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科学课堂对话的精彩作者:冯华荣来源:《师道》2012年第10期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
科学课通过何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认识和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呢?这就像一个人经过一条河流,从河的此岸到达彼岸。
为了达到目的,他可以选择很多种过河的方式:可以乘船过渡,可以从桥上经过,可以从上空飞过,可以从水面游过,可以从索道滑过去,可以从河底隧道通过,还可以潜水过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究竟选择哪一种,这就需要是具体的情况而定了。
而课堂对话无疑是从此岸到彼岸的一条良好途径。
纵观如今的科学课堂,却很难寻觅到真正有品质的对话。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反复提一些不痛不痒的、没有含金量的问题,把一个个问题像皮球一样踢给学生,大多数问题均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学生只需回答“是”或者“不是”,“对”或者“不对”,还有些教师专门提一些识记型的问题,让学生填填空就可以了,老师提问的频率高,学生作答的频率高,课堂上热闹非凡,笑声掌声不断,学生成了教师手中的提线木偶,他们的思维得不到锻炼,能力得不到提高。
学生很少拥有主动提出问题的体会,老师也不愿意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担心学生节外生枝,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更可怕的是,在许多的公开课上,教师完成了某些教学环节后,象征性问学生有没有想法或问题,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大都埋着头,不敢抬起来,因为他们已经不太会提问题了。
那么,如何在科学课堂上实现高品质的对话,激活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成就科学课堂的精彩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自身应勤练内功美国福特公司首席专家路易斯·罗斯曾说过:“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像鲜奶,纸盒上贴着有效日期,如果时间到了,你还不更新所拥有的知识,你的职业生涯很快就要腐蚀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保鲜期更是严重缩短了,如果教师始终守着原有的知识,就会成为时代的淘汰品,再加上手机和电脑普及,学生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非常容易,而且在某些方面,学生已远远走到了教师前面。
如果教师不清楚这一点,固守着一本课本和一本教参,满嘴唾沫地讲一些老掉牙的话题,学生会以为你out了,甚至打心眼里瞧不起你,自然不会认真听课,更别说和教师进行有效对话互动了。
因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勤练内功。
当自己拥有知识的大江大河的时候,才能不断地给学生的心灵上洒上新鲜的水露。
我们可以通过学科培训和专家讲座为自己充电,但学科培训一般由上级教育部门有计划有组织开展,不是什么时候你想要接受培训,人家就会给你培训的,专家讲座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如果你总是死死盯着学科培训和专家讲座,那就是守株待兔,太死心眼了。
任何时候,我们可别忘了书籍这位无声的朋友。
我们可以征订一些教育刊物,看看那些优秀的教师是如何组织自己的课堂,把握对话的松紧与进退的。
还可以阅读一些课堂教学的书籍,比如:《课堂密码》《课堂观察》《化学教学论》《天纵之教——生本教育随笔》等。
为了使自己和学生的对话更有味道,科学教师还可以捧起文学作品,让自己流淌出的语言更有质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到一些专业的教育论坛的科学板块去向他人学习,新教育在线综合论坛就是一个极好的去处,还可以到龙源期刊网、中国知网等期刊网上去查找有用的信息。
我曾有幸参加过宁波市科学优质课评比,第一次站在这样的平台上,心里很紧张,这种不良情绪也影响到了学生,学生的表现很拘谨。
当我点燃一盏酒精灯(他们之前未见过)时,前面的几个小个子男生像见到了怪兽一般躲在了课桌下面,嘴里还嘟囔着:“哇,爆炸,爆炸……”我灵机一动,微笑着对他们说:“别害怕,老师会保护你们的!”话音一落,班级里立即响起了轻松而愉悦的笑声,那几个趴在桌字下的几个小男孩也迅速从地面上爬了起来,后面的课堂进展非常流畅。
那次比赛,我获得了宁波市优质课一等奖,事后不少老师夸我很机智。
我很清楚,我并不是一个机智的人,之所以能表现出所谓的机智,离不开平时的积累和沉淀。
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精彩对话的基础。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智慧,我有一个智慧,咱们彼此交换,每个人可拥有两种思想。
”要实现精彩的对话,让学生张开嘴巴是第一步。
在我们的身边的课堂里,时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教师试图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可学生就是不理你,要么不敢开口,要么不屑开口,任你从头到尾唱独角戏,不敢开口的学生害怕说错了招致老师的批评,而不屑开口的学生则往往很有个性,也有些小小的才华,管你说的天花乱坠,人家根本不睬你。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去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优生不偏爱,对暂时落后的学生不歧视,让学生在你的课堂里远离恐惧,拥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能够在科学课堂上敞开心扉,各抒已见,畅所欲言,让学生的思维在科学课堂里碰撞出真正的火花。
当然了,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在课外做大量的工作,包括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了解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辅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情谊,触摸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三、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没有充分的预设,难有精彩的生成。
