织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避免和制止超越宪法
和法律的特权,必须实行“依法治国”。

同时建立和健全对权力的监督约束机制,防止滥用职权,不断消除党政机关的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

才能实现真正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大学生关于依法治国的看法和建议调查:
Q:请问你对依法治国的的了解主要来自哪里?
A1:主要是高中课本,还有新闻联播也总是会提。

A2:政治课。

Q:你觉得依法治国是什么?
A1: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A2:立法机关要完善立法、执法机关要严格执法、检察机关加强对法律的监督、人民群众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Q:你了解依法治国产生的背景?
A1:不了解。

A2:是不是因为当时社会太混乱了,所以指定的法律依据?
Q:你觉得当时社会的混乱具体是怎样的呢?
A2:我觉得当时之所以制定依法治国,是因为各个部门需要一个法律的依据,就是可能当时的法律很多嘛,却没有一个框把它框住。

Q:你对依法治国的建议有哪些?
A1:我还是觉得要加强监督,你看最近内蒙古有个小伙子十八年前被错判,我觉得就是因为当时那个公安机关为了迅速结案,在没有充足的证据的前提下结案,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

要是监督到位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A2:加强立法,完善立法,严格执法。

总结:
一、针对大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渠道较窄的现象,国家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要全面宣传、落实到活动中,加大宣传力度,不要让依法治国停在表面。

二、当代大学生对依法治国都有基本的了解,但不不够深入,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将依法治国深入推广到大学教育中。

社会应该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依法治国思维的引导。

大学生应该树立依法治国的意识,主动了解学习依法治国。

三、根据大学生关心的依法治国问题,我们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国家:1.完善法律法规是前提,完善立法,构建全面的立法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2.执法机关严格执法,这样才可以保障社会的信任度,大众才可以安心。

3.检察机关一定要落实监督到位,对于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社会:1.社会舆论一定要保证方向的正确性,对于社会关注度高的话题,保证立足于依法治国。

2.多多宣传依法治国,形成社会关注热点。

大学生:1.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一定要保持观念的正确性,坚持依法治国不动摇。

2.主动学法、懂法,积极参政、议政,关心国家大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