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玻璃结构:是指离子或原子在空间的几何配置以及它们在玻璃中形成的结构形成体。
2、3T图:以温度T为纵坐标,冷却时间t或lg t为横坐标绘制温度-时间-转变率(T-T-T)图(简称3T图)。
3、离子的集聚作用:是离子使小型四面体聚集为大型四面体的作用。
4、混合碱效应:在R+离子含量不变,引进两种R+离子的玻璃比只含一种R+离子的玻璃的性能发生改变,当两种金属离子(R+)的数量接近时,其性能最佳。
5、离子着色:是指过渡金属离子在3d或4f轨道中de电子未被充满,容易产生d-d跃迁或f-f跃迁而引起光吸收,使玻璃着色。
6、主要原料:是指在玻璃中引入SiO2、Al2O3、B2O3、Na2O、K2O、CaO、MgO等各种组成氧化物的原料。
7、助熔剂:是指能降低玻璃熔制温度或加速玻璃熔制过程的原料。
8、玻璃成分:是指玻璃中所含有元素和化合物的种类和比例,又称为化学组成。
9、玻璃的成型:是将玻璃液制成为具有固定几何形状的玻璃制品的过程。
10、玻璃的热处理:是指在玻璃转变温度与软化温度之间所进行的热过程。
11、玻璃的表面抛光:是对不平整的玻璃表面进行处理,使之成为平整而光滑;或者是将玻璃毛坯制品经过处理,使之达到所规定的形状和尺寸,而且表面很光滑的加工过程。
12、夹层玻璃:是由两片或两片以上的玻璃用透明的弹性胶片牢固粘合而成的,具有透明、高机械强度、耐光、耐热、耐湿和耐寒等特性的深加工玻璃制品。
13、重金属氧化物玻璃:是指以氧化铅(PbO)、氧化铋(Bi2O3)、氧化锑(Sb2O3)、氧化碲(TeO2)以及其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五、六主簇周期中具有高原子量的金属氧化物为基础组分而形成的玻璃。
14、光功能玻璃:是指在外场(电、光、磁、热、声、力等)作用下,利用玻璃本身光学性质(如折射率或感应电极化)发生变化的原理,去实现对入射光信号的探测、调制以及能量或频率转换作用的光学材料的统称。
15、离子的解聚作用:是离子使大型四面体分解为小型四面体的作用。
16、压抑效应:当玻璃中添加如R2+、Zr4+、La3+、Ti4+等网络外体离子时,由于这些离子充塞于网络空隙中,阻碍了金属离子的活动而使得玻璃的电导率下降。
17、金属胶体着色:是由于不同胶体粒子对该种单色光具有不同程度的选择性吸收而使玻璃(玻璃被看作是着色剂的胶体溶液)产生着色。
18、辅助原料:是使玻璃具有某些必要的性质和加速熔制过程的原料,如澄清剂、着色剂、乳浊剂、氧化剂、助熔剂等。
19、澄清剂:是指在高温时本身氧化或分解放出气体,从而促进玻璃液中气泡排除的物质。
20、配料计算:是根据玻璃的设计成分和选用的各种原料的化学组成计算出每付配合料中各种原料的用量。
21、玻璃熔制:将配合料经高温熔融成符合成形要求的玻璃液的过程称为熔制。
22、玻璃的淬火:将玻璃加热到一定的温度,然后将玻璃迅速冷却,使玻璃内产生很大的永久应力的过程。
23、玻璃表面装饰: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将工笔画、写意画、文字、花、鸟、虫、鱼、人物、风景等各种花纹图案嵌画在玻璃表面,或者改变玻璃光学性能的加工过程称为玻璃表面装饰。
24、氧氮化物玻璃:是指硅酸盐玻璃中的氧被氮部分取代制得的一类玻璃材料。
25、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是在平板玻璃表面通过物理或者化学镀膜的方法均匀镀上一层透明的导电氧化物薄膜的玻璃。
26、致色性功能玻璃:是指在外界的光照变化、温度变化、施加低压电流或表面施压等外部条件作用下而发生颜色改变,且其颜色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当施加条件消失后又可逆地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的玻璃,也叫调光玻璃或透过率可调玻璃。
27、生物功能玻璃:是能在一定生理环境下诱发生物化学反应,实现特定的生物学功能的一类玻璃。
