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病虫害防治
(3).土壤条件:土壤酸性及中性有利于菌核 萌发、菌丝生长、有利于发病。PH值低于3 或高于8不易发病。连作地发病重,新地或 水旱轮作地发病轻,轮作3年以上的发病率 仅为1-5%。
5、防治方法: 防治白绢病最有效的方法是轮作。通过合理 施肥以及施用石灰调节PH值等方法也能有效预防 病害的发生。 (1)避免连作。 重病地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最好 是水旱轮作,水旱交替可促进菌核死亡。白绢病 菌喜氧气,魔芋收获后深翻土地,把病菌翻埋到 土壤下层,可抑制病菌生长。 (2)清洁田园 为了减少第二年的初次侵染来源,应彻底清 除田间病残体,铲除田边四周的杂草,保持田园 清洁,并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进行高温堆沤。
(5)合理施肥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底肥,可预 防白娟病的发生。据报道,200毫克/千克 的亚硝酸盐能阻碍白绢病菌的生长,400毫 克/千克可抑制其生长。在田间增施硝酸钙、 硫酸铵可减轻白绢病的发生。
(6)化学防治 1.白绢病盛发期在8- 9月,可于7月中下 旬,在魔芋与土表接触附近撒一圈石灰,防止白 绢病发生和蔓延。具体方法为667m2施15kg左右, 分三次施完,隔一周施一次,注意不要过量施用, 否则对魔芋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 2.用50%粉锈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从叶柄基 部灌根,可减轻病害发生。 3.用50%的多菌灵600倍液泼浇基部。 4.用50%甲基托布津500倍浇灌施根部。
2、病原 由半知菌亚门真菌魔芋壳二孢菌引起。分生 孔子器椭圆形,器壁褐色,直径56-61微米,分生 孢子无色,双细胞,两端尖,略益缩,大小 12.3um×1.9um。 以分生孢子器随病叶遗留在土壤中越冬,成 为翌年初侵染源。生长期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 雨传播。该病多发生在生长后期,倒苗前进入发 病高峰。湖南地区在9月下旬发病,8-9月份流基数:白绢病属既有初侵染又有 多次再侵染的病害。以初次侵染为主,病 害发生的程度与越冬菌量密切相关,属积 年流行病害。越冬菌量大,发病重,反之, 发病轻。 (2).气候条件:该病发生的温度范围为 8℃-40℃,尤以30-33℃最为适宜,伴有 高湿时发展更快。属典型的高温高湿病害。 尤其雨后天晴,此病易流行。因为雨后田 间积水,一方面有利于菌核传播、萌发, 另一方面有利于菌丝侵入。
(二)、病毒病 1、症状 主要表现为魔芋植株矮化,叶片或大 或小或细长黄化。发 病较轻时,叶正常, 但叶色为淡白至淡黄 色,叶柄手感较硬。 有的病株叶脉附近出 现褪绿色环斑或条斑, 现出羽毛状花 ,或叶 片扭曲。
2、病原 由芋花叶病毒(DMV),蕃茄班毒病毒 (TSWV),黄瓜花叶病毒(CMV)单独或复合侵染 引起。芋花叶病毒质粒线状,大小750nm×13nm。 主要在发病母体球茎内越冬,通过种芋传到下一 代。也可在田间其它南天星科植物如芋,马蹄莲 等寄主上越冬。借汁液昼和桃蚜、棉蚜、豆蚜等 传毒,蕃茄斑萎病毒还可借蓟马传毒。黄瓜花叶 病毒粒子为球形,直径35nm,致死温度60-70℃, 稀释终点10-3-10-5,体外存活期2-4天,自然情 况下可以由多种蚜虫(桃蚜、棉蚜、菜蚜等)及 甲虫传染,人工操作及汁液昼接触也可传染,寄 主范围广,可传染200多种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 症状表现在6-7叶前较明显,高温期减轻,甚至表 现出隐症现象。
