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建设指南

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建设指南

附件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建设指南目录前言 (5)1 适用范围 (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6)3 术语和定义 (7)3.1 环境监察移动执法 (7)3.2 便携式移动执法终端(PDA) (8)3.3 车载移动执法工具箱 (8)3.4 车载移动视频监控传输系统 (8)3.5 地理信息系统(GIS) (8)3.6 虚拟专用网/虚拟专用拨号网(VPN/VPDN) (8)3.7 环境管理数据库 (9)3.8 环保业务专网 (9)4 系统建设原则 (9)5 系统总体架构 (11)6 基础设施平台建设要求 (14)7 网络传输平台建设要求 (15)8 前端移动执法终端系统建设要求 (16)8.1 PDA执法终端 (16)8.2 车载移动执法工具箱 (16)8.3 车载移动视频监控传输系统 (17)8.4 现场执法业务管理软件 (17)9 后台支撑系统建设要求 (22)9.1 后台支持硬件 (22)9.2 后台业务管理支撑软件 (22)10 环境管理数据库建设要求 (26)10.1 污染源一厂一档基础数据 (26)10.2 环境执法业务数据 (38)11 标准规范体系要求 (42)12 信息安全体系要求 (44)13 系统整合及集成要求 (45)前言为进一步提高环境监察执法的信息化水平,规范执法行为,推进依法、廉洁、高效执法,指导各地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建设,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可帮助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系统、全面、直观地了解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的建设原则、内容及要求。

本建设指南由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提出。

本建设指南由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解释。

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建设指南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全国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建设,内容包括了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建设原则、系统总体框架、网络传输平台、前端移动执法终端系统、后台支撑系统、环境管理数据库、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和系统集成的要求。

本指南可作为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进行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建设的依据;同时也可作为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承建单位进行系统研发的依据。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1)HJ/T460-2009 环境信息网络建设规范(2)HJ/T461-2009 环境信息网络管理维护规范(3)HJ/T419-2007 环境数据库设计与运行管理规范(4)GB/T 16706—1996 环境污染源类别代码(5)HJ/T416-2007 环境信息术语(6)HJ/T417-2007 环境信息分类与代码(7)HJ/T 212-2005 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8)HJ/T 352—2007 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范(试行)(9)HJ 622-2011 环境保护应用软件开发管理技术规范(10)GB/T22239-2008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环境监察移动执法是为促进环境执法更加规范、客观、快捷,采用现代化通讯、数据库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等技术,以局域办公网、业务专网、无线通讯网等为依托,以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实现现场环境执法信息的动态采集、相关标准和记录查询、决策辅助等综合应用的现代化执法方式。

3.2便携式移动执法终端(PDA)本指南中所指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即便携式移动执法终端,为专用于环境监察执法的行业终端,或为可装载环境监察执法软件的平板电脑、智能移动终端。

3.3车载移动执法工具箱车载移动执法工具箱指由多个装备集合的移动执法套装,包括便携式计算机、高速上网卡、便携式打印机、数码摄像机、扫描棒、录音笔等。

3.4车载移动视频监控传输系统车载移动视频监控传输系统指由机动车(主要是汽车)作为载体的、能抵达环境执法现场进行照明、图像采集记录及传输的装备的集合,具体包括车载数码摄像机、车载照明灯、云台等。

3.5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以测绘测量为基础,以数据库作为数据储存和使用的数据源,以计算机编程为平台的全球空间分析即时技术。

3.6虚拟专用网/虚拟专用拨号网(VPN/VPDN)虚拟专用网(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指在公用网络上建立专用网络的技术。

虚拟专用拨号网(VPDN,Virtual Private Dial-up Networks)为基于拨号用户的虚拟专用拨号网业务,是VPN业务中的一种。

VPDN以拨号接入方式上网,是利用公共网络的承载功能结合相应的认证和授权机制建立起来的安全的虚拟专用网。

3.7环境管理数据库本指南所指环境管理数据库为与污染源环境管理相关数据的集合,包括但不限于建设项目审批、排污许可证、排污申报收费、行政处罚、环境信访、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监测、银行征信、挂牌督办、危险废物转移、自动监控、污染源一厂一档、环境执法数据和空间数据等。

环境管理数据库为环境监察前端移动执法终端系统(亦称现场执法移动终端系统)及后台支撑系统提供数据保障。

3.8环保业务专网环保业务专网是指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纵向贯穿国家、省、市、县环保部门的四层三级网络系统。

4系统建设原则系统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1)规范性原则充分考虑环境监察执法工作的现状,满足执法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要求。

(2)实用性原则充分考虑当前环境监察工作实际,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保证系统实用性。

