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学案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学案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01曲辕犁,安装了犁评,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田实行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3)灌溉工具:曹魏时出现□02翻车、唐朝时发明□03筒车。

(4)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主张均田、限田,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

(5)经济重心: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出现□04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3)纺织业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图证历史] 曲辕犁[问题探究1] 均田制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吗?均田制下的农民需承担哪些义务?提示:均田制不是没收地主的土地而是将国家直接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均田制下的农民需要承担赋税、兵役、徭役等。

[问题探究2] “三教合一”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吗?“三教合一”中的“一”指什么?提示:“三教合一”只是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三教合一”中的“一”指儒学。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01三教合一”的局面。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科技(1)雕版印刷术:隋唐发明。

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3)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4)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文学艺术(1)文学①魏晋南北朝: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②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同时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产生。

a.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02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03浪漫主义诗人。

b.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

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

③唐代出现诗的另一种形式——词。

词的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问题探究3] 李白和杜甫的诗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风貌?提示:李白生活在盛唐,其诗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其诗更多地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问题探究4] 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趋势是什么?提示: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渐规范化、稳定化。

[归纳总结]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期,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轻巧识记] 书体演变及其特点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1封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魏晋至隋唐的农耕经济一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慨:“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

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三唐朝长安城的坊市布局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四一个大都市的形成,总有其特定原因。

在唐统治的近三百年中,扬州是一个比较安定的区域……处于江淮之间的重要地理位置,周围资源丰盛,物产富饶,经济基础雄厚……又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江淮的漕米、盐铁和各种货物,都要由扬州转运至各地。

——王鸿《扬州散记》[教你读史]史料一信息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中原地区战乱较多,农耕经济发展缓慢;孝文帝改革后,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商业经济繁荣。

史料二反映了唐朝商业贸易的特点:地区广阔、商路畅通、商旅安全、次数频繁、数量较大。

史料三主要说明唐代坊、市分开,商业经营活动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政府依然采取“抑商”政策。

史料四主要说明唐代扬州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安定、地理位置优越、物产富饶、交通便利。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三归纳魏晋至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史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魏晋时期,商业发展一度中断;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商业恢复并发展。

隋唐时期,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坊、市分离;城市发展具有多元化。

(2)唐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道路畅通。

历史解释1.先秦至唐代城市发展的特征(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2.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主题2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唐代古文运动与儒学复兴运动一南北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骈文,一味追求声律、词藻、用典,文风萎靡,形式僵化,内容空洞,已成为表达思想的障碍,严重束缚了文学的发展。

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迅速衰弱,唐代出现了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

所谓古文运动,名义上是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好像是一个复古运动,实际上却是要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代替骈文,是一个试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二长期的战乱、分裂、民族杂糅,中原价值观,尤其是儒学价值观被破坏。

……,继续开展儒学复兴运动。

它和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一样,采取的相同方式,越过汉唐诸儒,回复到先秦儒典,去重读圣贤著作。

这个复兴,不是单纯的一种回复,……它确实和先秦时代的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彭永捷《漫谈唐宋儒学复兴运动》[教你读史]史料一主要从经济、阶级关系、思想及文学特点角度阐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社会背景。

从史料看,唐代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南北朝以来的骈体文格式束缚了思想的表达和文学的发展等,推动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

史料二主要从思想角度说明了儒学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

史料认为长期战乱使唐代传统儒学价值观受到破坏,佛教传入,和道教一起挑战儒学地位等。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古文运动的社会价值。

有何重要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复兴运动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适应了新兴阶层的需求;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推动了儒学的复兴和思想解放;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示: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文化创新。

(2)采用复古方式,重视传统经典价值;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实现思想文化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等。

历史解释唐代复兴儒学的作用(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产生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柳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以取代佛、道,为宋代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考研析把握考向1.(2017·全国卷Ⅲ)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 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 17.3%20~130 103 74.1%131~300 10 7.2%300以上 2 1.4%小计139 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知识考查唐代的土地制度能力考查获取图表变化的有效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考查历史解释答案 A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地占有130亩以下土地的户数占总数的90%以上,反映了当地自耕农占主体,盛行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

从表格数据可知,占有较多土地的户数所占比例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表格数据反映不出其是否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表格数据没有体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情况,故D项错误。

2.(2016·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 C解析皇帝好恶影响而不是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A项错误;B项说法太绝对,排除;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是因为其有“丈夫之气”,与唐代尚武、开拓进取的时代风貌一致,故C项正确;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