(五)、魔芋枯萎病 1、症状 为典型的维管束病害,病株表现为叶片褪绿, 逐渐黄化,萎蔫下垂,严重时叶柄基部缢缩腐烂, 植株倒伏。苗期健壮植株感病后,茎叶白天垂萎, 傍晚恢复,坚持数天后,调萎枯死。块茎贮藏期 间,继续侵染,内部变黑腐烂,干缩,用其播种, 不发芽或发芽后叶片异常。 2、病原: 由魔芋枯萎病菌引起。该病菌属半知菌亚门 镰刀菌属真菌。菌丝体无色有分隔。分生孢子两 种类型:大型分生孢子新月型,有3-5个分隔,小 型分生孢子卵圆形,不分隔或偶有1个分隔。在不 良环境下产生厚垣孢子。
5、防治方法: (1)轮作:尽量选择小麦、大麦、玉米等 作物为前茬,最好实行水旱轮作,避免与 豇豆、菜豆等豆科作物连作。 (2)加强栽培管理:选择地势高,排水方 便的地块,并尽量采用高畦栽培或深沟排 水,防止根系浸泡在水中,促进根系生长, 增强抗病性。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 津可湿性粉剂喷洒叶柄基部,7-10天1次, 连喷3次。也可用75%的百菌清600倍液,或 70%敌克松1500倍液,连续喷2-3次。或40% 多硫悬浮剂8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 剂1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代森锰锌 1000倍液混合喷洒,7-10天1次,连喷2-3 次。
(4)加强栽培管理:增施基肥和磷钾肥,大 力推广催芽移栽,不用带病菌的堆肥、厩 肥,防止将病残体混入土杂肥,及时拔除 田间病株,并施用石灰消毒。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 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 。还可利用 5406及G4放线菌饼土作为肥料,据报道使 用G4放线菌能减少枯菌病发病率50%以上。
3、侵染循环: 病菌可在病残体、厩肥及土壤中存活多年。 除魔芋外,豇豆、菜豆、豌豆等都均可受害,在 无寄主的土壤中可长期存活,属兼性腐生类真菌, 土壤中的病残体是下一年的主要初次侵染来源。 该病主要靠带病肥料、工具、雨水、灌溉流水传 播,从伤口侵入。 4、发病规律: 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发病,发病期间在8月中 旬左右。连作地发病重,新垦地很少发病,排水 不良的粘质土壤低洼地发病重,大量施用厩肥和 未腐熟堆肥的地块也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 (1)减少菌源:晚秋或冬季彻底清除田间 病残体,并及时烧毁或深埋。第二年田间 发病初期,及早摘除病叶,加以烧毁,消 灭传播中心,防止病害的蔓延。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36%甲基硫 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 粉剂8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喷2 次。
(三)、根腐病 1、症状: 根腐病主要为害根部,也可为害块茎。 发病部位初期为褐色水浸状病斑,随后根 系和部分块茎腐烂变黑(可细分为干性根 腐和湿性根腐,湿性根腐植株呈急性萎蔫 枯死)。地上部叶褪绿黄化,植株生长矮 小,天气潮湿时,病部以上又长出新的不 定根。控收时可见地下块茎大部分腐烂, 剩余未腐烂部分为凹凸不规则的残体,俗 称“戏脸壳”,失去商品价值,后期叶柄 枯萎至整株枯死。
魔芋病虫害防治
魔芋在野生或零星栽培条件下,不发 病或很少发病,随着近十余年来种植面积 的扩大和年限的增加,尤其是栽培与耕作 制度的改变,魔芋的病虫害发生种类逐渐 增多,发生程度逐且加重,轻者减产,重 则绝收,严重影响了魔芋生产的发展和产 业开发。
