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恋爱观现状

大学生恋爱观现状

浅谈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在校大学生恋爱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但是大学生的婚恋观又是怎样的呢?大学生观念中还存在哪些问题?针对存在问题,纠正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错误心理,从而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才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一、大学生的错误恋爱现状《北京青年报》从2008年4月起至2009年2月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的1672名大学生进行有关恋爱心理的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为1588张),发现现在大学生对恋爱问题的看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1、大学生对恋爱的内涵和学业的认识更加深刻。

以进入大学的目的这一问题为例,选择学习没有止境的学生有1058人,占68.4%,选择爱的殿堂的学生66人占4.3%,而传统意义上认为60分万岁的学生只有98人。

在回答你认为爱情的内涵是什么这一题时,选择爱情是男女之间一种纯洁的感情的有388人,占24.4%;选择异性间相互爱慕的707人,占44.5%,选择基于生理需求的250人占15.7%。

在回答你喜欢的爱情格言时,把“爱情的基础是互爱”作为格言的人数最多,达575人,占36.2%;把“用真正的爱去爱只能是一个人”的有435人,占27.4%。

2、大学生恋爱的自我独立性更强。

21世纪的大学生把恋爱作为自己的私事,更强调自身的感受。

调查显示,1275名学生只把家长的意见作为参考占80.2%,以家长意见为主的学生,只有270人,占17%。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如果需要征求哪方面的意见,认为应征求家庭亲友意见的大学生有253人,占15.9%,认为应征求最亲密的一两个朋友的632人,占39.7%,认为没有必要征求任何人的意见的有633人,占39.8%。

3、大学生的恋爱道德问题比较突出。

调查中认为大学生恋爱是“空虚”的产物,即空虚+空虚=不空虚,而不是出于彼此的真心相爱,只是满足自己的心灵慰藉的学生有170人,占10.7%;回答你对婚前性生活的问题的看法时,反对的有475人,占调查人数的30.4%;认为无所谓的有535人,占34.3%;赞成的有203人,占13%。

在对待第三者的问题上,认为可以理解的占14.6%有228人;赞成的有55人,占3.5%;选择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有829人,占52.9%。

以上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比较复杂,总体趋于健康,但也由于恋爱越来越低龄化,当代大学生在对待恋爱问题上仍存在一些误区。

由于现在正处青春期后期恋爱期的大学生主要是80后和90后,他们的成长阶段正赶上社会变革、文化转型期,给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念以及实际的恋爱行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恋爱中的负面问题也日趋严重,甚至出现精神崩溃、自杀、情杀现象。

主要有:○1、恋爱动机功利化、恋爱目的复杂化、择偶标准实用化。

依靠“物质决定论”来引导自己的爱情或是婚姻。

由于当今社会巨大的就业和生活压力,大学校园早已不是过去那纯洁的象牙塔。

“向钱看”、“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已经成为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爱情观和择偶观。

不少大学生将自己的幸福和将来寄托在了自己寻找的“另一半”身上,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让自己找个好工作,捧个金饭碗,少奋斗几十年。

有的学生为了让自己将来生活好或满足虚荣心,不惜傍大款,做二奶,用自己的身体和青春去换取物质,这样的恋爱观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2、恋爱心理盲从化。

近几年社会上乃至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单身歧视。

单身歧视现象还可以在大学校园里的各个角落里表现出来,比如在餐厅,明明是一个单身同学先占个餐桌,但一对情侣坐下来,你就最好离开,不然人家就会嫌你不识时务。

这类情况在图书馆、自习教室里都随处可见,这些现象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大学校园里会用一种异样的眼光或者观点来看待暂时单身的同学,认为那些同学的个人魅力不行,而这种现象会造成暂时单身同学的身心压力,从而促使他们为了避免别人对其异样的看法而加入恋爱的行列,盲目的恋爱,最终不但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还影响了正常恋爱观的形成。

还有一些同学在“不谈恋爱,大学生活就不完整”的论调中,有些同学会有“要不自己从了哪个条件不错的异性”或者“要不自己主动一点去追求那个自己心动的异性”的冲动,也会陷于“随便找个人陪陪”的状态,从而盲目的确立了恋爱关系。

○3、恋爱心理迷茫化。

异地恋在当今大学也属于司空见惯现象,但真正成功的却没有几个。

异地恋现象源于现代社会中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增加,源于人们为了发展而离开故乡开始与人交往,源于到异地求学,工作与定居。

然而,在校学生的异地恋和工作结婚的两地分居又有所不同。

学生时代,读书年限是有限的,如果遇到合适的,如果两个人都是成熟的,并且两个人有一定的了解做基础,就会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为鼓励。

很多大大学情侣正是因为一方出国留学,一方工作、另一方继续深造,或者工作之后各奔东西而面临着分手。

这样的例子在大学校园里也是不胜枚举。

○4、性观念开放化。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生命发展最旺盛的时期,性生理、性心理已经成熟,对异性的吸引力是无法抗拒的,加之大学校园环境相对宽松,学习压力相对减轻,爱情也就顺其自然地被大学生提上了日程。

有部分大学生,在恋爱的态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缺乏与异性正确交往的能力,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的真谛;因空虚而谈恋爱,当代在校大学生大多是80后和90后,这些同学在恋爱过程的一个新变化和新特点,无疑是在性观念上的变化。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观对大学生影响较深,但随着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受西方的性自由生活方式的影响,使这些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性态度已日趋自由化,而在恋爱观念开放的同时,传统道德逐渐淡化。

