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更好的对城市空间的布局设计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设计思想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城市空间的设计规划理念变得灵活多样而更具人性化,成为城市设计的一大亮点。
从城市设计的研究视角,尝试建构一种综合性、人性化的三维开敞空间的规划设计理念。
本文主要介绍城市空间的布局设计,从而简单探讨如何更好的对城市空间的布局设计。
关键词城市空间设计原则对策引言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建筑周围或建筑之间的空间,同时考虑由绿化或地形所限定的三维空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城市设计可能的工作范围归结为大至整个城市,小至一座广场、一盏街灯的内容范围。
城市设计的研究视角介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
美国学者乔治从城市设计师的角度将城市设计界定为一种“二次订单设计”;城市设计的考虑视角是点面结合的三维空间,全面考虑城市节点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设计成果直接影响一次订单———建设设计。
三庆财富中心位于济南市高新开发区,具体地点在天辰大街以北、崇华路以东、新宇路以西、工业南路以南,是集商业、公寓、住宅、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
财富中心一期现已建成,本次设计的方案为二期,总用地面积3.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主要由4个高层楼座组成,怎样使建筑群体有机地嵌入城市空间,既要考虑与一期建筑的融合,强调建筑组群的整体形象协调,同时要融入高新区现有的城市布局中,使整个建筑组群既得体,又具有标志性,这些是做方案之初所努力追求的。
1.城市空间设计的现状首先看看居住空间。
新的城市设计进程展开之后, 大批的新型居住小区建设起来, 高层或多层的混凝土建筑, 阔大的草地, 但在研究城区重建和城市发展模式时发现小新社区的开阔首先获得较旧社区或令人痛苦不堪的平民区里的家庭的青睐, 他们纷纷落户于此。
但居民很快就不再满意新区中严肃呆板的建筑、阔大的草地以及置于平地上的娱乐设备。
居民想要的、所期望的、潜意识里期待的是那些集合空间, 由粗木凿刨而成的店前长椅, 后院门廊里的门阶, 充满阳光的庭院,葡萄架或丁香树斑驳的树荫下放置的柳条箱等生活用具; 他们怀念的是蜿蜒曲折的小径, 明亮的空间, 怀念的是小厨房里散发的温和香甜浓郁的生活气息、菜市的腥味等以及生活中的形状、图案、方式、气息、声响及律动的生活感觉。
他们所怀念的、所需要的是一种紧凑感, 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邻里魅力。
魅力的一个主要组成正是一种微妙的感觉, 一种亲切的紧凑感。
个体和社区的生存空间只有在他们内部生活保持在舒适的人类体验的尺度之内, 才能得以实现。
规划中的进一步错误源于导致城市变成统一尺寸和用途的地块以及大楼的强制力。
这种单调一致的理想城市是灰色调的。
如果查阅一下最近几年的城市规划, 就会发现这一区域标明是独家房屋, 那一区域是城镇住宅, 另一区域是高层公寓; 孤立的街区被划定为商业区; 绿地区域在某天会变成花园。
再来看看休闲绿地。
随着假期的增多, 城市居民已有1/ 3 的时间用于休闲, 随着老龄化的迫近, 我国进入了老年社会。
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主要就是休闲。
因此, 休闲绿地显得尤其重要, 休闲活动的主体是人, 不是景, 人的目的不是观察, 而是坐憩, 调节精神和身心, 人的这种精神活动需要外部因素的帮助, 绿色代表生命最易引起愉快, 因此是休闲生活的一个外部因素,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要有绿荫。
可纵观现在的设计, 大片的草坪上并无树的遮挡, 只有一些广场, 所以只早上和晚上的一点时间能看见有些人, 而白天的时间人很稀少, 而一些大片的绿地, 有的并不向人开放,成为纯粹的景观, 这对人并无功用。
休闲绿地的另一个要素就是要有宜人的视景。
所谓景致, 就是从一个给定的观察点所能见到的景致, 而景致也必须与人及为人所用的区域和空间相和谐。
其次就是绿地的开放性, 这种开放是指没有警卫和出入管理、没有活动时间限制、不收费、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出入, 只有这样才能增多绿地的利用率, 如散步道与健身远足路相连接, 则可以使开放空间保持连续性, 一个个休闲场所有机组合起来, 变成了开放的休闲绿地, 它是小区及城市的重要标志, 使居民理解自然的通道。
而现实中的休闲绿地仍不能被人很好的使用。
2.城市空间布局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在进行城市人性化空间设计的时候应考虑以下几点:2. 1 生活原则城市空间应方便活动, 并支持人们各种生活与工作需求, 空间人性化应关心人的需求, 注重空间品质的生活性, 人们在城市中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 个性不被约束是现代城市空间活力的源泉。
2. 2秩序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物质与精神空间环境层次丰富, 体系完整, 如群体的行为与交往空间、空间秩序与意义, 地域特征与建成环境等各类开放或封闭空间结构清晰, 可识别性强, 那种以艺术秩序来代替生活秩序的做法将使城市生活走向枯竭。
