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心理学 分享行为实验报告

幼儿心理学 分享行为实验报告

学前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幼儿分享行为发展
实验对象:
XXXX幼儿园小中大班随机抽取的男女幼儿各5名,共30名
实验目标:
1.比较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差别。

2.感知与体验研究幼儿分享行为的实验方法与过程。

实验材料:
故事稿和记录表格
实验过程:
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好实验材料和评价标准以及记录纸。

2、确定实验对象并进行预实验。

3、时间限定在10分钟,实验中不得给予提示与引导。

故事内容:
有一天,叮叮和咚咚去小公园里玩,他们走啊走,走啊走,走了很长很长时间,后来,他们终于走累了,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叮叮和咚咚都很饿。

但是附近也没有超市,这时,叮叮突然想到早上出门的时候,妈妈在他书包里放了一块香喷喷的蛋糕,叮叮马上把蛋糕拿了出来,咚咚看见了,直流口水,他也特别饿,特别想吃,但是蛋糕只有一块.小朋友,老师想问问你们,如果你是叮叮,你会怎么做呢?
实验结果:
注:M为平均数,SD为标准差
当P>0.05,无差异;当P<0.05或P=0.05,有差异;当P<0.01或P=0.01,差异显著
讨论与分析:
一、三个年龄段幼儿的分享行为的差异
1.大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表现为并无差异性。

2.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差异较小。

3.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差异较大。

二、同一年龄段幼儿的分享行为具有差异,但是本实验中的幼儿在此方面的
表现并不明显。

三、各个年龄段幼儿分享行为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

1.小班与大班幼儿的性别差异较小,并不明显。

2.中班幼儿在分享行为中表现出的性别差异较明显。

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

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中也指出:教育孩子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等。

通过学习分享可以使幼儿懂得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是一种快乐的事情,教育幼儿心中有他人,愿与人分享,为其一生品德素质的形成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曾指出:我们无法将“忍耐”的美德教给三岁的幼儿,但是靠幼儿本身在现实环境中体会却是可能的。

实验表明,我国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有:
1、家庭因素:在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儿童生活环境的优化,但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
验和相应的训练。

2、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方面,幼儿期的孩子,尤其是小、中班的孩子,他们正处在身体、才智迅速增长的时期。

随着他们的体力、活动范围和活动量的增加,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日益增强,对新鲜事物很敏感,但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较低阶级。

分享行为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会使孩子显得很有大气,我们的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而我们就应该培养出这样的人。

我在教学中发现孩子普遍存在自私、不愿与别人分享的问题。

本研究从我的工作实践出发,探讨对这些孩子教育教养方法,可以更好的指导幼儿教育工作。

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逐渐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

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个人与他人分享共同享用某种资源。

或者将自己所有的物质或者事件,机会等与别人一同使用体验的过程。

本实验的结果可以为学前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中的分享行为的发展做一下的建议,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有序,才能让幼儿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

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老师要做个有心人。

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

<纲要>中明确的告诉我们:教育方法运用要恰当,灵活,多样,充分体现幼儿是教育过程的主题的原则。

合理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形式,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能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为每个孩子充分活动和发展的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