本着节俭、务实、高效的精神,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减少重复投入。

(3)先进性原则在注重系统实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

在软件的开发思想上,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标准和面向对象的理论来设计。

在系统设计上,应能满足跨平台、易移植、强兼容等要求,同时应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适应于现场执法环境,不易出现故障和异常情况。

(4)安全性原则通过各种安全技术手段,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

遵守现行的各项保密制度和规定,尚未公开或不宜公开的数据与信息应采取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

(5)集约化原则依托环境保护部专网进行系统建设。

系统软硬件等基础设施应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资源(网络线路、网络设备、服务器、数据库软件等),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5系统总体架构系统总体架构在环境信息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以环境监察执法应用架构、业务架构和数据架构的需求为基础,结合当前主流和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进行构建。

系统总体架构如下图:在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总体架构中,至少包括一个数据库、两个平台和两个系统、三个体系、四类用户。

“一个数据库”指环境管理数据库,为环境监察前端移动执法终端系统及后台支撑系统提供数据保障。

“两个平台”分别指网络传输平台和基础设施平台。

网络传输平台主要实现各个硬件设备间的互联互通,保障环境监察业务数据顺利传输。

基础设施平台主要包括后台支撑相关的硬件以及软件平台。

“两个系统”分别指前端移动执法终端系统和后台支撑系统。

前端移动执法终端系统是现场工作平台,通过与后台支撑系统的互联互通,访问环境管理数据库中的各类信息,并将现场执法结果信息提交至后台支撑系统。

后台支撑系统为终端系统、执法人员、管理人员提供后台支撑和管理平台,方便对污染源一厂一档信息管理和查询、其它各类信息管理及查询、执法后续管理、考核统计等。

“三个体系”分别是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和运维管理体系。

标准规范体系包括环境保护部关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规范和文件,是移动执法系统建设的依据之一。

信息安全体系包括硬件防火墙及软件安全策略,主要保障系统安全。

运维管理体系是指为保障系统持续运行而建立的有关系统维护管理制度等。

“四类用户”是指移动执法系统可以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及区县级四类用户使用。

系统的建设遵从标准规范体系,依托信息安全体系和运维管理体系,利用网络传输平台进行环境管理数据的传输。

前端移动执法终端系统提供各种现场执法所需功能供各级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现场使用,后台支撑系统则为前端移动执法终端系统、执法人员、管理人员等提供后台管理支撑。

环境管理数据库则存储管理各类环境管理数据。

6基础设施平台建设要求基础运行环境软硬件设施支撑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的运行,包括存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防火墙、交换机、操作系统、应用中间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在硬件配备上,至少应配备存储服务器1台、应用服务器1台、防火墙1台、交换机1台。

硬件推荐配置如下:在软件配备上,至少应配备服务器操作系统2套、应用中间件1套、数据库管理系统1套等。

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形成的基础软硬件设施和网络传输平台成果,避免重复建设。

对不能满足要求的,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以建设。

在硬件部署过程中,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1)由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架设服务器;(2)由省级和地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架设两级服务器。

原则上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应重复架设服务器。

有条件的部门可采用双机热备或者其他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方式部署数据库服务器,以保障数据的安全。

可通过增加负载均衡设备方式部署应用服务器集群,以保障高性能的应用服务。

7网络传输平台建设要求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涉及到的网络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两部分。

有线网络主要是环境监察机构局域网、环保业务专网、运营商与各级环境监察机构之间用光纤专网。

无线网络主要是基于移动运营商网络实现PDA执法终端、车载移动执法工具箱、车载视频监控传输系统的数据传输。

各建设单位应以现有环保业务专网为基础构建网络传输体系,为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的网络部署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1)环保业务专网部署,移动终端通过至少2M专线采用VPDN 方式访问后台支撑系统。

对于有条件的省级单位和市级单位,应将专线扩展到10M或以上,以提升系统的访问速度。

(2)外网部署,移动终端至少通过2M专线访问后台支撑系统,并配备1个独立的公网IP地址。

8前端移动执法终端系统建设要求前端执法移动终端系统包括PDA执法终端、车载移动执法工具箱、车载移动视频监控传输系统及现场执法业务管理软件。

8.1PDA执法终端PDA原则上每位环境监察人员1台,应优先选择经过安全认证的国产品牌。

主屏尺寸应不低于4.0英寸,分辨率不低于480×800像素,CPU主频不低于1GHz,存储空间不小于4GB,支持WiFi、3G、蓝牙传输和定位导航功能(GPS/北斗)。

搭载操作系统建议为Android 4.0以上或windows 8.0以上。

在充分考虑软硬件兼容性的前提条件下,可根据实际执法需要选择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智能化终端进行混合装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