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水彩画的特殊表现力

浅谈水彩画的特殊表现力

浅谈水彩画的特殊表现力——透明灵秀的艺术形式【摘要】本文通过水彩画与其它画种的比较,得出水彩画之所以能够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就是因为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

【关键词】表现力艺术形式艺术风格(一)水彩画的形成与发展运用水彩做画,在绘画技法中是最古老的一种方法。

古埃及时代就有人以水为媒剂调和颜料在草纸上作画。

中世纪的欧洲人使用类似的方法,绘制祭祀用的手抄经本里的插图,这就是水彩画的雏形。

根据推断,中国水彩画的出现当在纸和毛笔发明之后,蔡伦造纸,蒙恬制笔,远比西欧早。

水墨技巧到宋代已相当成熟了。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徐崇嗣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

”实质上就是水彩画,但在表现技法上与西欧的水彩画不同,现在我们所称的水彩画是从西欧传到中国来的,已有百余年历史了。

水彩艺术在欧洲各有不同的独立开端。

欧洲的水墨画始于14世纪,佛罗伦萨教堂里的壁画就有以水墨单彩来起稿的。

可见,远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把水彩作为一门艺术形式运用到了绘画当中。

德国巨匠丢勒(1471—1582)利用水墨技巧发展为比较完整的水彩画(WATER COLOUR)。

一般公认为他是第一个作水彩画的。

他的水彩画精细,工整,并略施以粉质。

作品有《大草坪》,《一簇樱草》等。

德国的霍尔拜因和克拉那赫,意大利的彼罗西奥都曾作过水彩肖像和其他题材的水彩画。

17世纪佛兰德斯的鲁本斯及其弟子安东·凡·戴克,都曾作过一些水彩速写。

荷兰画家阿德里昂·凡奥斯·塔德兄弟则全部用透明色制作水彩画,为现在欧洲大陆的水彩画奠定了基础。

使水彩画发展成为独立画种,应归功于18至19世纪英国水彩画家的努力。

英国水彩画有自己的传统,从16—17世纪以来风行一种记录性的地形风土画。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随着海外的扩张,旅游的开展,地形景物图的绘制,使人们对自然景物审美兴趣也增长了,简便而又实用的水彩画在英国迅速传播。

以后其艺术效果逐渐增强,技巧不断改进提高,发挥了水和色的作用。

例如保罗·桑德比(1725—1809),他是最早转入水彩风景画的人,因而有“水彩画之父”的称号。

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前半期,是英国水彩画光辉灿烂的时期,几乎所有杰出的水彩画家都产生在这一时代,在欧洲艺坛上放出异彩。

他们走上描绘现实生活景物,表现作者不同感受的创作道路。

例如:亚历山大·科仁斯(1717—1786),首创“泼色法”,与中国画的“泼墨法”类似,有曲异同工之妙。

作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便于想象发挥,作品有《群山》,《罗马神殿》,《湖光山色》等。

托马斯·吉尔丁(1775—1802),他的绘画技巧从传统的先打底色再上色,改变为用暖色或关系色打底,集中加强景物的气氛效果,并用光的分布来突出对比。

《德文群埃克塞河上的虹》和《北威尔士多尔格勒附近的瀑布》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康斯太布尔(1776—1837),他的画水色淋漓,调子低沉,自由奔放,富有自发性。

但他在生前却没有以水彩画家的身份受到足够的重视,作品如《博罗德尔》,《依窗妇人》等。

威廉·透纳(1775—1851)是英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

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水彩画,给英国艺坛带来了巨大的活力。

他大胆的用丰富的色彩来表达光的效果,使水彩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导致了法国和英国印象派的发展。

《战舰》,《达德利堡与河上的货船》,《廷尼湖风景》等都是他的杰作。

波宁顿(1802—1828)年轻夭折,仅活了26岁,但成就甚高,对绘画技巧的革新作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卓越效果。

