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方言本字考例释
82
贵州文史丛刊 2005 年 第 3 期
势( 洒的动作皆含从上往下的义素 )。 是 “滮洒 ”乃言喷洒 , 只有喷射而出的水 , 方可 “滮洒四出 ” 。 ( 海内久负盛 名的名泉 — — —济南的趵突泉正是平地喷出而洒向四方的 ) 文中的 “滮 ”字无疑表示的是液体喷射之义 。 液体喷射 的流速无疑是快捷的 , 所以贵阳方言的液体喷射义的 biao( 阴 ), 含有快疾的语素 。 近代汉语文献中 , “滮 “似乎常 见用于表示液体从孔眼中喷涌流出 。 例见上引 《 长安客话 》 外 , 又如清李振裕 《 祠阙里雅 》 : “陟彼泉林 , 厥流孔 滮。 ”由于出口狭小 , 液体从泉的孔眼中流出时往往是急速地喷射而出的 。 泉眼之出水 , 虽未必就是喷涌而出 , 然 而人们往往冠泉以 “喷泉 ” 、“涌泉 ( 相报 )” , 可见泉之出水实多有喷涌之势 。 因此这里的 “孔滮 ”是对 “厥流 ”的形 象描绘 , 应当理解为从孔中喷涌而出之状 。 再从语音上看 , 虽然 《 广韵 幽韵 》 对 “滮 ”字所录的反切是 “皮 ( 并 母) 彪( 幽韵 ) 切 ”, 按通常的演变规律 , “滮 ”字今音当念 piao2。 但 《 汉语大字典 》 、《 汉语大词典 》 于该字的音释并 为 biao1, 可视为音变规律中的变例 。 那麽 , 贵阳方言将 “滮 ”字念读为 biao1, 也是有据可依的 。 拥 壅 ong1 贵州方 言说人群簇拥 、聚集为 ong1, 亦说以物体 相围 、掩盖 为 ong1。 《 贵典 》 于 此二义并 记着 [ 翁 ] , 释曰 : “ ①簇拥 : ~ 起一大堆人 ②围 、遮盖 : 拿点泥巴 ~ 起 \ 拿被窝 ~ ` 起 / ~ 包谷 ”实际上贵州方言还可说 ong1 肥 , ong1 土 。 《 贵志 》 记作 “□”, 表示无合适的文字记录 。 从 ong1 所表达的词义来看 , 字作 “翁 ”显然是同音 替代字 , 而非其本字 。 这两个义项追溯起来 , 早期字当即 “拥 ”字 。 《 礼记 内则 》 : “女子出门 , 必拥蔽其间 。 ”郑 玄注 : “拥 , 障也 。”这里的拥障之义 , 贵阳方言亦正说 ong1。 如 : 他一回来 , 大家就把他 ong1 起来 , 问这问那 。 古 以物相围亦说 “拥 ”。 如 : 宋陆游 《 雪飘 》 诗: “起坐拥故袍 。 ”此义贵阳方言亦说 ong1。 如 ong1 在被窝里头睡 。 以 上指的是将人遮蔽 , 或用衣被等围在人身上 。 而 《 贵典 》 所列第二个义项的 “拿点泥巴 ~ 起来 / ~ 包谷 ”之类以泥 沙、 粪土掩盖的 ong1的用法 , 古代文献中却罕见用 “拥 ”字 , 而是用 “壅 ”字 。 “拥 ”、“壅 ”同源 , “壅 ”字当是 “拥 ”的 词义分化字 。 字词分化之后 , 以人相遮盖 、相围住 ( 人) 依用 “拥 ” , 一直延续到现在 ; 以泥土等相遮盖则作 “壅 ”。 《 广雅 释诂二 》 : “壅 , 障也 。 ”《 契丹国志 王沂公行程录 》 : “( 番境 ) 亦务耕种 , 但无桑柘 , 所种皆从 陇上 , 盖虞 吹沙所壅 。 ”此中的 “壅 ”即以土掩盖 。 由遮盖义引申而有 “把泥土或肥料培在植物的根部 ”之义 。 《 篇海类编 地理类 土部 》 : “壅 , 培也 。 ”《 论衡 道虚 》 : “物黄 , 人虽灌溉壅养 , 终不能青 。”唐白居易 《 东坡种花二首 》 : “剗土 壅其本 , 引泉溉其枯 。”“壅 ”字又作土在左 。 宋苏轼 《 物类相感志 》 : “土 土 雍 之 , 不坏 。 ”《 广韵 钟韵 》 “拥 ”“壅 ”并 为 “於容切 ” , 贵阳方言念 ong1 , 不过是细音的洪化 。 所以在记录贵州方言时 , 可将上列第一个义项的本字记作 “拥 ”, 第二个义项的本字则当另记作 “壅 ” 。 胮肛 pang2hang1 贵州多处地区皆说 ( 物体 ) 庞大为 pang2hang1 。 《 贵典 》 将该词记作 “[ 庞 □] ”, [ □] 表示找 不到本字 , 也无合适的同音替代字 。 《 贵志 》 记作 “庞夯 ” 。 庞字本身单字即可表庞大义 , 故作为本字之一似无问 题 , 其实不尽然 。 而 “夯 ”字也没有肥大 、 庞大之义 。 这当是一个叠韵联绵词 , 古书中一般书作 “胮肛 ”, 表示肥大 、 庞大义 。 如唐韩愈 《 病中赠张十八 》 诗 “连日挟所有 , 形躯顿胮肛 ”。 