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鸟类的多样性

鸟类的多样性

《鸟类的多样性》教学案例一、教学构想:1、知识与技能:以《鸟类的多样性》为教学内容,营造愉快有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知道鸟类的多样性,知道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鸟类有不同的形态结构。

2、过程与方法: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鸟巢、鸟箱以及鸟类的人工饲养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知道鸟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知道保护鸟类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增强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

二、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大量收集有关鸟类的图片和资料,了解有关鸟类的生活习性,了解鸟类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教师准备:上课前将学生按座位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不同鸟类的标本。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课前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大屏幕显示大自然百鸟争飞的美丽画面。

给同学们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上课铃响后,背景音乐停止,教师自然大方地在讲台前站好,学生起立,师生互相问好。

之后,开始导入新课:“同学们,地球是我们人类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其中,鸟类在生物界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鸟的种类很多,现在已知的大约有9000多种。

他们的习性不同,形态各异。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鸟类的王国,来了解一下它们各自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特点。

”然后,多媒体显示本节课的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课前的预习,本节课你们都想了解有关哪些鸟类的知识呢?(很多同学马上举起手来。

)生:老师,我想知道大山雀的生活习性。

生:老师,我想知道为什么猫头鹰能在夜间捕捉到田鼠?生:老师,我想知道啄木鸟是怎样吃到树皮里边的虫子的?等等。

还有很多同学纷纷举起手来,告诉老师他们对有关知识的渴盼。

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师:同学们对鸟类的学习有这么高的兴致真是太好了。

下面,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大山雀的生活吧!(多媒体课件播放录相)然后提问:“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山雀的生活习性呢?”生:大山雀的身体比麻雀略小,头部两侧各有一块白斑,又叫白脸山雀,是有名的食虫益鸟,它在林间穿飞跳跃,搜捕害虫。

师:大山雀都吃哪些害虫呢?它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呢?生:大山雀吃很多危害园林果木的害虫,如松毛虫、天牛幼虫等。

它的喙短而直,爪弯而钝,四趾分开,三趾向前,一趾向后,适于抓握树干和树枝,啄食昆虫。

大山雀食量很大,每昼夜吃的昆虫总量约等于自身的重量。

师:很好!接下来,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猫头鹰的生活吧!(多媒体课件播放录相),学生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提问:“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猫头鹰的生活习性呢?”生:猫头鹰能在夜间捕食。

它的视力极强,能在夜里看见物体,耳孔很大,听觉非常敏锐,翅膀宽阔而羽毛柔软,飞翔时,没有声音,很容易发现并抓到老鼠。

生:还有,猫头鹰的喙坚而钩曲,爪硬而锐利,是天生的捕鼠能手,对农业益处很大。

师:非常好!同学们,你们知道在鸟类中谁享有“森林医生”的美称吗?生:(齐答)啄木鸟!师:那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录相吧!(多媒体课件播放录相)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请同学介绍。

生:啄木鸟的喙又长又坚硬,舌头很长,尖端带钩,能把昆虫钩进嘴中。

生:还有,它的足有四趾,两趾在前,两趾在后,趾端有尖利的钩爪,适于抓住树皮,攀缘跳跃。

师:很好!还有没有其它的结构特点呢?生:啄木鸟尾羽的羽轴粗硬而有弹性,在啄木时能作为身体的第三个支持点,使身体保持平衡。

师:你们还想了解哪些鸟类的生活呢?生:老师,我们还想了解野鸭、鸵鸟和丹顶鹤的有关知识。

同上,在多媒体播放录相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由学生代表介绍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

学生讨论地非常热烈,回答问题也非常踊跃,学习效果非常好。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鸟类有不同的形态结构,说明鸟类的生活习性和形态上的多样性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实际上,鸟的种类还有很多,它们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朋友呢?生:小组讨论后,纷纷举手发言。