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所、大庭广众之下做出过分亲密的动作。

在爱的激情下认为:“只要有爱情,性是可以理解的”,在性行为上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

很多调查显示,大学生同居和发生婚前性行为具有轻率性和盲目性。

这种现状已经使部分大学生面临未婚先孕,人工流产和性病等生殖健康问题的威胁。

在西方“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下,青少年对性的观念逐渐开放起来,出现了对“性”的好奇、大胆的尝试,而忽视了结果和道德。

但结果往往面对的是未婚先孕、流产,甚至失去生命,留给自己和他人无尽的尴尬和悔恨。

对婚前性行为的认可度和理解度与传统婚恋观产生强烈冲突,试爱、试婚之举为大多数青年所津津乐道。

但由于性愚昧也造成了大量的性犯罪。

○5、婚姻观苍白。

在一份关于大学生恋爱与婚姻的调查问卷中,共有520位同学参加了此次问卷,有效问卷有506份,在回答是否认为恋爱与婚姻、家庭紧密相连?这题时,434人选择了同意,占86%;72位选择了不同意,占14%。

在回答是否认为恋爱只在乎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同意的人数有216,占43%;不同意的290位,占57%。

这说明恋爱只是求一时快感的同学仍不在少数,他们只是把恋爱当做一种尝试,并没有上升到婚姻和家庭,对恋爱的责任意识淡薄。

并没有抱着和对方一起携手共度一生的心态交往,只是为了暂时打发寂寞而选择了对方。

二、大学生婚恋观中错误心理的成因1、恋爱功利化当代大学生不少的恋爱对象选择标准非常现实。

把感情建立在对方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上,或以自己家庭的优越条件为资本.视对方家庭条件为双方感情的基础。

这类学生相信“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宁做小三,不嫁穷男”。

功利化的恋爱观成为了高校常见的现象.究其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一同分析几个可能的原因。

第一是个人因素的制约。

我们都是刚刚离开父母象牙塔的孩子,我们刚刚学会甚至还没有学会如何一个人生活,学会如何照顾自己。

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任何问题的处理缺乏思考和理智,理性判断力较差。

经济独立后,很多大学生发现生活费总是不够用,就会产生有人来给自己当钱包使的思想。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加深,就形成了功利化观念。

第二是学校教育的失衡。

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教育不重视,更不在乎大学生的恋爱观念,任其发展,即使发现有学生和校外人有金钱恋爱现象,也视而不见。

致使很多大学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觉得傍个大款说明自己魅力大。

第三是家庭教育的欠缺。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恋爱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父母没有正确引导孩子的恋爱观,价值观,经济观。

让子女不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费,才会导致其攀比,奢侈浪费的生活观。

而功利化的恋爱又是解决其糜烂生活的捷径。

最后是社会风气的诱导。

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恋爱功利化取向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网络、影视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

使得大学生脑子里总是充斥各种功利化的恋爱思想。

看着周边以及电视里的女大学生如何如何通过找个有钱情人而富足快乐起来,就不自觉的动了心。

2、恋爱从众化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时候大家都不想,班级里偶尔有一对,大家好奇几天;有时候却几乎都有了对象。

恋爱从众化是现代大学生恋爱问题中的普遍现象。

看着别人腻腻歪歪,卿卿我我的,有几人能视而不见呢?但为什么从众现象这么明显呢?我们来共同分析。

首先是群体的压力。

1.罗德·邦德和彼德·史密斯用有关方法在17个国家作了133次试验,结果发现在集体主义社会(如挪威、日本、中国)比在个人主义的社会(如美国和法国)人们更容易从众。

中国历来有枪打出头鸟的说法,这也使得很多大学生选择从众行为。

2.大学生们一般处在青年中期,心理发展还不很成熟,具有较强烈的合群要求和迫切的社会归属感:且高校生活基本上是以集体形式进行,大学生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

所以,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处于孤立的境地,他就会在群体的压力面前,顺应大多数人的意见,也就是从众。

如谈起恋爱动机,一些学生就说:我认识的老乡、同学、朋友不少在谈恋爱,没办法,我只好也找一个做做样子。

其次是个体因素了。

1.一些学生自我人生目标不明确,这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内心空虚,恋爱成为打发时间的手段。

2.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还不成熟,因而在行动上往往缺乏深思熟虑,具有青年人兴奋性和冲动性的特点。

这使得他们容易跟随潮流,陷入爱河。

很多人是今天追这个,不成功的话明天追那个,完全不是因为喜欢,只是想随便找个伴儿。

3.情感归属的需要,害怕孤独当今社会普遍浮躁的大环境使大学生产生浮躁的心理。

同时大学中管理较松散,课余时间多,也容易让学生产生空虚无聊的感觉。

最后是一些普遍的心理因素。

经观察,以下一些特点的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智能较不发达、思维过程缓慢、缺乏己见、坚韧性不强、应激能力较差、情绪沮丧、明最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不强、人际交往消极被动、容易受人暗示、依赖性强。

这部分人在校园生活的各方面,包括恋爱方面,容易存在从众行为。

3、恋爱心理迷茫化刚刚进入大学的我们,总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是大人了,还总是把自己当做孩子看待,我们希望有人照顾,希望可以尽情的撒娇耍赖,无所顾忌,希望有人陪的时候,就一定要有人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