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科学课堂更有科学的味道(新)

让科学课堂更有科学的味道(新)

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1 让科学课堂更有“科学”的味道

华蓥市双河小学科学团队 执笔:李鑫 课堂是一条河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和发展,才能生生不息。 ——题记 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科学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注入新的血液,让学生得到发展,我们一直在探索。课程改革,给了我们创新和发展的空间,在“自学互帮导学法”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的科学课堂有了明显的转变。从注重“结果”到更注重“过程的生成”,从老师的“独白”到师生的“对话”,从“满堂式”的讲解到“参与式”的探究活动,我们的课堂越来越充满“科学”的味道和“人性化”的和谐美。 蜕变的味道,让学生在探究中发展 【蜕变一】:“满堂式”的讲解到“参与式”的探究研讨活动 在应试教育时期,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为了考出优异成绩,科学课堂上,老师能省则省,实验不做了,探究不进行了,老师从头到尾满堂灌,学生云里雾里跟着走,有时一堂课下来,能上好几节课的内容呢。一本教材,几本复习资料,“汗水+时间”,凭着这些就能在全市统考中名列全貌。这样的科学课堂还是科学课吗?这样的科学课堂还有意义吗?除了让学生记住几点知识,其余则一无所获。 开展“自学互帮导学法”课程改革以来,科学课应该怎样上,这个问题一直是我们教研的重心和重点,可喜的是经过一番“蜕变”,我们的科学课堂有了明显的变化,不再是 “满堂式”的串讲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案例:《变色花》教学片断 执教:龙艳 …… (小组合作制作紫甘蓝汁,并喷在纸花上,使纸花变色,其中有一小组的纸花没有变色) 师:为什么这一小组的纸花没有变色呢? 生:可能是他们这组的紫甘蓝汁有问题。 师:那用你们这组的紫甘蓝汁来喷喷看。 生试验,纸花依旧没变色。 师:为什么花还是没有变色呢? 生:是纸的问题。 师:那么纸到底有什么问题呢? 生默默思考 师:同学们想知道吗? 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2 生:想!

师:我先不告诉你们答案,先买个关子,下面我们先做一个实验,或许在实验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小组活动:分别向装有白醋、橘子汁、碱水、柠檬汁、苏打水、雪碧的杯子里滴入7-10滴自制的紫甘蓝汁,观察液体的颜色变化,并做好记录。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滴入紫甘蓝汁后,白醋变红了,橘子汁变红了,碱水变绿了,柠檬汁变红了,苏打水变绿了,雪碧变绿了。 师:同学们,看看你们的实验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紫甘蓝汁使白醋、橘子汁、柠檬汁变红了,使碱水、雪碧、苏打水变绿了。 生:白醋、橘子汁、柠檬汁是一类物质,因为它们滴入紫甘蓝汁都变红了。碱水、雪碧、苏打水是一类物质,因为它们滴入紫甘蓝汁都变绿了。 师:像白醋、橘子汁、柠檬汁这样,能使紫甘蓝汁变红的物质叫酸性物质。(板书:变红 酸性物质)像碱水、雪碧、苏打水这样,能使紫甘蓝汁变绿的物质叫碱性物质。(板书:变绿 碱性物质)而紫甘蓝汁可以检验物质是酸性物质还是碱性物质,所以叫酸碱指示剂。(板书:酸碱指示剂) 现在同学们知道这朵花不变色的原因了吗? 生:变色的花是因为在花上涂了酸性物质,叶子上涂了碱性物质,而这朵花没有涂上这些物质。 师:是否是这样呢?你来验证一下吧! 生当众给花抹上白醋,给叶抹上碱水,花果然变色。 ……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教育要“以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变色花》这堂课上,老师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为什么这一朵纸花没有变色”,接着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学生提出是纸的问题,老师又让学生动手实践,发现紫甘蓝汁可以让一些物质变红,可以让一些物质变绿,然后老师相机介绍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于是学生就发现纸花之所以变色,是由于在上面涂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原因。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既让学生体验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蜕变二】:注重结果到更注重“过程的生成” 亲自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这是发现学习区别于接受学习最大的特点。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各有利弊。传统教学太多运用接受学习,直接告诉学生知识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3 结果,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机器。“自学互帮导学法”大力提倡发现学习,引导

学生积极主动地尽量亲自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体验“过程的生成”,这不仅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还遵循了学生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 案例:《声音的产生》教学片断 执教:李鑫 …… 活动一:桌上有一张纸,想办法让纸发出声音。 学生实验活动,师巡视。 师:我听到了纸发出了声音,告诉我们你是怎样做的。 生1手指弹、敲击桌子、揉成团 生2抖动纸片 生3搓,摩擦 生4折成这样甩(演示响炮)…… 活动二:让纸哨发出声音,初步体验振动 师:好请大家把纸片放在桌上。你们想出了很多办法。老师也有点手痒痒的,我也想试着发出声音。(师演示吹出声音),灵不灵?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 师:我来告诉大家是怎么做的?演示对折,再两边分别向外对折,顶部撕开一个小口子。 手托住(纸哨)留一条缝隙,对着吹,要求吹的时候,体会手指上的感觉?不要太响。如果纸坏了,可以向老师换一张。 教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把纸哨放在盘子下。记得手指上有什么感觉? 生1:颤动,有点嘛。 生2:颤动,触电。 生3:纸在抖动。 生4:空气振动。 师:到底是什么在振动? 生:纸在振动 师:发出声音的时候,有物体(纸)在振动。 活动三:观察橡筋、钢尺发声时的现象,再次感受振动 小组活动:动手制作橡筋琴,拨动橡筋发声,并观察现象。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橡筋琴发出声音的时候,橡筋在抖动 。 师:(出示钢尺)能不能让它发出的声音? 生演示。 小组活动,师提示要注意安全 师:活动中你能发现什么? 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4 生:钢尺在颤动

