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这是对当下中国经济最全的权威解读,值得一读!

这是对当下中国经济最全的权威解读,值得一读!

这是对当下中国经济最全的权威解读,值得一读!☆最有价值的阅读,从体验博客日报开始2015年底,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新年论坛“新生-大变革时代的企业活法”上,发表了题为《“十三五”中国经济发展前瞻》的演讲。

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目前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中国经济增长出现的问题和原因,以及针对这些问题和原因,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变化。

中国已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平均达到了9.7%,超过了9%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首先开创这一纪录的是日本,日本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保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长。

随后,中国台湾地区以26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打破了纪录,韩国又以3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再创一个新的纪录。

接下来是中国大陆。

我们从改革开放到2014年,一共36年的时间,平均每年9.7%的持续高速增长。

这使我们国家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从总量来看,2014年底,中国GDP 达到63.7万亿元人民币,按不变价格算,比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提高了近28倍。

中国就总量而言,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

人均GDP以平均8.5%的速度高速增长。

从人均GDP来看,2014年末,不到50000元人民币,比改革开放初期约提高了19倍,36年,人均GDP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是8.5%左右。

中国人口基数大,占全球人口22%,改革开放36年,中国人口总量增长了41%。

在人口总量增长41%的前提下,人均GDP在36年的时间里平均以8.5%的速度在提升,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

我们人均GDP如果换算成美金,是7500多美金。

按照世界银行最新的划分方法,人均GDP至2014年末,有54个国家属于此类。

如果从这个划分标准来看,中国人已进入“上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进入到“上中等收入”阶段,将面临什么机会呢?眼前的3大机遇从发展历史来看,有70个国家现在是“高收入”国家,这70个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其中有十几个发展中国家。

这70个国家,各国历史各不相同,但是还原它经济发展的历史,从它到“上中等收入”阶段,达到“高收入”阶段,实现这个阶段的跨越,平均用了12年又4个月。

这70个“高收入”国家中,有20个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人口大国”,它们实现这个阶段的跨越,平均用了11年又9个月。

大国经济,在起飞前的准备和起飞初期,它的发展速度会慢,但是到了起飞的中后期,特别是到了工业化、城市化加速的时候,它比小国要快,因为它的冲击力强。

1、至2020年,能否实现从“上中等收入”至“高收入”的跨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国家,按照这个历史规律和趋势,给中国10年时间,中国能否实现这个跨越?中国2010年达到世行划定的“上中等收入”的起点线,给10年时间,也就意味着到2020年,我们能否实现这个跨越?2020年正是中国实现发展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就经济来讲,它包含的内容也非常广泛,我不去多讲,今天就讲两个数字:(1)到2020年,中国GDP的总量比2010年(按不变价格)翻一番。

2010年,中国GDP总量不到41万亿,翻一番就是80多万亿。

按照2010年的汇率换算成美金,也就是17.6万亿美金。

美国2014年的GDP总量是17.4万亿多,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经济在2020年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中国经济的总量,达到了美国现在的水平。

(2)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

这里有一个分配因素,带有不确定性。

我们将它还原成生产,就是人均国民收入翻一番。

2010年,人均国民收入是34000多元人民币,按不变价格翻一番,就是68000多人民币,这算成美金就是12600多美金。

刚才我们讲到,世行划定的高收入的起点线是12476美金。

也就是说,正好用十年时间,到2020年,我们实现了从“上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跨越。

我们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经济增长水平来看,如果我们实现了该目标,就相当于实现了从“上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历史穿越。

2、2030年之前,经济总量能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十三五”规划就是实现这个历史穿越的决胜期,最后五年。

这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机会,如果该目标实现,中国则登上了“高收入”阶段,再往下走,如果不出意外,很可能在2030年之前,中国GDP的总量超过美国。

中国GDP超过美国的意义有多大?在19世纪初叶以前,中国是世界老大。

1820年之前,按照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经济总量曾经占到世界的30%多,甚至达到40%左右,比美国在当代占比最高的年份还要高。

美国GDP占全球最高的年份是2010年,达到32%,这两年占比有所降低,到2014年降到了23.1%。

但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古老的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相遇了,从那以后,整个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没有了,我们开始全面学习西方文明,从经济发展来说,中国让出了帝国位置,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英国成为了世界经济的老大。

到19世纪末,德国人曾经一度超过了英国。

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超过了英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从1913年到现在,美国在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位置上已经待了整整一个世纪了。

所以,如果到2030年之前,中国经济的总量能够超过美国,重新回到第一大经济体的位置,这在我们的民族发展历史上颇有意义,等于经过二百年的轮回,曾经的繁荣与沦落,不管怎样,我们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的宝座,这对于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拾具有重大的意义。

