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空间布局设计_韩冰

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空间布局设计_韩冰


1 农村社区现状分析
1.1 农村社区含义的延伸 传统农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内容 而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其社会结构简单, 封闭程度较高, 日常生活通过其特定地域内的社会关 系网络进行. 其主要特征是: 人口规模和密度小, 社会 关系封闭且结构简单, 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 动. 新农村社区相对于传统农村社区而言, “新”指 的是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规划指导思想, 对新农村社 区概念的界定, 既要反映新农村社区的基本职能, 又 要揭示城乡社区的区别和联系, 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 [1] 新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要求 . 新农村社区较传统 农村社区而言, 更接近于城市社区, 所不同的是, 新农 村社区以小城镇为中心, 以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为 主, 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 1.2 农村社区空间布局现状 旧有的农村格局由于其长期以来的社会结构、 生
新农村社区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 分,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在城市社区建 设全面开展的同时, 积极稳妥地加快农村社区建设, 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从而构建人文和谐的 新型农村社区, 是各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城乡 交流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全国各地农村 相继开展的新农村社区建设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的重要载体.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2010 年 第 16 卷 第 1 期 的调整; 如由于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 大量农民工返 乡所带来的问题, 涉及到新农村社区的住宅、 公共配 套设施等多个方面, 甚至一些社区不得不进行重新规 划等.
2 新农村社区空间布局的制约因素
先天条件的制约 由于新农村社区在地理位 置上 的特性, 它 的发 生、 发展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存在着必然的、 紧密的 联系, 这种联系对整个社区的地域特征、 空间布局有 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 由于各地地形、 地貌、 地 质、 水文、 气象等条件的不同, 各个区域的新农村社 区都受到迥异的自然环境的制约, 即便同处于某一区 域的不同新农村社区, 其周 围 的自然 环境也 不 尽 相 同. 因此 , 应深入调查研究, 考虑其特殊性再进行布局 设计, 避免走 经 验 主 义路线 . 在设 计 的过程中, 要尽 量 保持 自然 环境 的 完整 , 减少 对 原 有生 态 系统的 破 坏. 另外, 在地域资源方面, 如矿产、 森林、 农业、 风景 资源等与当地的经济发展、 地域文化等息息相关, 其 利 用 情况 和分布特 点也 在一定程度 上 制 约 着空间布 局的分布情况.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对社区的经济和 文化发展至关重要, 如河湖、 丘陵、 绿地等, 应有效地 组织到社区中来, 为居民创造清洁、 舒适、 安宁的生活 环境[3]. 发展现状的制约 在城镇化过程中, 小城镇作为一种介于城市社区 与 新农村社区 之 间的特定社区发 挥 着不 可替代的重 要 作 用. 根据 新农村社区的区位来分 配 其空间布局 与 功能结构对其自 身及 周边的建设 具 有重要的意 义. 由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解放了部分农业劳动力 而 涌 现出大量的流动人口和不流动 但 从事 非农业活 动的人口, 致使农民群体开始分化, 社区居民的思想 观 念、 文化 素质 、 审美角 度的 异质 性增加. 布局设 置 要考虑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 也要考虑社区居民对规 划设计理念的接受程度. 未来条件的制约 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规 律 性, 但也 有不 确 定性, 因而, 空间布局设计要具有前瞻性. 空间布局作为规 划设计中的一个长远的、 宏观的构成要素, 影响到新 农村社区未来的发展面貌, 关系到当代人及其子孙后 代的利益. 布局设计中既要满足近期修建的要求, 又 要有长远的眼光, 预计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为其预留 一定的 可操作 空间. 在 未 来社区功能 需 要发生变化 时, 能以最小的变动达到良好的效果, 进而实现社区 的可持续发展: 如交通主干道发生变化时, 社区交通 2.3 2.2 2.1
3
新农村社区空间布局设计中的“可持续 性”理念
可持续性是指外部支持结束后, 项目或工程能给 自 20 世纪 目标组在长远时期内带来利益的能力[4]. 80 年 代以来, “可持续 发展” 这 个概念 广泛 地 被人 提及, 它包含 多个 范畴 , 诸如环境可持续 、 人口 可持 续、 资源可持续 、 经济 可持续 等. “ 可持续 性”在规 划的层面上, 涉及最广泛的是人文可持续、 自然环境 可持续、 土地利用可持续. 人文可持续 人文 可持续 是指在新农村规划布局中 尊 重当地 的文化、 风俗习惯, 保留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提炼 有 价 值的地域符号等, 如流传几千年的“风水”观念在当 今人们心中仍有印记, 尤其在农村社区居民心中更是 根深蒂固 . 因此, 规划新农村社区空间布局, 更要从 居民心理因素的角度出发, 避免规划只是一张美丽的 图画, 而得不到群众的认可, 造成难以实施的窘 况. 无论如何, 风水理念始终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 观、 自然观、 审美观的一种体现, 是我国古代人与自然 相统一、 相融合的基本原则, 也是设计者进行小城镇 规划的重要历史依据. 