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的回顾
班加罗尔位于印度南部,是卡拉塔纳邦的首府,班加罗尔软件园辉煌的发展历程与印度政府在软件方面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分开的。
1984年以前,印度政府奉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和过分强调自力更生,与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相关的进出口受到严格的控制,软件业处于政府的高度管制之下,计算机发展极其缓慢且发展水平很低。
1984年拉杰夫·甘地当选印度总理,奏响了印度软件产业政策改革的号角,印度软件业开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1984年月11月,印度软件业在政府政策中第一次被确认为产业,可以合法地享受投资补贴等优惠政策,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进出口限制大大放宽,并且通过计算机进口换取软件出口的项目可以享受特殊的低关税优惠。
1986年,印度政府制定并开始实施《计算机软件出口、发展和培训政策》,摒弃进口替代战略和过分强调自力更生的发展思路,简化了繁琐的进出口手续,使得印度的软件公司可以自由地获得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自由地出口软件,同时还鼓励风险投资。
在印度电子部的倡导下,从1990年代初印度政府开始实施软件科技园计划,并在1990年批准建立了三个软件园,班加罗尔软件园是最早建立的软件园,1991年又建立了四个,并且为了避免政府对软件产业的直接干预,所有的软件园都被注册为独立机构,直属电子部领导。
1998年,印度总理办公室成立了印度国家技术与软件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在成立的第二年就制定了《印度信息技术计划》,1999年,为了监管该计划的实施,印度政府又成立了一个新的部──信息产业部。
班加罗尔软件园在软件园的管理框架下以及其他政策措施的刺激下,从1990年起获得了跳跃式发展。
班加罗尔软件园作为印度软件业的龙头老大,其发展成就不亚于软件产业的整体发展成就。
近十年来,印度软件业以平均每年30.88%的速度增长,软件出口则以平均每年34.09%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世界的平均15%的增长速度。
:200
0~2001年16亿美元,2001~2002年24亿美元,2002~2003
,大部分出口到美国。
在技术方面,印度有170多家软件企业获得了ISO9000质量认证,是世界上软件企业获得该质量认证最多的国家。
在
”五级标准的企业中有近一
半落户班加罗尔。
班加罗尔软件园的技术分布合理,涵盖面广,从WAP、VOIP、Blue-tooth、QNX、CRM到QUI、CAN和PSOS等,聚集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企业,比如CISCO、IBM、Motorola、LucentTechnologies、得州仪器和太阳微。
班加罗尔软件园先进的软件技术上加上印度廉价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其国际竞争力无疑是卓越的,在美国客户购买的软件中有60%多来自印度。
二、对班加罗尔软件园成功之路的探讨
笔者认为,班加罗尔软件园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印度优先发展软件,把发展硬件置于次要地位。
印度软件产业从1984年开始
起步,经过近20年的大力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大国,但印度在支持软件发展的硬件基础方面取得的发展成就比它在软件方面逊色得多,印度全国手机用户不到500万,个人电脑的营业总额仅15亿美元。
其次,印度的高等教育发达,每年向软件产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软件工程师,为软件产业的腾飞准备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软件业发展关键靠人才,它是个人才密集的行业,而固定资产的投资需求则相对较少。
印度在1995~1996年度,共有高等学校在校。
班加罗尔是印度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集中地,共有7所大学,292所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其中印度理学院历史悠久,创办于1898年,现在是一所只招收硕士和博士的研究生院,班加罗尔大学、农业科技大学、印度管理学院和拉杰夫·甘地医科大学以计算机专业为主。
此外还有28个国家或邦级的高水平的研究机构落户班加罗尔。
印度早在1950年代就已经把航空航天、电子、坦克和精密仪器的研究和生产基地建在这里。
总之,班加罗尔软件园的兴旺是以印度发达的高等教育为基础的。
第三,印度政府积极的政策支持。
为支持软件产业的发展,印度政府先后成立了国家信息技术与软件发展委员会和信息产业部,制定了《计算机软件出口、开发和培训政策》和《印度IT行动计划》。
在税收、财政、贷款、进出口以及基础设施方面提供了特殊的优惠,比如企业开始经营的头5年免去企业所得税,园区内软件企业进口硬件和软件免税,并且可以申请快速通关的“绿卡”,取消了进口许可证制度,政府以减免资助者的税收。
为优惠鼓励社会对科研机构合作,还有以优惠价格提供厂房、办公楼、水、电、气和通讯等基础设施。
第四,创造合适的法律环境,保护软件知识产权。
为了保护软件业的发展,印度十分重视该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为此制定和修改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涉及《版权法》和《信息技术法》。
1994年,印度修订了《版权法》,对版权所有者的权利、软件的出租备份,以及侵权的处罚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2000年10月,《印度信息技术法》正式生效,该法对《印度证据法》、《印度储蓄银行法》、《银行背书证据法》和《印度刑法》中的有关条文进行了修订,对非法入侵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传播计算机病毒等违法行为规定了惩罚措施,为电子合同、电子文书和数字签名提供了法律依据。
印度是世界上第12个制定此类法律的国家。
第五,班加罗尔软件园具有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产权。
班加罗尔共有928家软件公司,其中46家IC设计公司,166家系统软件公司,108家通讯软件公司,293家应用软件公司,303家IT业相关服务公司,100多家外国跨国公司,共有40家通过了CMM五级认证。
著名的公司比如,CISCO、IBM、
、TexasI
、SunMicrosystems、
Intel、Sony、塔塔咨询服务公司、infosystemTechnologies和Wipro等。
众多优秀的软件公司聚集在一起,产生了族群效应,使得族群中单个主体在相互之间的作用中对人才、科技成果和资金等要素重新进行优化组合配置,提高了整个族群的创新能力。
仅TexasInstruments在班加罗尔就获得150项专利,CISCO和IBM则获得了75项专利。
和电子与计算机软件出口促
为班加罗尔软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NASSCOM成立于1988年,现有成员近500个左右,占印度软件业总收入的95%以上。
NASSCOM在印度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印度政府制定软件发展战略和各种优惠政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还主持各种高层次的会议和研究计划,与政府协商,并且利用Internet和各种形式的贸易展示会向全世界宣传和推介印度软件企业。
印度ESC,到现在为止共有18个,是个中介组织,不但扮演着作为企业与政府之间沟通桥梁的角色,而且还从事软件市场的信息收集、分析和研究工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市场信息与建议,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七,严格的产品质量管理,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班加罗尔软件园内的公司,不认大小都非常重视软件产品的质量管理,他们将用户要求、软件设计思路、所用编程技术、工作进度计划、最终产品检测结果、总体质量评估以及用户反馈意见等不厌其烦地详细记录下来,作为公司珍贵的档案资料,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和稳定性。
印度软件公司凭借其高品质的软件产品,积极地开拓国际市场,截至2000年底,它们已在国外建立了600多家分支机构,把触角伸到了主要发达国家,赢得了大批的业务订单。
同时,业务覆盖的领域和销售方式日益多样化,业务领域从银行、保险、制造业以及零售业扩展到了通讯、交通、石油和政府部门等,销售方式则从现场服务向通过Internet进行异地加工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