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防控专家共识
多重耐药菌防控专家共识
防保院感科
目录/Contents
01
多重耐药菌的概述
02
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03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04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
01 多重耐药菌概述
概念
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 3 类或 3 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多重耐药也包括泛耐药( XDR )和全耐药( PDR )。
• 患者外出检查时告知外勤队、医技科室, 说明该患者应采取接触隔离措施
• 护士护送
• 医技部门的设施设备在患者使用后应及 时进行清洁消毒并登记签名
接触隔离---解除隔离
• 原则上应隔离至多重耐药菌感染者临床症状治愈后,连续 2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均未查出该致病菌。
• 定制者无需解除接触隔离
我院施康消毒湿巾成分为0.18-0.22%双链季铵盐类
院感暴发
• 疑似 MDRO 感染暴发
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分离到 3 株及以上的同种 MDRO , 且药敏试验结果完全相同
• MDRO 感染暴发
5、既往多次或长期住院
6、既往有 MDRO 定 植或感染史等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害
• MDRO 感染患者病死率高于敏感菌感染或未感染患者 • 感染后住院时间和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延长 • 用于感染诊断、治疗的费用增加 •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 • 成为传播源
02 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方法
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细胞内膜上与抗生素结合部位的靶蛋白发生改变,降低与抗生素的亲和力, 使抗生素不能与其结合,导致抗菌的失败。如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高度 耐药就是通过此机制产生的
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
产 ESBLs 是肠杆菌科细菌对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
药物到达作用靶位量的减少
包括外膜孔蛋白通透性下降及外排泵的过度表达等。
日常监测 主动筛查 暴发监测
临床标本和环境 MDRO 监测
对无感染症状患者的标本(如鼻拭子、 咽拭子、肛拭子或大便)进行培养、 检测,发现 MDRO 定植者
重点关注短时间内一定区域患者分离 的同种同源 MDRO 及其感染情况。
监测指标
MDRO 感染 / 定植现患率
MDRO 感染 / 定植发病率
MDRO 绝对数及其在总 分离细菌中所占比例
监测结果的影响因素
• 感染患者标本送检率高低 • 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后采集标本 • 培养基的种类、质量和培养方法 • 血标本的采集套数和采集量 • 不同药敏试验方法及判定标准
03 多重耐药菌院感预防与控制
多重耐药菌的院感防控
手卫生
接触 隔离
清洁 消毒
院感 暴发 处置
多重耐药菌防控人员职责
• 感染性患者有样必采 • 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把握特殊级抗菌药物应用指征 • 发现多重耐药菌患者,及时开出接触隔离医嘱 • 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接触隔离措施 • 查房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放在最后
双层黄色垃圾袋 橘红色垃圾袋
接触隔离---标准预防
• 接触患者包括患者的血液、 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戴手套
手卫生
• 可能进行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
穿隔离衣
• 进行吸痰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
外科口罩 护目眼镜
接触隔离---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离开患者床边或病房时 护用品脱下放入黄色垃圾袋
接触隔离---转运管理
洗手和手消毒
内、外、夹、弓、大、立、腕
宣传、技能培训、手卫生的依从性和正确率督查
接触隔离—患者安置
• 单人单间或同类患者一间 • 避免与高风险患者同间安置 • 保护高危易感人群 • 有隔离标识
接触隔离---物品管理
• 诊疗用品应专人专用
• 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 须在使用后擦拭消毒
接触隔离---废弃物处理 生活垃圾、医疗垃圾 感染性织物
环境和设备清洁消毒方法
• 含氯 200~500mg/L 消毒剂擦拭,作用时间> 30min • 1000 mg/L 二氧化氯消毒剂擦拭,作用 30min • 70%~80% (体积比)乙醇擦拭物体表面两遍,作用 3min • 1000~2000 mg/L 季铵盐类消毒剂擦拭,作用时间 15~30min • 紫外线灯消毒物体表面,作用 30min • …………………………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传染源
MDRO 感染患者及携带者 被 MDRO 污染的医疗器械、环境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
接触(媒介)传播
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飞沫传播
空气传播
包括咳嗽及吸痰等易产生气溶胶的操作 (空调出风口被 MDRO 污染时)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1、老年
2、免疫功能低下
3、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
4、近期( 90d 内)接受 3 种及以上抗菌药物治疗
常见多重耐药细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
我院前三季度多重耐药菌检查情况
PDRABMRSAFra bibliotekCRE
耐碳青霉烯类
CRE
VRE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肺炎克雷伯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大肠埃希菌)
多重耐药菌产生机制
环境和设备清洁消毒原则
• 遵循先清洁,再消毒原则 • 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应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 不能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须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 擦拭布巾、拖把、地巾宜集中处理、消毒,干燥保存 • 环境表面检出 MDRO 时,应增加清洁和消毒频率 • 患者出院或转往其他科室后,应执行终末消毒
多重耐药菌防控人员职责
• 做好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抹布、拖布专用,使用后 送集中清洗处处理
• 清洁消毒时多重耐药菌患者放在最后 • 患者周围环境或物表受到污染时,应先去除污染物,
再清洗消毒 • 病人出院后床单位做好终末消毒
手卫生管理
手卫生设施 手卫生时刻 手卫生方式 七步洗手法 手卫生质控
流动水洗手池、非手触式水龙头、洗手液、干 手设施、含醇类速干手消毒剂。 两前三后
多重耐药菌防控人员职责
• 落实接触隔离医嘱,填写登记表 • 诊疗过程中执行手卫生规范和防护隔离措施 • 限制与感染者或者定植者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 • 限制病人活动范围,限制探视人群,加强对患者及
探视者宣教,嘱探视者严格洗手或手消毒 • 落实物品专用和患者外出诊疗管理 • 护理查房或操作时将多重耐药菌患者放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