自然环境可持续 为实现自然环境的可持续, 要合理处置新农村社 区的污水、 废气、 噪声、 垃圾的排放, 注意土地改变引 发的自然生 态受 损 情况 . 对一 些可 开发为生 态 旅游 地的自然环境, 其可持续旅游规划首先要对旅游地的 旅游资源进行详查、 分析与评价, 并根据生态旅游市 场的需求特点, 提出规划的总体思想、 基本原则以及 具 体目 标 . 不能盲目 使 用自然 资源 , 要 尊 重 环境 、 注 [5] 重生态, 用现代规划理念结合科技手段节能增效 . 3.3 土地利用可持续 传统的农村社区在用地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弊端, 最 明显的 就 是人 均 用地指 标 过大, 国有 土 地 浪费严 重. 其一是因为新农村社区土地资源丰富; 其二是因 为受新农村耕作方式的影响, 多数居民都拥有自己的 院 落、 菜 地. 随着农民生活 水 平 的提高, 以 及 新农村 产业结构的变化, 新农村社区在用地问题上需要进行 新的规划, 从区域土地资源的角度出发, 注重土地资 3.2 3.1
收稿日期:2009-06-06;修订日期:2009-06-20
产方式的简单, 造成其村落空间布局、 功能结构、 交通 方式等长期滞留不变或变化不明显, 导致和现代化城 市的差距越来越大.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新农村产业 结构的变化, 农村发展的盲目性愈发突出. 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因缺乏合理的规划, 大多村庄呈自然式发展, 总体布局松散零乱. 在许多农村, 住宅或其他设施的 建设一般以家庭为单位, 导致总体规划意识淡薄, 村 庄的空间布局方式大多是随着村民的增加而以外延 式自然扩展为主, 不仅占用了村庄周边大量的耕地、 林地, 还闲置了许多老旧住宅, 造成了村庄内部的土 地资源的浪费, 村庄整体面貌落后, 布局零散, 统一规 划的难度大大增加[2]. (2) 很 多地域对 环境 的 破坏十 分明显. 由于农村 社区二、 三产业的发展, 诸如采矿业和林业等, 不仅因 过度开发而破坏了原始的地形地貌, 也因相关建设而 破坏了原有的农村形态. 新形成的形态粗放并且不严 谨, 整体空间面貌相当落后,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地 域特色, 弱化了地域文化和记忆, 对农村社区的可持 续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 (3)由于部分地区相关法规、 监督机制及村民意 识的落后, 土地资源的流失现象严重, 其衍生的副作 用颇多.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我国农村居民点建设基 本上处于自发性发展之中, 村民有时在建设住宅时私 自占用街道等用地来拓展自己的住房或院落的面积, 或者出于某种目的, 改变公共用地的功能, 这些不规 范的行为使街道变得狭小, 公共空间减小或消失, 间
Journal of Tianjin Institute of Urban Construction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第 16 卷 第 1 期 2010 年 3 月
Vol.16 No.1 Mar. 2010
建筑与艺术
$
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空间布局设计
韩 冰 1,史 津 1,李长虹 1, 2
(1.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规划与建筑系,天津 300384;2. 天津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08BAJ08B04-10); 建设部 2009 年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09-K5-1); 天津市建委软科学研 究计划项目(2008-软 36) 作者简介:韩 冰(1985—) ,男,河北保定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硕士生.
10 接的 使 村庄流 失 了 土 地 资源 , 也 为村庄发展增 添 了 难度.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韩 冰等: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空间布局设计 源的利用和分配, 研究其可持持续性空间布局的实践
新农村社区空间肌理的延续 我 国不 少 城市, 特别是传统发 达 城市中, 推 土机 式的大拆大建的开发力度, 如同“洗脑” 一般, 使人们 对城镇历史的记忆化为乌有, 造成人们对都市建筑空 [6] 间本身形态所传达的城市人文意象的“失忆症” . 在 新农村社区, 保留下来的民居类型和空间肌理也承载 了新农村人民几 十年甚至千 百 年 的文化传统与 历史 记忆 . 然而, 在新农村社区建设的 热潮 中, 虽 然大量 村庄面貌得到改善, 村民居住质量显著提高, 但与此 同时, 大量村庄在建设过程中, 不顾本土地域特征, 纯 粹追求村容村貌形象的改造, 脱离了村庄实际, 破坏 了村落 原 有的 肌 理和历史文 脉 . 为了 避免这种可 称 为“新农村失忆症”情况的发生, 进而实现新农村社 区的人文可持续, 其原有的空间肌理亟需延续. 延续的手段 (1) 道路与 特定场所 保 留或在 原 位 置 重建. 道路 与特定场所是新农村社区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传 承着文脉, 延续着村民的生存轨迹, 维系了居民的生 存空间, 是一个村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表现出来 的文化特色. 这种文脉并没有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消 失, 反而 顽强 地传 承 了下来. 正 是 这些 传 承 的文 脉 , 成为了人流汇聚的焦点与村民精神的寄托. (2) 原 有地域特 色 的 保 护 、 治 理和 适 度开发. 由于 我国地域辽阔, 气 候多 样, 千百年来, 国民所特有的理 想聚居的理念和世界观, 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民居类 型和复杂多样的地域特色. 在民居类型方面, 诸如四 合院胡同、 里弄、 骑楼等, 都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 应根据对其合理的评估做出适当的保护与治理; 对于 自然风景, 进行适度开发, 可以改善社区环境, 实现可 持续性发展. (3)院落的保留. 设计者在规划新农村社区的住 宅时, 多采取多层单元楼行列式布局的形式, 没有充 4.2 4.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