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摘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贫乏,人们整体平均生活水平低下。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民逐渐富裕,中国人民开始不断的改善物质生活,特别是居住环境,因此我国的建设事业也迅速发展,随着大量新建建筑的增加,建筑能耗增长迅猛。
然而我国人口众多,能源形势不容乐观,降低建筑能耗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关键词: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1.中国建筑能耗现状首先对于建筑能来说有两种定义方法:广义建筑能耗是指从建筑材料制造、建筑施工,一直到建筑使用的全过程能耗。
狭义的建筑能耗,即建筑的运行能耗,就是人们日常用能,如采暖、空调、照明、炊事、洗衣等的能耗,他是建筑能耗中的主导部分。
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筑消费的重点将从“硬件(装修和耐用的消费品)”消费转向“软件(功能和环境品质)”消费,因此保障室内空气品质所需的能耗(空调、通风、采暖、热水供应)将会迅速上升。
本文中所指建筑能耗为狭义建筑能耗。
建筑能耗在我国整个能耗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早在2001年我国建筑年消耗已达到3.76亿吨标准煤,占总量消耗的27.6%。
随着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现在建筑耗能已占到全社会耗能的三分之一(不包括生产建筑材料过程中的耗能)。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当前的房屋建设规模堪称世界第一。
然而,截至到2003年,我国节能建筑的总面积还只有2.3亿m2,在每年近20亿m2的竣工面积当中,有97%属于高耗能建筑1。
建筑耗能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筑本身是采用水泥等高耗能建筑材料建造的产品;二是建筑物保温本身所需要的耗能;三是由于供热系统达不到理1陈东佐,贾宝林.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12(1):72-73.想状态而引起的效率耗能。
2我国建筑能耗高于发达国家,主要表现在建筑物保温性能差与供热系统状况不良上。
如我国供热系统的综合效率仅为35%到55%,远低于先进国家80%左右的水平。
同样我国建筑物的墙体、屋顶和门窗单位面积的传热量,为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的2~5倍左右,单位建筑面积的采暖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建筑用能浪费极其严重。
建筑既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也是大量消耗能源、资源的重要环节。
这对社会造成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里约宣言是世界》180多个国家为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生态环境,共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在1992年所签署的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与此接轨,我国有关部门也制订了相应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社会当前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经济效益的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可持续发展建筑的明显特征是能源的低消耗,强调有节制、有效利用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的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筑节能就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2.建筑节能的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2.1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3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
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2余锐.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住宅的建筑节能[J].杭州科技,2005,(1):38-39.3百度百科. /view/15952.htm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4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2.2 建筑节能研究事业的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是一个世界性的大潮流,也是现代建筑技术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和重大战略问题。
实施建筑节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关注民生、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既定政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重要的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并朝着这个方向积极努力,把节能工作落实到实处,完善有关立法、执法、政策和管理制度,通过建筑师、工程师、设计师、市镇规划人员和产品制造商的通力合作,确保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宏伟目标的实现。
作为建筑节能行业的一份子,建筑节能研究是我们的理想和事业。
但是我国建筑节能科学研究投入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速度,很多涉及建筑节能技术和设备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科学研究基础力量非常薄弱。
我们应该加大其有关建筑节能技术的科研支持力度,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家科技密集型企业参与节能技术及产品研发和推广工作。
在进行节能技术研究方面要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建筑节能经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标准,规范节能建筑设计和设计方法,在全国城乡建设中实现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将城市建设作为实施节能设计的重点。
无论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交通组织,还是建筑单位设计,如建筑朝向、建筑采光、建筑通风、建筑细部构造设计、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的选用等多方面,都应把有利于建筑节能,符合绿色环保,资源占有少,对环境影响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等作为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
我国现行建筑节能标准在全国实施情4赵修渝,周立,徐小钦等.自然辩证法概率[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113-123.况极不平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至今也没有完全按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进行设计,建筑的热工性能和安全性能很难满足现行标准和要求,这些建筑工地能源利用极低,且对生态影响非常大。
随着这些地区人口的增长对房屋需求量增加,如果不能迅速扭转这种局面,必将进一步加大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的负担。
3.建筑节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措施3.1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研究。
许多国家都在节能、绿色、生态等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评定方法。
不管是绿色、生态还是可持续建筑,都应该综合体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性发展。
我国从基本国情出发,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强调的就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体现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内涵。
3.2推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尽管近年新建居住建筑发展速度很快,但在数量上,既有建筑还是占了压倒性的优势,所以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头戏。
目前,集中采暖地区未按节能标准建造的城镇居住建筑40亿平方米,这些建筑单位面积的采暖能耗都远大于现行节能设计标准,都需要进行节能改造。
按10 年时间对其进行节能改造计算,每年改造面积4 亿平方米。
改造后的4亿平方米既有建筑每年至少可节约520万吨标准煤。
10年改造期结束后,每年可节约5200万吨采暖用煤,同时减排大量的CO2、SO2、NO2 以及烟尘和煤渣,是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3.2推广新型和可再生能源在节约资源和推广绿色技术方面,重点是墙体改革,推广高效节能墙体材料及节能门窗,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建筑节能的技术要求;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扩大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技术的应用范围,有效地节约化石能源;研究节能换气热(冷)量回收装置和设备,既满足通风换气的需要,又能节约热(冷)量;推广中水回收、雨水收集利用和节水器具,进一步节约水资源。
3.3加强建筑节能主要群体的作用在能源越来越珍贵、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为维护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对建筑节能的认识,宣传和培训是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宣传方面,以实施建筑节能的现实意义为重点,通过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以及建筑节能研讨会、展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根据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居住环境的趋势,大力宣传和推广高性能的节能建筑,向人们宣传建筑节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强化全民的建筑节能意识,使全民认识到建筑节能是一件关系后代子孙生存的一件大事,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在培训方面,根据建筑节能技术性较强的特点,采取培训、讲座、研讨等方式,结合建筑应用过程中不同的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全面普及建筑节能技术。
3.4加强建筑节能的法制管理建筑节能的目标是使能源消耗减少至最小的程度,充分发挥能源的效率。
在工业化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和严格遵守建筑物耗能标准及一系列强制性的法规,成功地降低了能耗。
这表明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实现节能与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石。
目前,我国能源体系的巨大缺陷就是法律法规不配套,当务之急是要完善节能法并加快制定《节能法》及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引导和规范全社会用能行为,对节能进行详细的立法保障,建立严格的章法,依法用能,执法监督制度,为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4.结语建筑行业的节能技术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关注民生、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是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随着有关立法、执法和政策管理等方面的不断完善,我们一定能将节能性建筑的设计与节能技术推向一个发展的新阶段,从而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利用的长远目标。
实施建筑节能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既定政策,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重要的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 并朝着这个方向积极努力, 把节能工作落实到实处, 完善有关立法、执法、政策和管理制度, 通过建筑师、工程师、设计师、市镇规划人员和产品制造商的通力合作, 确保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宏伟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1] 陈东佐,贾宝林.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12(1):72-73.[2] 余锐.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住宅的建筑节能[J].杭州科技,2005,(1):38-39.[2] 张泽平,王鹏举,孙继红.浅谈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7):140-141.[3] 龙惟定.试论建筑节能的科学发展观[J].建筑科学,2007,23(2):15-21.[4] 李妍.谈建筑节能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J].建筑论坛,2006,128:1-2.[5] 杨中,孟志军,柳爱群.谈可持续发展建筑与暖通空调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4,9:27-28.[6] 赵修渝,周立,徐小钦等.自然辩证法概率[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113-123.[7] 付祥钊,肖益民.建筑节能原理月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