28、TCO玻璃: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是在平板玻璃通过物理或化学镀膜的方法均匀镀上一层透明的导电氧化物镀膜。
29、防弹玻璃:是一种能够抵御枪弹乃至炮弹射击而不被穿透破坏最大限度地保护人身安全的玻璃。
30、玻璃的韧化:通过调整玻璃的化学成分,改善玻璃基本机构以抑制玻璃表面微裂纹生成或都阻止裂纹扩展来增强玻璃韧性。
31、表面镀膜;’通过镀不同膜以改善玻璃的光学、热学、电学、力学、化学等性能。
32、蒙砂:就是整理玻璃制品外表面受到侵蚀而形成的无光泽毛面。
33、玻璃退火:就是把玻璃制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预处理,使因温差而引起永久盈利消除或减小到允许值的过程34、超薄玻璃:通常是指厚度在1.1mm以下的平板玻璃。
35、玻璃的缺陷:玻璃体内由于各种杂物而引起的均匀性破坏称为玻璃的缺陷。
36、芒硝含率:指由于芒硝引入Na2O与芒硝和纯碱引入的Na2O总量之比。
37、狭义玻璃:玻璃是一种熔融冷却凝固的非结晶(在特定条件下可能成为晶体)无机物质。
38、广义玻璃:结构上完全表现长程无序,性能上具有玻璃转变特性的非结晶态固体。
填空题1、最有影响的近代玻璃结构假说有:晶子学说、无规则网络学说、凝胶学说、五角对称学说、高分子学说,其中能很好解释玻璃性质的是晶子学说和无规则网络学说。
2、近代实际玻璃结构是由一个远程无序、近程有序的骨架构成。
该骨架可能是三维的,也可能是层状或链状的,甚至是无序金属离子和岛屿结构(逆性玻璃)。
3、玻璃的工艺性质包括玻璃的粘度和表面张力,它与玻璃生产全过程密切相关,并起着重要作用;玻璃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玻璃的力学、热学、电学、磁学、光学等物理性质和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它直接影响玻璃材料或制品的使用性能。
4、玻璃的主要性质不仅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取决于其化学组成。
只有掌握玻璃的组成、结构、性能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才有可能通过改变玻璃的化学组成、热历史,或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学的处理方法,制造出符合预期理化性能的玻璃材料或制品。
5、玻璃原料根据它们的来源可分为:天然原料(如石英、长石、石灰石等)、化工原料(如纯碱、硼砂、硼酸、碳酸钡、铅丹等)、化工或矿副产品(如矿渣等)。
6、玻璃原料根据它们引入氧化物在玻璃结构中的作用,玻璃原料可分为玻璃形成体氧化物原料、玻璃中间体氧化物原料、玻璃网络外体氧化物原料。
7、玻璃的化学组成通常是以组成玻璃的化合物或元素的质量比(质量分数%)、摩尔比(摩尔分数%)、原子比来表示,实用玻璃以质量比最为常用。
8、由于玻璃的许多性质与化学组成的摩尔分数往往呈直线关系,而与质量分数呈复杂的曲线关系,因此许多学者在研究化学组成与性能计算体系中常常采用摩尔分数。
9、玻璃的基本热加工原理:与玻璃成形的原理相似,主要是利用玻璃粘度随温度改变的特性、玻璃表面张力以及导热系数来进行的。
10、玻璃分相对玻璃具有迁移性性能如粘度、导电、化学稳定性等的影响较为敏感,这些性能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高粘度、高电阻和易溶解的分相区域的亚微结构(或形态);对诸如折射率、密度、热膨胀系数和弹性模量等具有加和特性的不是那么敏感,在变化曲线上只形成不明显的折曲点。
11、喷砂机根据高速喷射的能源的不同有气压喷砂机、真空喷砂机、蒸气喷砂机和特种高压喷砂机四种形式。
12、热反射玻璃又称遮阳镀膜玻璃、遮热玻璃、阳光控制玻璃、反射阳光玻璃,是一种通过化学热分解、真空镀膜等技术,在玻璃表面形成一层热反射镀层玻璃。
13、表面强化增韧就是采用在玻璃表面涂敷致密涂层,或改变玻璃表面结构等方法,以修复表面微裂纹,或使玻璃表面形成压应力来增强玻璃韧性的方法。
14、由于其表面结构中部分氧被氮置换,使玻璃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玻璃的理化性能发生显著变化。