德拉克洛瓦赞扬他的水彩画“运用水彩之精妙,令人称绝”。

《崖下》,《威尼斯风景》为他的代表作。

1804年,英国成立了水彩画家协会(老协会),1808年又成立了水彩画家联合协会(新协会)。

老协和新协到维多利亚时代,都被官方接受,改称皇家水彩画协会和皇家水彩画学会。

水彩画获得与油画同等的地位,在英国成为普遍流行的画种。

水彩画在欧洲其他国家,虽然没有象英国那样系统发展且画家众多,但亦不乏杰出的画家。

俄国的伊万诺夫,列宾,苏里科夫,谢罗夫等等,他们留下了许多水彩技法纯熟的作品。

而其他国家的一些在油画上享有盛誉的著名画家也在水彩画方面作了许多尝试和探索。

如毕加索,凡高,莫奈等等,虽然大部分的作品只是底稿或一些速写,但同样生动深刻。

水彩画发展到现在,已经以一种独有的姿态屹立在了世界民族艺术之林。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水彩画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当中国的艺术家们将之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巧相互融合之后,中国的水彩画已经远远超越了水彩画原有的特点和表现力。

现代许多著名的水彩画家,如关维兴,黄铁山,王维新,陶世虎,张克让等等。

他们笔下的水彩画,或如油画般的厚重,或如水墨般的灵动,不仅有西方的风格,同时也多了许多中国画的意境情趣,让人为之心弦颤动。

(二)水彩画与其他绘画种类的不同无论西方水彩还是中国水彩,都具备着同样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都同样能和其他的绘画形式一样,让人为之倾倒。

是什么原因使得水彩具备了如此大的魅力呢?那就是因为水彩有自己的绘画语言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水彩画兼容并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吸收其他绘画种类的特点和长处,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和特征。

水彩画的颜料大部分都是透明度很高的植物或矿物颜料,并且由于水彩作画以水为调和媒介。

所以尽管水彩画以西方的绘画理论为指导,并且不断吸取油画的表现方法和技巧以及借鉴了中国水墨画的绘画技巧和意境情趣,甚至从版画和雕塑中吸收优点。

但他却不同于以上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水彩就是水彩,他以透明灵秀见长,水色淋漓、色彩交融是他最与众不同之处。

Ⅰ.水彩同油画的比较水彩画和油画都是源自西方的绘画种类,他们都以素描、透视学、解剖学、构图学等为基础,在作画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审美理念去描绘自然景物或表达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

无论是在油画中还是在水彩里,都要讲究画面的构图,景物的安排,画面中的透视关系,素描关系,色彩关系等等。

可以说,这些不仅是水彩同油画相同的地方,也是其他绘画种类的共同之处。

但是由于水彩同油画所用的工具材料不同,所以在表现技法上也同时产生了许多不同之处。

水彩颜料大部分都是从植物、动物以及矿物质中提炼出来的,颜料的来源同油画颜料没有太大的区别。

然而由于提炼的方法和所提取的部位不同,使得水彩颜料和油画颜料的质地犹如天壤之别,水彩颜料用水来调和,而油画颜料则要用油来调和。

由于颜料的化学性,使得颜料在同空气接触后容易发生褪变。

不论水彩、油画还是其它染料,都存在这种情况。

但相比较而言,水彩的褪变率几乎是最高的。

大部分的水彩颜料褪变的相当快,青莲、玫瑰红最快,草绿、藤黄、赭石次之,其它颜料也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变化。

所以,一幅水彩画完成之后,保养是很费工夫的。

而油画颜料由于使用油料调和,油的保护性足以让一幅油画在较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颜色上的变化。