他们表示首先自己不伤害鸟类,其次还要向社会宣传保护鸟类的意义。

进行小结之后,开始做练习。

习题用大屏幕来展示,通过小组竞答的方式进行,巩固的效果非常好。

在最后两分钟,我对本节学习内容有针对性的布置了作业,并号召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鸟巢、鸟箱和鸟类的人工饲养台,并把它们悬挂到树林中(如:东山风景区或千山等鸟类的生活环境中),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反思:上完课,对自己的课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现对《鸟类的多样性》一课做如下反思:(一)教学结构:以知道保护鸟类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为重点,营造师生共同研究、学习的气氛,讲练结合,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环保爱国的情感。

(二)课堂提问:1、提问次数:共提问了24次,提问率约40%。

2、提问类型:形态结构描述、基本练习、启发性问题等。

3、方式:提问和举手回答相结合,既有抽查又有主动的发挥。

4、时间控制:提出问题后,给各小组一定的时间研究、思考,让全体学生都参与问题的讨论。

5、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回答,老师加以肯定或纠正,并适当引导。

6、提问对象:兼顾各层次的学生,自主回答与指定回答相结合,师生互动,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师生关系:整节课,老师是导演,重在引导,启发和点拨;学生是演员,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互相讨论,共同学习,师生关系十分融洽。

(四)优点:1、教学目标明确:以知道保护鸟类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为重点,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讲练结合,目标明确。

2、教学过程:(1)导言设计:通过启发引导,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调控:使各层次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各有所获。

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五)缺点:1、语言稍欠激情。

2、个别同学由于基础差,主动性还不够,应该给这些同学一些展示的机会。

(六)教学反思与发展:目前初中生物课的教学应该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技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

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互动的群体效应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即教师单一地教,学生被动地学,使教师成为传授知识的“扬声器”,而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录音机”。

最后导致教师只是把知识填鸭式的硬灌给学生,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如何,教师在课堂上却不得而知。

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70%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思考,并希望老师关注自己,给自己回答问题的机会;有25%的同学不善于思考,只是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有5%的同学只听不记。

教师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程度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忽视了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被动地成为装载知识的机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1、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积极思维,发挥群体效应。

一般上课时都是由教师向学生提出教学的要求,而对于一些内容并不难的知识点教学,可尝试让学生自己确立当堂的教学目标,使每位学生都在参与寻找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积极思维,从而明确学习、探索的方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发现、研究新问题的信心。

阅读教材时要求学生养成“读、思、问”的学习习惯,边看书边划出有关的名词概念、关键词,特别注意所学内容的总结性段落。

让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明确目的。

例如:我上“植物的个体发育”一课时,在学生阅读教材后就让学生自己提出当堂的教学目标,即了解高等植物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的过程,理解个体发育的概念。

由于这目标是学生自己确立的,因此在实施这一目标时,更能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2、为学生创设研究情景,加强沟通,发挥群体效应。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设计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即使是成绩最差的学生也能从自己的问题中学习到知识,也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感。

而对那些积极思考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经过不断尝试,还能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进行较高水平的学习和思考。

这样,学生真正充当起了学习主体的角色,可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思考能力,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以及发表意见的民主精神。

3、供给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动手动脑,发挥群体效应。

观察与实践探索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体结构的普遍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实践和调查研究中,能使学生消除那些一时无法从理论上解释清楚或仅从理论上阐述难以信服的疑问,获取新知。

实践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实验结果,共同探讨实验原理。

在学习“遗传”这一节内容时,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家庭成员或同学的家庭、或去调查本班同学中某些遗传性状(如有无耳垂,是否色盲,眼皮的单双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某家庭有关性状的遗传关系,学生兴趣很高。

在实验调查中,由于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了良好的群体效应,真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实现。

教学效果:通过这段时间的研究,发现任教的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学习动机更稳固,真正充当起学习主体的角色,分析思考能力得到培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开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应因地制宜,恰倒好处,教师在教学中应为主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整应做到收放自如。

通过及时调整,学生真正学会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尝到了师生互动式学习模式的甜头,学习兴致很高。

发现法的倡导者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因此,在课堂中创设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互研互助,彼此交流信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索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时,发扬教学民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努力,时时闪烁着学生力求自己探索和发现的智慧的火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