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课文要点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课文要点

第七单元要点21 古诗词三首1.本课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有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有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有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这些风景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2.《山居秋瞑》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

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3、诗的大意是: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4、首联上句中的“新”字,既点出了新近下雨之意,又表现出下雨后清新如洗的感觉;下句的“晚来秋”,呼应了诗题,表现出山居秋瞑独有的特色。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图画。

两句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

5.颈联描写人的活动,由“竹喧”而知浣女归来,由“莲动”可见渔舟顺流而下,用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

6.尾联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由于山间景物如此清新美好,令人流连忘返,所以诗人流露出长久隐居于此地的心愿,即使春去花落,也不会为之改变。

7.“明月松间照”的静态场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动态场景。

7、《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

8、诗的大意是: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

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诗人看着这些景象,心中充满愁绪,久久不能人睡。

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

9、前两句中,“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后两句写诗人所听,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10、夜半“乌啼”和“钟声”感受夜的宁静;通过“霜满天”感受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凄凉;11、月落乌啼霜满天是动态描写,江枫渔火对愁眠是静态描写。

12、《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13、词的大意是: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已深,营地里上千顶帐篷都亮着灯。

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诗人被风雪交加的声音吵醒,不禁思念起故乡来。

因为故乡是那么温暖、宁静、祥和,哪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

14、词的上阕记述长途跋涉,远离故乡的情状。

两个“一”字,概括了行军路上跋涉过的千山万水,写出了行军的艰辛;“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说明队伍庞大,写出了军队的阵势。

15、下阕描绘行程中的夜景,“风一更,雪一更”写风雪不止,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风一更,雪一更”,要强调不是风刮了整整一更,雪下了整整一更,而是指风吹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风雪交加,天气恶劣。

22 四季之美1、课文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描写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等不同时间的景致。

作者用细致的笔触描写出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动态变化,营造了美的氛围。

2、本文作者感受细腻、选材视角独特,字里行间蕴含着独特的韵味。

从时间上说,作者选择了“黎明”“早晨”“夜晚”和“黄昏”四个时间段,即使“黄昏”,作者也分为“夕阳斜照”和“夕阳西沉”两个时间点,这些细微的时间差别,凸显了作者感受的细腻。

从景致上说,对于明亮的月夜,作者只用“固然也很美”一笔带过,着重描写了漆黑漆黑的暗夜和蒙蒙细雨的夜晚中的萤火虫,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在写秋天的黄昏时,除选取归鸦和大雁外,还选取了风声、虫鸣,这些细微的景致,营造出独特的韵味。

对于冬天的早晨,作者仅用“当然美”三个字概括了“落雪的早晨”,详细描写了“铺满白霜”或“无雪无霜”的早晨手捧火盆穿过走廊的场景,白霜与燃烧的炭火,两者一静一动,一白一红,韵味独特。

从结构上来说,四个自然段都用“……最美是……”的句式开头,齐齐整整,后文描写则或长或短,错落有致。

从用词上来说,“微微、红紫红紫、漆黑漆黑、蒙蒙、翩翩”等叠词,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

3、本文篇幅短小,所写景致不多,但作者善于捕捉景致瞬间微妙的动态变化。

第1自然段描写春天黎明时分的天空,用“鱼肚色、红晕、红紫红紫”写出了天空颜色的变化,用“泛、染、飘”等动词和“一点儿一点儿、微微的”等叠词写出了天空颜色变化的过程。

第2自然段描写夏夜萤火虫飞舞的情景,用“翩翩起舞”和“闪着朦胧的微光”等词语,写出了萤火虫飞舞时的迷人景色。

第3自然段描写秋天黄昏时分的景致,描写了归鸦“急急匆匆”朝窠里飞去和大雁“比翼而飞”的情景,赋予归鸦、大雁以情感,画面具有动态感;其中,“夕阳斜照、夕阳西沉、夜幕降临”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太阳落山的动态过程。

第4自然段描写在冬天的早晨,作者手捧火盆穿过长廊的场景,不仅写出了冬季早晨的情趣,还写出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4、仿写训练,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致,再对其颜色、动作、声音、形状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描述,表现景物的动态美,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大自然四季美景的喜爱之情。