师:通过玩纸哨、橡筋琴和钢尺你发现声音的产生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生:可能与振动有关系 活动四:敲击钹、音叉发出声音、用手感觉喉部发出声音,验证结论 师:出示钹,看有没有振动?敲击一下。摸摸看它的感觉。 生:是上下跳动,在振动 师:不敲,有没有振动? 生:没有。 师:发声时物体在振动 师出示音叉,敲击,在振动吗?用什么方法证明? 生摸一摸音叉:很麻,振动的厉害。 师:还有什么办法?(出示泡沫小球),能证明吗? 师生合作实验。 师:我的手按上去让它停止振动,现在谁能告诉我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 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在这堂课上,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过程,老师将一系列活动分层次性的进行,第一层次——多种方法让纸发出声音,这次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充分了解物体发音的方法,对用什么方法、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让哪些物体发出声音不加任何限制,并且鼓励更多地发出声音的方法、奖励发出特别声音的方法。第二次层次活动是在第一层次活动的基础上的推进:猜测物体产生声音的原因,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⑴吹纸哨体验振动:;⑵拨动橡筋、钢尺,使它们发声,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通过这两个活动,学生提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与物体振动有关;第三层次活动——反证法实验:敲钹、音叉发出声音,让学生感受到声音与振动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从而验证结论的正确性。通过这层层递进的活动,学生亲身体验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许一两分钟就能解决问题,但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过程的生成”,不仅理解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在“过程的生成”中,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创新、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蜕变三】:教师的“独白”到师生 “对话”、生生“对话” 课堂是学生的,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独白式”教学的实质是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进行着表演,却失去了观众;体现了权力,却忘记了民主;追求着效率,却忽视了意义。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展现自我。师生交流,生生对话,这才是科学的课堂,理想的课堂。 案例:《神奇的水》 执教:胡翠华 …… 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5 (学生活动: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回形针,并汇报放入回形针的数目)

师:你们真棒!水真神奇!这么多的回形针都要占据杯子的空间,水又没有溢出来。那么,水跑到那里去了? (小组讨论再汇报。) 生:回形针很细很光滑很小,所以不会有太大的空间。 生:也许还没有满,还能装,但最终还会流出来的。 生:回形针里有缝隙,吸水的。 生:不对,回形针没有缝隙,我折断后看过,不会吸水的。 生:我想杯子里的水一部分往上排了一点,有一部分水变成了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生:水跑到了杯子的上面,所以就鼓了起来。 生:我也认为水跑到杯口上面了,开始时杯子已经满了,但没有溢出来。为什么会这样? 师:你的意思是水满而不溢吗? 生:对。 师:问题提得真好!是的,开始时我们已经将杯子装满了水,回形针要占据杯子里空间,而水就往上排,水被挤到杯口上面了。问题是为什么水满而不溢?同学们,能大胆地猜想一下它的原因吗? 生:硬币和杯口都是很光滑的,所以水不会溢出来。 生:因为空气的原因,天气冷,水面就结了一层冰,我们看不见。 生:和大气压有关,是空气包住了水,所以水流不出来。 师: 其实水是由很多很多看不见的水微粒组成的。先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游戏中的每一位同学就像每一个水微粒,之后再来讨论吧!要仔细观察! …… 在这节课上,学生对“水满而不溢”的原因进行了大胆猜测,限于知识与经验,他们的猜想虽然远离目标,看似盲目,实则是一种积累,积累越多,离探寻的目标就越近。为了达到探寻的目标,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想象与分析,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大胆交流,畅所欲言,教师只做适时引导,从而实现生生“对话”,师生交流。在这种“开放式”的“对话”中,学生思想飞扬,你争我辩,思维的火花在这里碰撞,智慧的灵性在这里彰显。 生命的味道,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我们认为课堂不只是那短短的四十分钟,而是更多的延伸,课堂不只是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甚至是校外。课堂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培训学生能力,更多的是培养学生人格的魅力。科学课,不只是理性的思考,不只是数据的累积,不只是现象的分析,不只是探寻问题的答案,只要我们合理利用,善于运用,科学课也能渗透人性的美丽,闪耀生命的光辉。 自开展“生命精彩”教育以来,我们学校的科学教师团队,依托这一有利契机和校园文化环境,结合自学互帮导学法,结合教学内容,巧用一切资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