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侵权研究概述
忠、《遵义晚报》侵害名誉权案
• 最典型的利用媒介影射诽谤他人的案件是贵州刘守忠 侵害名誉权案。刘原系贵州省赤水市文化馆干部,因 故与原告胡骥超、周孔昭、石述成发生矛盾,扬言要 写文章报复。1988年11月起,刘在《遵义晚报》连载 长篇历史小说《周西成演义》。1989年4月,刘要别人 注意他的小说,这时小说中出现了贩毒者胡翼昭、妓 院老板周孔超、地痞石述庭三个人物。三人不但与三 原告同姓,且名字中两个字或相似或为谐音字,三个 人物的形象的许多特征描写分别与三原告相同或相近。 刘将这三个人物描写得十分丑恶。熟悉三原告的读者 一看便知道作者在侮辱、丑化三原告。刘对别人说: “这么多人我为什么没有写,单写他们三个,这是有原 因的。”三原告曾要求《遵义晚报》停止连载,但后者 未予理睬。三原告向赤水市法院对刘守忠和遵义晚报 社起诉。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场名誉权官司竟成了一场 马拉松,此案直到1997年1月2日在法院主持下调 解,前后整整8年,奚弘在疲惫不堪的奔波抗争中 将黑发熬成了白发。《人民日报》和文章作者承认 报道内容有些缺少事实依据,用语不当,向当事人 道歉,并赔偿和补偿原告精神和经济损失20万元。
胡骥超、周孔昭、石述成诉刘守
侵害名誉权案
• 某省法制报头版刊登了一篇主题为“省造纸 公司违法经营问题初见端倪”,副题为“不正 当牟利达七百余万元”,署名为该报社记者 李某某的报道。
• 该报道称:“根据群众举报,省清理整顿公 司领导小组办公室(属省政府)对省造纸公司 的经营活动进行了检查,其问题相当严 重。”
报道列举了七个方面的问题:1.随意定价和加收管 理费,多收贷款39.2万元,平价转议价,从中牟利止94.5 万元,强行收取用纸厂家管理费16.8万元;2.以垫供的 方式多收贷款211.9万元和进货费加成本多收费用33.4万 元;3.多收企业关税和增值税89万元;4.多收企业外汇 额度款94.6万元;5.用计划物资换低价轿车,少付款 6.1万元;6.为其他公司提供平价货源,从中牟利189万 元;7.利用计划物资在系统内连环倒,从中牟利10.1万
第二次高峰:1989至1993年
• 时代背景:中国报业大发展 • 特点:文化体育名人状告新闻媒体,有人称之为
“大明星告小报”,钢琴家刘诗昆、老作家杨沫、 “济公”游本昌、电影演员刘晓庆、笑星陈佩斯、 国家羽毛球队教练王文教、电影导演陈凯歌等纷 纷走上法庭,与新闻媒体或记者对簿公堂,而被 告则多为发行量不大的新办小报小刊。 • 在这次高峰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歌唱家李谷一告 河南《声屏周报》及记者侵害名誉权案。 • 对比:张铁林诉《成都商报》名誉侵权案
小人物告机关报:奚弘状告《人民日报》
第二次高峰: 1989至1993年
大明星告小报:李谷一状告河南《声屏周报》及记者
第三次高峰:从1993年-1998年
企业法人为原告: 索赔数额巨大
第四次高峰:从1999年开始
公众人物为原告 :法律关系复杂,诉讼时日长久
第一次高峰:1987至1989年
• 时代背景:《民法通则》生效 • 奚弘状告《人民日报》
新闻侵权研究 概述
林爱珺
15917417630 Lin.aijun@
一、基本概念及其理解
•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传播活动中发生的侵害他人人 格权的活动。 ——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
•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者个人利用大众传播媒 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 内容违法或侵害他人权利的新闻,从而侵害了公 民和法人的人格权的行为。 ——王利明、杨立新主编《人格权与新闻侵权》
经法院审理查明,狄振智确系精神病患者;杜融从武 汉调到上海,属于正常工作调动;杜融作风正派,根本不 存在私生活腐化问题。长宁区法院确认:被告人沈涯夫、 牟春霖不顾狄振智有精神病史的事实,违反要否定精神病 的诊断结论必须要作司法医学鉴定的规定,拒不接受有关 医生、同事、受害者当地部分群众、当事人单位组织、上 级领导机关的忠告和规劝,故意捏造和散布足以损害自诉 人杜融人格、名誉的虚构的事实,手段恶劣,情节严重, 影响很坏,其行为已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 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诽谤罪。法院于1987年6月29日做 出判决:被告人沈涯夫犯诽谤罪,判决剥夺政治权利一年 六个月;被告人牟春霖犯诽谤罪,判处剥夺政治权利一 年;并分别判处沈涯夫、牟春霖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杜 融的经济损失。一审判决后,被告不服,向上海市中级人 民法院上诉,中级法院维持原判。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在创作《周西成演义》 中,采用姓同名相近、体型外貌等特征相似的方法 把作品中三个人物与三原告联系起来加以丑化,使 熟悉三原告的读者一看便知这三个反面人物是影射 三原告的,在当地给三原告的人格尊严造成不良影 响,使三原告的名誉受到损害。被告侵害三原告名 誉权的故意是明显的,依法应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 被告遵义晚报社在明知《周西成演义》对原告名誉 造成损害的情况下仍继续连载,使损害后果扩大, 也应承担一定民事责任。
恩格斯
• 隐私应受法律保护,但当个人私事甚至阴 私与最重要的公共利益——政治生活发生 联系的时候,个人的私事就已经不是一般 意义上的私事,而属于政治的一部分,它 不受隐私权的保护。而应成为新闻报道不 可回避的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8卷,第591页