目前魔芋上主要发生的病害有软腐病、白绢病、 根腐病、叶枯病等。发生面积大、普遍。为害严重 的主要是软腐病,其次为白绢病。特别是软腐病, 目前在国际上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有时这两种病 害同时发生,相互促进,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对 于魔芋病害的防治,应严格贯彻“预防为主,综合 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根据 魔芋的生长发育规律,增强植株抗病性,辅以药剂 防治,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虫害主要有甘薯天蛾、豆天蛾、斜纹、夜蛾、 铜绿金龟子等,相对病害而言,虫害控制较易。
5、防治方法: (1)严把选种关:栽种前精选种芋,剔除 带病种芽,避免把带病种芋传到大田,引 起田间发病。 (2)加强种芋贮藏期管理:严格控制好贮 藏期的温度和湿度,特别要注意通风降温 排温与保温的矛盾。 (3)种芋消毒处理:用50%的甲基托布津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30分钟至1小时, 取出晾干后播种。必要时,再用氯化苦进 行土壤消毒。
(四)、黄白化病 1、症状 主要表现为魔芋叶片黄白色,叶缘枯黄、焦 卷,或叶片自然穿孔,影响光合作用,降低产量。 这是一种在低温、多雨、日照不足、土质粘重、 板结等栽培环境下,根系活力低,致使养 吸收不 均衡而产生的营养缺乏症。 2、防治方法 (1)生产中要选出适宜的地块,供足肥水,使其 早出苗,早封垄。 (2)田间若有症状表现,应及早浇水,增施氮肥, 促进生理机能协调运转。
2、病原: 病原为菜豆腐皮镰孢菌引起。分类地 位上属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菌丝有隔膜, 分生孔子分大小两种类型。大型分生孢子 无色,纺锤形,具3-4个横隔膜,最多8个, 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有时具1个隔膜,无 色。厚坦孢子单生或串生,着生于菌丝顶 端或节间。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29-30℃, 最高温度35℃,最低温度13℃。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防治病毒病的根 本措施。从目前的我国各地方栽培种中, 通过系统株选来提高其抗病性。也可从国 外引进新的高抗品种。 (2)选用无毒种芋作种:利用组织培养方 法,通过茎尖削离,愈伤组织切繁来脱去 原来植株所携带的病毒,培养新的无毒种 芋。
(3)早期喷药灭蚜防病,魔芋苗期蚜虫易危 害,应及早喷布药剂灭蚜,防止病原传播, 使用的药剂有40%乐果乳剂1000-1500倍液。 并在农事操作中用肥皂水或10%磷酸 钠消 毒器具和双手,防止汁液摩擦传 (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1.5%植病灵1000倍 液,抗毒剂1号水剂250溶液,10天一次, 连喷2-3次。
一、魔芋病害防治
(一)、白绢病
白绢病又叫白 霉病,是魔芋生产 上另一主要病害, 常常和软腐病相伴发生,加重危害。一般发 病株率为10%左右,严重的田块可达60%以 上,甚致绝吸。
1、症状 白绢病主要危害茎,叶柄茎部及块茎。首先 发生在叶柄基部与地面接触处,呈现淡红色水渍 状病斑,后病斑迅速扩大,绕叶柄一周,并向上 向下扩展,引起叶柄、块茎及根部变褐色腐烂, 叶片萎蔫,叶色变淡,整个植株倒伏。发病部位 缠绕丝绢辐时状的白色菌丝,集结成束,后在发 病部位产生大量初为白色,后为黄褐色,最后为 黑褐色油菜籽状的菌核。植株倒伏后,白色菌丝 可沿土缝在附近土表蔓延。
(六)、轮纹斑病 1、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 初发病时,叶或叶缘产 生浅褐色病斑,后扩展 到近园形至不规则形黄 褐色斑,大小
0.5-3cm。病斑上有明显轮纹是该病主要识 别特征,湿度大时,病部产生黑色霉状物, 后期有些病斑中部穿孔,病斑上长出黑色 小颗粒,埋生在寄主表皮之下,以为病原 菌的分生孢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