这里的预是指在走进科学课堂之前,教师要认真地备好课,仔细地钻研教材,认真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前知识,学生的兴趣等等,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估计,为对话的展开做好铺垫。
倒不必把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在教案上,甚至背下来,但走进课堂,最起码要有一个对话提纲和活动设计,不致于脚踩西瓜皮,走到哪里滑到哪里。
例如:我在执教七年级下册的《空气的存在》这一课时,上课后,让全班同学都站起来,用手捏住鼻子,屏住呼吸,看谁坚持得最久,不能坚持了就不要强求,自己坐下即可,这个活动很简单,也易于操作,活动的效果也很好。
下面请看活动后的对话实录:师(表情轻松):请你谈谈活动时的感受。
生1:老师,你看我们的脸都有点微微发红。
生2(红着脸说):我也觉得很难受,空气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生3:没有空气,人类就没法生存,连呼吸这样极其简单的事情也完成不了。
师: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我们可以通过呼吸证明空气是存在,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还能说出哪些空气存在的实例?生1:放风筝。
生2:汽车轮胎里充有气,可以证明空气是存在的。
生3:帆船以风作为动力,也可以说明空气是存在的。
生4:我觉得风车也可以说明空气是存在的。
生5:没有空气飞机也起飞不了,所以飞机的飞行也可说明空气是存在的。
生6 (举手举了老半天,终于逮住了发言机会,有点激动):冯老师,我的例子有点多,飞艇、笛子的发声、降落伞、海滩球、橡皮艇……生7:其实上述同学举的一些例子都很好,不仅能说明空气是真实存在的,还能说明空气对我们人类的生活意义重大。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大部分同学都针对这个问题谈自己的见解。
特别要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平时不太爱讲话的同学居然很兴奋地对我提出了质疑。
生:冯老师,你刚才说错了一句话。
师(我有些意外,因此表情有些夸张):真的吗?你说说看!生(很自信):你说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你承认你说过这句话吗?师(点点头):是。
其他同学都伸长了脖子围观,很期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生:这句话是错的,我可以证明空气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
师:我很期待哟!生:老师,你能给我提供一盆水吗?师:当然。
水取来后,只见该生伸出一只手,在空气中抓了几下,然后紧紧地握住,他的动作有点滑稽,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他自己也笑了起来,只见他把握紧的拳头浸入水中,然后展开拳头,几个气泡从水中慢慢冒了出来,全班同学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他,而我则狠狠地表扬了他。
四、要用好科学实验这一特有武器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科学课程里设置了很多经典的科学实验,实验为学生提供了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学生可以从颜色、状态、气味、色彩的变化,获得新奇的感官刺激,部分实验现象出其不意,有点像魔术。
因此,学生特别喜爱上科学实验课,但只是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上。
科学实验毕竟不是魔术,观看魔术可以仅停留在感官的享受上,而科学实验却要求学生能通过现象来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从而揭示科学的本质。
那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现象能激发对学生好奇心的特点,应用对话策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做“瓶吞鸡蛋”实验时,我向放在讲台上的平底烧瓶口放了一枚鹌鹑蛋,瓶口很小,鹌鹑蛋掉不下去,我用手指按压了一下,鹌鹑蛋依然掉不下去。
接着,我把鹌鹑蛋移开,向瓶中倒入少量的开水,然后轻轻震荡几下,把水倒掉,再把鹌鹑蛋放倒瓶口。
以下是基于这个实验的对话实录。
师:现在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生(眼睛睁得大大的,有点将信将疑):真的?师(鹌鹑蛋已微微地往下挪了一点,但速度很慢):这只鹌鹑蛋好像不听话,我一起给它加加油吧!下!下!下!生(全体同学,很大声地喊):下!下!下……鹌鹑蛋穿越了细细长长的烧瓶颈部,掉到了烧瓶底部底部,教室里响起了很热烈的掌声。
师:这掌声是送给谁的?是给我的,还是给鹌鹑蛋的?生(笑笑):当然是送给你的!师:到底是给我的,还是给科学的?生(爆笑):是给科学的,不是给你的!师:科学让世界如此奇妙!谁能来说一说是什么原因导致鹌鹑蛋下去的?生1:我认为是瓶口热胀冷缩把蛋给挤进去的。
生2:我看到瓶子内壁形成了很多的小水珠,我想是不是里面的空气变成液体了,瓶内的空气体积变少了,所以鹌鹑蛋掉下去了。
生3:我认为受热后,瓶内的空气减少了,用鹌鹑蛋堵住瓶口后,里面的空气出不来了,遇冷收缩,而外面的空气就把蛋挤了下来。
生4:我的观点和生3很相近,但也所有不同,我认为鹌鹑蛋是被吸进去的。
师:到底上吸进去的,还是被挤进去的呢?……对话过程中,虽然学生的有些发言不那么完美,甚至还出现了错误,但对话引发的细致的观察,认真的思考,学生间的交流,在交流时又会碰撞出新的问题,过程的价值远远胜过了正确的结论,对话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
像蜜蜂采蜜一样,如果我们科学教师不断地采集花粉,终究是会酿出甜美的蜜来——精彩的课堂对话一定会翩然而至,就像科学里的化学反应一样,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镇海区澥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