水彩作画时对于作画工具的要求同油画一样的严格,虽然用水彩可以在许多材料上作画,但大多数的水彩作品都是在纸张上完成的。

纸张的优劣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幅水彩作品的成败。

对于水彩笔的要求,一般以弹性好,吸水性强的毛笔为好,但有时也用一些不太吸水的鬃笔和尼龙笔。

而油画的用笔和纸、布同水彩差异很大,油画一般在布面上、油画纸或墙面上作画。

而它所用的笔一般也都是硬度较好的鬃笔和尼龙笔。

工具材料的不同使得这两种绘画形式所产生的最终效果发生了质的区别。

用油调和颜料进行作画的油画所产生的是厚重典雅,质感强烈的美;而用水来调和颜料作画的水彩画却产生出轻灵飘逸,水色淋漓的美。

需要强调的是,水彩画在绘制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多次重复的刻画,许多能够一次画到的地方尽量一次把颜色给够。

因为水彩颜料覆盖性差,并且多次的重复容易使画面变脏,不透明。

这样会使得水彩画失去应有的特色。

而油画颜料的强覆盖性使得我们在画油画时可以反复的进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因此,由于受到工具材料的限制,水彩无法取代油画的效果;同样,油画也无法表现出水彩的风格。

举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人,谈到他我们不会感到陌生。

那就是英国的威廉·透纳,他不仅是一位水彩巨匠,同时也是一位油画大师。

我们用他的一幅油画《暴风雨中的帆船》和他的一幅水彩《达德利堡与河上的帆船》作个比较,就不难发现水彩和油画的区别。

同样是画帆船,但带给人的感觉却是不同的。

在《暴风雨中的帆船》里,那低沉的色调,柱状的浓积云,带给人风雨欲来的压抑感和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

而在《达德利堡与河上的帆船》这幅水彩作品当中,却带给人恬静安逸,风光无限好的感觉,这就是因为薄而透明的水彩会给人以通透轻灵的感觉。

Ⅱ.西方水彩画同中国水墨画的区别在我国古代宋时期,出现了“直以彩色图之”的没骨画法。

这种方法同西方的水彩非常接近,人们在通常认为这是我们中国最早的水彩画,徐熙也自然成为中国水彩的开山鼻祖。

但是我们今天所学的水彩画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尽管同我们中国的没骨法很相似,但却还是有区别的。

我国在古代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造纸术,制笔术都早于其他民族掌握。

而在宋代的时候,画家们用笔用墨的技巧也已经相当的成熟,所以在那个时代出现同西方水彩很相似的没骨画法并不是巧合。

然而,尽管“没骨”同西方水彩很相似,但由于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和传统,因此,并不能将其混为一谈。

中国画所用的工具材料同水彩并没有多少区别,而且这两种绘画形式所采用的颜料的性能及调和方法也都很相似。

但是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他们之间微妙的差别,那就是中国画作画时水明显要用的多,也就是说,中国画用水墨多过用色,而西方水彩则是水色并用,并且往往色多于水。

这也可以从丢勒,透纳等人的作品中看出端倪。

自从西方的水彩传入中国后,我们的前辈们很快的就从中国水墨画同西方水彩当中找到了共同之处,并且将他们互相结合,扬长避短,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产生了带有中国特色的新水彩。

在如今的中国艺坛上,活跃着许许多多的水彩艺术家们,在他们的笔下,优美的风景、栩栩如生的人物、清新的田园、雨后的水乡…………无一不是现实生活的完美写照或是那青春激情的宣泄。

然而我们又能从这些作品当中找到多少西方水彩或是中国水墨画的影子呢。

因为它们已经不是原来那单纯的艺术了。

现在如果在我们面前放着一幅水墨山水和一幅水彩风景,会不会有人认为这两件作品是同一种绘画形式呢?恐怕很少有人这样认为吧。

中国水墨画除了讲究骨法运笔,布局格调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意境的追求。

何谓意境呢?“意”指的是意象,也就是客观自然物在人脑中的汇集和提炼升华;“境”指的是对思想的追求。

那么,“意境”即是指作画者将自然景物通过提炼与升华,按照自己的思想追求重新组合,达到完美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