3、2050年,能否跻身发达国家之列,实现现代化?再往下,第二个百年,也就是本世纪中叶,2050年,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人均GDP的水平,要赶上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

所谓现代化,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20世纪的现代化和21世纪的现代化的内涵是不同的。

它不仅是个历史的范畴,更是一个国际的范畴,一定要在国际上领先,才叫现代化。

也就是要赶上西方列强,赶上发达国家,这才叫实现了现代化。

这个目标回过头看,就是当年邓小平给中国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具体实施。

1979年,小平同志接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接见意大利共产党的书记,接见法共中央的书记等等这些外国政要,多次讲到,中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

三步走:1.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1980年代,基本解决温饱。

1970年代末的中国,是一个没有解决温饱的国家,直到1992年,中国840多个县市才取消了粮票和粮食的限价,宣告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这是达到按世行的标准的“下中等收入”的起点。

2.到20世纪末,也就是2000年,实现初步小康。

当时提法很简单,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那时候中国的统计没有按照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在1987年之前,我们还是按照传统苏联的物质资料、工农业生产总值来统计,但是到十三大报告,就改过来了,不再讲工农业生产总值1000美元,而是讲GDP(服务业也放在里面)达到和接近1000美元,基本实现初步小康。

3.到下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

统计学上,中等相当于平均数,所以,表述的更精确一点,就是“本世纪中叶,赶上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华民族在我们的发展历史上,距离现代化的目标从来就没有像今天这样近。

我们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终于把这样一个古老的文明带到这样一个门槛上:再给中国五年时间,中国实现向高收入阶段的穿越;再给中国15年左右的时间,中国有可能重返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位置;再给中国35年的时间,中国赶上西方列强,实现现代化。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遭遇系统性挑战有机会就有挑战。

挑战也很简单,概括起来就一句话,如何穿越中等收入陷阱?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已经发生了系统的变化,这个系统的变化大概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供给(生产)方面,一个是需求(销售)方面。

而这两个方面,供给和需求都发生了系统性的变化。

1、四大成本强势拉高,供给变化中隐藏严重衰退风险供给产生了哪些变化呢?国民经济生产的总成本全面地大幅度提高。

总成本概括起来是四个方面:四大成本在上升:(1)劳动力、工资成本。

人口红利在下降,工资、价格、社会保障福利在提高,更不用提老龄化趋势提前到来。

中国现在的工资上升说起来也是应该的。

因为发展经济的最终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社保、公积金等等大幅度提高。

现在2亿多60多岁以上的人,中国是“未富先老”,这和国际社会不太一样。

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2)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能源、原材料等价格大幅度上升。

这是因为稀缺性导致的。

(3)环境成本也在大幅度上升。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穷的时候,破坏环境没人在乎,也没人去管。

但是现在环境变得越来越宝贵,成为越来越稀缺的资源,它对整个经济发展的约束力度越来越强,甚至任何一个变化都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秋天我去河南,雾霾比较严重,大家说是因为秋收之后,农民烧秸秆。

再过几天,我去东北,雾霾,有人说,东北冬天烧煤取暖,所以导致雾霾。

我就在想一个问题,过去河南农民就不烧秸秆吗?过去东北人就不烧煤取暖吗?为什么就没有雾霾?为什么现在有了雾霾?实际上,就是整个环境资源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稍有任何一个变化,都可能引发严重的问题。

(4)技术进步的成本也在上升。

穷的时候,技术进步主要靠技术模仿,这是成本最低、风险最小,见效最快的技术进步方式。

而且如果知识产权保护的不严,也是最经济的技术进步方式。

但是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当你的技术总体进步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小,可以模仿的空间也就变小了,另外,随着立法融入世界,法制化程度越来越高,也就不能随便去模仿了。

技术进步越来越要靠自主研发和创新。

自主研发和创新,在各种技术进步当中投入最大、周期最长、成本最高。

所以,技术进步的成本也在上升。

这四个方面,人工成本、自然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技术进步的成本,都在大幅度上升,这就使得整个国家经济生产的总成本大幅度提高。

那要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要求经济增长方式要转变,从以往的主要靠要素投入量大、规模扩张带动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效率,带动增长。

如果不做这种转变、效率滞后的话,成本消化不掉,它就进入价格,形成这个社会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价格一旦起来,成本推上去以后,就社会来讲,就是不稳定,大家怨声载道,就经济来讲,这个国民经济没有竞争力,成本高,价格高,在市场上没有竞争性。

没有竞争性就不可持续,经济就会出现严重衰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