二、新闻侵权的四次浪潮
第一次高峰: 1987至1989年
第一个新闻诽谤罪案 沈涯夫、牟春霖诽谤案
• 上海《民主与法制》杂志1983年第1期,刊登了该刊记 者沈涯夫、牟春霖合作撰写的《二十年“疯女”之谜》一 文。“谜”文以“仅将调查经过公布于众”的口吻,披露: 杜融(“谜”文中化名屠勇)为了达到从武汉调到上海的 目的,采取毒打等手段,逼妻子狄振智(“谜”文中化名 田珍珠)装疯,并先后两次将狄振智送到精神病医院。 杜融调到上海后,因私生活露出马脚,害怕妻子揭 发,于1973年3月第三次强行将狄振智送到精神病医 院,致使狄振智戴着“疯女”的帽子,生活了20年。“谜” 文呼吁:让狄振智那样的当事人从不解之谜中解放出 来,让该受到法律制裁的人不能再逍遥法外。1985年1 月20日,杜融(上海宝钢总厂干部)向上海长宁区法 院提起自诉,控告沈、牟诽谤,要求追究刑事责任, 并赔偿他的经济损失。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认为: 正当的舆论监督应当受到法律的
保护。吴祖光发表的文章及谈话,是 其读了《红颜一怒为自尊》之文后的 随感,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国贸中心不 尊重顾客的行为所进行的批评,均属 于舆论监督范畴,不构成对国贸中心 的名誉权的侵害。故国贸中心的诉讼
要求不给予支Βιβλιοθήκη 。某造纸公司诉省法制报社及记者
第三次高峰:1993至1998年
• 时代背景:邓小平南巡谈话后市场经济的 蓬勃发展
• 工商法人以维护商誉、挽回经济损失为目 的,对新闻媒体的不实报道提起诉讼,提 出的赔偿额十分巨大,动辄几十万、上百 万,甚至上千万。
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诉吴祖光侵害名誉权纠纷案
• 原告国贸中心诉称:被告吴祖光在1992年6月27日的《中 华工商时报》上,发表了《高档次事业需要高素质员工》 的文章。文中捏造事实并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侵害了国贸 中心的名誉权。诉讼期间,美国《世界时报》刊登《北京 国贸中心状告剧作家吴祖光侵害名誉权》、《戏剧电影报》 刊登《吴祖光出庭之前(三)》,都是记者采访吴祖光时 发表的谈话。嗣后,吴祖光又在《时代潮》杂志上发表了 《一个“被告”的回答--致“原告”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董事长孙 锁昌先生》的文章。在上述文章及谈话中,再次捏造事实 并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继续侵害国贸中心的名誉权。要求 被告吴祖光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 1992年5月15日我院曾审理倪培璐、王颖诉国贸中心 侵害名誉权案。该案查明,倪培璐、王颖于1991年12月23 日到国贸中心所属的惠康超级市场购物,市场人员怀疑倪、 王二人将没有交费的物品带出了商场,并将其带进市场办 公室追问。在追问之下,倪、王二人打开提包、解开外衣 扣、摘下帽子让市场工作人员查看.国贸中心的行为已经 构成了侵害倪、王的名誉权。在本院查清事实、分清是非 后,国贸中心愿意向倪培璐、王颖表示了谦意并给付倪、 王二人各1000元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补偿。倪王二人接 受了国贸中心的补偿后,向本院提交了撤诉申请。 在倪王诉国贸中心侵害名誉权案的审理期间,《中华 工商时报》发表了《红颜一怒为自尊》的文章,该文章报 道了该案的有关情况。吴读后,根据文章所报道的情节, 撰写了《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员工》的文章,在该 文章中吴祖光对国贸中心惠康超级市场个别工作人员检查
元。 该报道的结尾是:“目前,省造纸公司的经营问题在
进一步检查之中”。造纸公司以法制报社和记者李某某为 被告,向法院起诉,以“李文”严重失实,对其名誉造成损
害为理由,要求被告公开登报道歉,为其恢复名誉,并赔
原判:
• 一审法院认为:李某某未通过正当途径,取得 某省清理整顿公司领导小组向省级主要领导反 映的情况简报,据此编写文章,某省法制报社 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和同意,即予以登载,虽然 某省造纸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有违法行为,但某 省法制报社登载“李文”中的七百余万元的数 字,与有关部门查证核实的数字相差甚远。为 此,某省法制报社和李某某的行为给某省造纸 公司名誉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致使其经济受 到一定损失。该院判决:某省法制报社和李某 某在判决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在某省法制报 第一版登报声明,向某省造纸公司赔礼道歉; 某省法制报社和李某某赔偿某省造纸公司经济 损失10000元。某省法制报社和李某某不服, 提起上诉。
文发表前,杜融已向《民主与法制》社提供了说
明事实真相的书面材料;该社原采访过狄振智的记
者翟某曾告诉沈涯夫,狄振智过去有精神病,现又 说是“装疯”,这个问题尚未查明,劝沈涯夫不要写 稿;杜融和狄振智的所在单位、居住地的知情群众 也明确告诉两被告人,狄振智患有精神病;“谜”文 完稿后,上海市有关主管部门曾明确指出,“谜”文 否定狄振智患精神病的证据不足,不能发表。但两 被告人固执己见,坚持发表。自“谜”文公开发表 后,一些不明真相的读者纷纷写信给《民主与法制》 社,严历谴责杜融是“暴戾之徒”、“新型流氓”、 “与用拳头和刀棍虐待家庭成员、残害妇女的刑事 犯罪分子没有不同之处”,要求追究杜融的刑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