如玻璃的转变温度(Tg)升高,弹性模量显著增大,玻璃的耐水、耐碱性得到改善。
15、电致变色玻璃的制备过程如下:①在两块玻璃基片上形成透明导电层;②在其中一块的透明导电层上沉积电致变色层;③在另一块的透明导电层上制备离子储存层;④然后电解质涂在上述电致变色层和离子储存层外侧;⑤将准备好的两块玻璃组合起来,用导线将两透明导电层连接,并配上适当的窗框。
16、光纤一般是由纤芯、包层和涂敷层构成的多层介质结构的对称圆柱体结构。
17、虽然透明导电氧化物的镀膜原料和工艺很多,但目前研究较多的是ITO(In2O3∶Sn)类型的导电玻璃、ATO(SnO2∶Sb)类型的导电玻璃和AZO(ZnO∶Al)类型的导电玻璃。
In2O3基薄膜和SnO2基薄膜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ZnO基薄膜则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18、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激光玻璃制备工艺必须解决下列四个问题:制造大尺寸块状或棒状玻璃;降低非激活吸收;避免结石及其他夹杂物;提高光学均匀性。
简答题1、混合键为什么易于形成玻璃?答:因为极性共价键既具有离子键易改变键角,易形成无对称变形的趋势;又具有共价键的方向饱和性,不易改变键长和键角的倾向。
前者造成玻璃的远程无序,后者赋予玻璃的近程有序。
2、玻璃的通性有哪些?答:各向同性,无固定熔点,亚稳性,可逆性,可变化性。
3、影响玻璃的热膨胀系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玻璃热膨胀系数很大程度决定于玻璃的化学组成,并受所在温度区间的影响。
此处,还和玻璃的热历史有关。
4、为什么玻璃的实际强度比理论强度低得多?答:由于玻璃的脆性,玻璃中存在有微裂纹(尤其是表面微裂纹)和内部不均匀区及缺陷的存在而造成应力集中引起的(由于玻璃受到应力作用时不会产生流动,表面上的微裂纹便急剧扩展,并且应力集中,以致破坏)。
5、影响玻璃的化学稳定性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影响玻璃化学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玻璃的化学组成,热处理,玻璃的表面状况,温度和压力等。
6、影响玻璃的化学稳定性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影响玻璃化学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玻璃的化学组成,热处理,玻璃的表面状况,温度和压力等。
7、简述玻璃熔制的五个阶段答:硅酸盐形成阶段是在固体状态下进行的,粉料经受热而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结束了主要的固相反应,大部分气态物质从配合料逸出。
玻璃形成阶段是烧结物开始熔化,上阶段形成的硅酸盐和反应剩余的SiO2相互溶解和扩散,不透明的烧结物逐渐转变成透明的玻璃液,其中再没有未起反应的配合料颗粒,但还有大量的气泡,很多的条纹。
澄清阶段是随着玻璃液的继续受热,其粘度降低,并从中放出气态夹杂物。
玻璃液均化阶段是玻璃液长时间处于较高温度下,由于扩散的作用,使玻璃中的条纹,结石消除到允许限度,其化学组成趋向均一。
冷却阶段将玻璃液的温度降低200~300℃,以使玻璃液具有成形所必需的粘度。
8、玻璃表面装饰方法有哪些?答:玻璃表面烤花,表面喷花、表面蚀刻、表面雕刻、表面蒙砂。
9、简述夹层玻璃按中间夹层材料分类答:①有机夹层材料类;②有机复合夹层材料类;③无机夹层材料类。
10、气凝胶玻璃的特性有哪些?答:(1) 密度小,透光性好;(2)优异的隔热隔声性能;(3)优良的电学性能。
11、简述玻璃窑炉的基本组成答:玻璃窑炉(火焰窑)由玻璃熔制,热源供给,余热回收,排烟供气四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