2. 3 舒适原则对空间美学评价和视觉心理舒适度的重视, 使相应的空间具有舒适性和场所感, 并符合人的尺度要求。
除达到一定的美学要求、社会要求和经济要求外, 环境与空间容量的统一、适宜的人口规模和设施服务范围应适应城市社会经济的动态发展。
2. 4 可选择性它使那些硬性的空间内容更具有可变性, 并适应经济结构、生态资源、自然地域、人文与社会交往和视觉舒适等方面的需要的同时, 提供城市生活方式可选择性。
3.城市空间布局设计与规划理念3.1 整体布局的合理分散开敞空间是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如果将道路和带状绿化比作城市的筋骨,那么开敞空间就好比是城市的关节。
开敞空间的规划布局首先应着眼城市整体空间,依据功能的需要选址,安排功能各异的开敞空间,如在商业居住区设置综合性的广场,在滨水区和边缘带安排公园和生态绿地等。
开敞空间的布局应注意考虑整体分布的均匀,除在城市各个组团的中心布置以外,应更多的向四周扩散,以最大可能的满足城市各分区居民的需要,形成一个类似于田园城市圈层格局一样的环网形开敞空间体系。
3.2 空间内外的有机联接良好的可进入性是影响开敞空间规划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
在远离居住区和商业区布置的开敞空间,对大多数居民来说,只能是需要去刻意感受而非日常生活需要的场所,选址的不当和城市组团内部选址的重复,会造成利用率的大大降低,失去其生活的气息。
开敞空间与周围环境的衔接是其规划设计要首先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开敞空间常常毗邻城市干道或快速路,为有效的分离人流与车流,就需要合理的设计天桥或者地下通道等立体交叉系统。
此外,开敞空间内部功能体的出入口分布也需要与周围的城市交通和商业场所的布置相协调,以避免造成人流的拥堵。
调查发现,城市开敞空间中行走和穿越是其主要的活动之一。
因此,合理的开敞空间内部交通与布局可以为邻近街区提供便利的步行走廊,疏导场地周围的人流。
3.3 合理的尺度把握在开敞空间整体尺度的问题上,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广场的最小尺度等于其相邻主要建筑物的高度,最大不超过其高度的两倍,即广场宽度与两侧主要建筑的高度的比值在1~2 之间为最佳,过小会产生压迫感,过大则缺乏良好的封闭性。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人在步行时,一般心情愉快的步行距离为300 米,能看清前方行人的存在的最大视觉距离为1200 米,产生疲劳而希望中止步行的距离为1500 米;因此开敞空间的最大尺度应小于1000 米,其内部不同功能区之间的最大尺度在300米左右为宜,这在城市广场和带状濒水开敞空间的整体与局部设计上都值得参考。
开敞空间主体雕塑或建筑的尺度,需要考虑其所在点的开敞空间的纵横向的最小尺度,兼或考虑景观视线上的遮挡关系,一般在开敞性良好的位置,以30~50 米为宜,如有高大乔木遮挡或宽阔水面隔离,则需提高大约遮挡物高度的三分之一,或最佳视距每增加500 米提高1米为宜。
例如临沂人民广场的山高水长雕塑,无论其自身尺度与周围高层建筑和广场尺度的对比,还是在行人的视觉尺度上均较为和谐。
而很多地方的广场、公园雕塑则尺度不佳,偏大或偏小,不能很好的突出开敞空间的位置和其景观节点的作用,本应点睛却成败笔。
4.城市空间布局设计对策4. 1 综合的功能空间设计理顺了界面、轴线、核心、网络、群体五个群体要素的关系, 空间的综合功能, 使城市活动产生了交替, 也使城市空间具有了多样性和适宜性。
4. 2 适宜的尺度人在城市空间中活动, 街巷、院落、广场等所有城市空间细部, 无不蕴含和体现出人性的尺度。
当人们回顾、品味、体验、评价日常生活与工作空间及环境是否方便、舒适、适宜、温馨时, 其答案就在空间尺度之中。
城市设计很容易忽视的就是空间尺度的问题, 于是出现了尺度混乱而夸大了商业空间、商业广告及现代交通工具, 离开了城市中真正的尺度的问题, 把人的尺度作为空间量度的标准, 把人的运动方向作为空间组织的依据, 探索空间形象层次上空间要素轮廓的组成比例关系, 努力协调人与现代空间的生理和心理关系。
4. 3 领域的界定领域感是人要求界定自身活动空间范围的本能, 个人、家庭的私人活动和社会群体的公共活动均发生在与各自领域相对应的物质空间中。
设计中可通过空间的划分来界定具体空间的领域感, 要求人们积极发挥空间构成元素的作用, 不是将他们堆砌在空间之中, 而是注重自然元素在城市中的空间关系, 增强空间层次感和空间识别性, 使人们的生活由此变得丰富多彩!结束语在高新区创造一个开放自由的城市空间,传播soho生活方式,边工作边享受生活,创造一种自由性强的集合住宅,不像原有的封闭式的拦截众人视线的,光线不能透射的被实体墙包围的普通住宅,这是一种崭新的住宅模式,通过社区内部生活与社区外流动人群的互动促进了所谋求的更加活跃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1. [美]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单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49-254.2. m .hough. city form and natural process .vnrco ,1984:1-5.3. [美]凯文林奇,加里海克.总体设计 .黄富厢,朱琪,吴小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5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