仿写示例1:天色一点儿一点儿暗下来了,各种鸟儿都朝着巢里飞去,远处山上的树就像巨石长满了青苔。

此刻,东平湖一片平静,连鱼儿都躲在水草里,似乎要进入安睡状态;水面上,夕阳落下的最后一抹余晖,慢慢融入湖水里。

仿写示例2:一个又一个雨点儿落入池塘,敲出一个又一个大小不一的圆圈,那圆圈又一点儿一点儿荡漾开来。

一个又一个小雨点儿跳到荷叶上,立刻汇成一个又一个闪亮的水晶珠。

池塘里的鱼儿,有的躲在荷叶下,把荷叶当作伞;有的绕着荷叶游来游去,似乎借着荷叶捉迷藏。

4、课后题2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

(1)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萤火虫闪着微光在蒙蒙细雨的夜晚飞行,打破了夜的宁静,这一动态描写为夜晚增添了动态美。

(2)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夕阳斜照”“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这些动态描写不仅写出了黄昏下乌鸦成群归巢时的动态美,而且给人一种家的温暖。

(3)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成群结队”“比翼而飞”这些动态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大雁在高空中列队飞翔的形态,飞行的动态美跃然纸上。

23 鸟的天堂1、本文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见到的不同景象,分别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榕树上群鸟活动的情景,展现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2、课文题为“鸟的天堂”,但第1~4自然段并没有写“鸟的天堂”,而是从灿烂的晚霞、宽阔的河流、几个朋友晚饭后划船出游写起,描绘了一幅轻松、快乐的画面,奠定了文章闲适自在的基调,为后面遇到大榕树作铺垫。

3、第5~8自然段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对大榕树进行静态描写。

第5、6自然段写远看榕树时,榕树给人的感觉是“许多株”,以错觉写榕树之大。

第7、8自然段写近看大榕树,通过对榕树“枝、根、叶”的描写,写出了榕树的大而茂盛。

其中,“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突出了绿叶层层叠叠、挨挨挤挤,榕树枝叶之繁密。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写出榕树生命力的旺盛。

4、第二部分刻画了“鸟的天堂”里的鸟声、鸟影、鸟形、鸟姿,创造了一个群鸟或飞或鸣的热闹情景。

第12自然段描写早晨“鸟的天堂”由“静寂”到“热闹”的过程,“到处……到处……”写出了鸟多而热闹;“大的,小的,花的,黑的”写出了鸟大小不一、颜色各异;“有的……有的……有的……”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姿态万千。

第13自然段具体描写了一只画眉鸟,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鸟在“天堂”里的快乐和自由。

5、本文先写树后写鸟,一静一动,对比强烈。

6、“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榕树之大,给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

大榕树枝叶茂盛,给鸟儿创造了良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

“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是这里能成为“鸟的天堂”的人为因素。

“鸟儿在这里是怎么生活的?”鸟儿自在飞翔、欢快鸣叫,生活自由快乐。

7、课文最后,作者发出感叹和赞美“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指大榕树,表示特定的称谓;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身感受到鸟儿们在这里生活得自由自在,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课后第一题);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和当地农民的保护分不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指的是鸟儿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好地方)8、课后第二题: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榕树枝叶繁茂的静态场景以及群鸟飞鸣的动态场景。

25 月迹1、本文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以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童趣。

2、课文按地点的转换可分为三部分。

堂中赏月——院中寻月——河边寻月,感悟到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

3、本文语言动人,充满童真童趣。

4、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月亮的足迹出现在竹窗帘儿上、穿衣镜上、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锹刃儿上、水里、眼睛里……出现在竹窗帘儿和穿衣镜上的月影是在中堂里看到的;葡萄叶儿、瓷花盆儿、锹刃儿上的月影是在院子里找到的;眼睛里、天空上的月亮是在小河边发现的,月亮的足迹先后出现在“中堂—院中一河边”语文园地一、交流平台:①作者抓住以下内容进行了静态描写。

多方面描写: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色彩: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②动态描写作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写出景物的变化。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数量、声音、大小、颜色、动作。

)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形状变化。

)这样写的好处是:写文章时,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就能把内容写得更具体、更准确,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做海报的目的是宣传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海报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字和插图,其中,文字包括主题、宣传语、活动时间、地点、主办单位等。

你想看神奇的魔术吗?你想欣赏优美的歌舞吗?你想参与好玩的游戏吗?2020年元旦联欢会,期待你的参与!这一个宣传语制造了悬念,更能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参与的愿望。

三、读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把句子写具体。

1、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