又如宋黄庭坚 《 送彦孚主簿 》 诗: “顾予百短 拙 , 饱胀戆胮肛 。”其实单说 “胮 ”亦表胀大之义 。 如北魏贾思勰 《 齐民要术 种枣 》 : “择去胮烂者 。 ”原注 : “胮者 永不干 , 留之徒令污枣 。 ” 胮, 《 广韵 》 收有 “薄江切 ”, 音与庞同 , 义亦相通 , 今音正可念 pang2。 肛 , 《 广韵 》 反切为 “古江切 ”, 又有 “许江切 ”。 故于胮肛一词中 , 肛可念 hang1 。 实际上这个 “肛 ”字还可追溯早期的另一个字 , 即 “仜 ”字 。 在 《 集韵 》 里 “仜 ”字与 “肛 、 虹 ”二字收在同小韵中 。 释曰 : “仜 , ‘说文 : 大腹也 。 ’ 一曰 : 朦仜 , 肥大貌 。 ” “肛 ”于 “胮肛 ”一词中只衬音节而不表义 , 犹 “肮 ”于 “肮脏 ”之中亦只衬音节一样 ( 这是在脏可独立为词 , 单表不 洁义的前提下而言的 )。 由于联绵词书写形式的形符类化 , 上引文献里表示肥大 、 庞大义书作 “胮肛 ”。 其实贵州 方言表示肥大庞大之义的 pang2hang1 一词书作 “胮仜 ”, 亦未尝不可 。 而联绵词因无定写 , 按理无所谓本字的问 题 , 但从联绵词的书写形式形旁多取类化形式的角度来考虑 , 不妨以 “胮肛 ”为该词的正本之字 。 标 piao1 贵阳及贵州大部分地区的方言皆说打赌为 p iao1 。 那麽这个 piao1 字当怎麽写 , 有无本字呢 《 贵 典》 、《 贵志 》 并记作 [ 飘 ] (《 贵典 》 下加有 “。”说明是同音替代字 )。 《 重庆方言词释 》 字记作 “漂 ” ( 未加考释 )。 “飘 ”、“漂 ”两字从词义衍生的理据上来看 , 没有派生打赌义的可能 , 也没有相关的书证为依据 , 因而只能是纯粹 的同音替代字 。 疑字恐当为 “打标 ”之 “标 ”。 古代有 “打标 ”之说 , 义犹竞赛打赌 。 宋尤衮 《 江南野录 》 : “祠主许 诸郡民竞渡 。 每端午 , 较其殿最 。 胜者加以银碗 , 谓之打标 。”又宋马令 《 南唐书 后主书 》 : “保大中 , 许郡县村社 竞渡 , 每岁端午 , 官给綵缎 , 俾两两较其迟速 。 胜者加以银碗 , 谓之打标 。”似 “标 ”古有竞赛的含义 。 宋代也把竞 赛优胜者的奖品称之谓 “标 ”。 如宋吴自牧 《 梦粱录 八日祠山圣诞 》 : “其龙舟远列成行 , 而先进者得捷 , 取标赏 , 声若而退 , 余者以钱酒支犒也 。”宋孟元老 《 东京梦华录 驾幸临水观争标锡宴 》 : “诸船皆列五殿之东面 , 对水殿 排成行 ……又见旗招之 , 则两行舟鸣鼓并行 , 捷者得标 … … ”打赌实质上也是一种竞赛 , 元代白话里就说打赌为 打赌赛 。 如 : 元马致远 《 任风子 》 第二折 : “我昨日和众兄弟打赌赛 , 今日杀那先生去 。 ”又元郑廷义 《 楚昭公 》 第三折 :
贵州方言本字考例释
81
察 , 我们会发现 , “ ben4”于 “拌 ”之间在语义上似有细微的差异 。 说 “ ben4”时往往强调向搅拌物中洒进 、 掺和作 料或其他东西 。 如 : ben4点辣椒面在里头 /ben4 花椒粉进去没得 如果说前一句似乎也可以换为 “拌 ”的话 , 后 一句则很难替换 。 而且即便是最地道的贵阳方言口语里面一般也只说 “凉拌菜 ” , 却不说 “凉 ben( 去声 ) 菜 ”。 之 所以如此 , 也许正是因为 “凉拌菜 ”一词中只需显示搅拌之义 , 而不必考虑显示掺和东西的含义使然 。 而 ben4 则 不然 , 一般都考虑到了洒进掺和物的语素义 。 掌握了这一点 , 要探求其本字就不必只局限于从搅拌的义素去考虑 问题 , 同时还可以从洒进 ( 东西 )、 掺和进 ( 东西 ) 的义素方面去帮助我们探寻 。 经过多方面的推考 , 可以认为 , 其 本字似当为坋 ( 或作坌 )。 《 说文 土部 》 : “坋 , 尘也 。 ”由粉尘义引申出 “凡粉末状的物质扬起或洒着于他物 ”之 义( 见《 汉语大字典 》 第 424页 , “坋 ”字条 )。 清段玉裁 《 说文解字注 》 即释曰 : “凡为细末糁 ( 笔者附注 : 以米和羹 为糁 ; 用米掺和其他食物制成的食品亦为糁 。 如 : 《 周礼 天官 醢人 》 : “羞豆之实 , 酏食糁食 ”郑玄注 : “糁 , 取牛 羊豕之肉 , 三如一 , 小切之 , 与捣米 、 稻米二 、 肉一 , 和以为饵 , 煎之 。”孙诒让正义 : “凡以米和菜通谓之糁 。 ”又如宋 陆游 《 晨起偶题 》 诗: “风炉歙钵生涯在 , 且试新寒芋糁羹 ”) 外我们还可注意到 , 与 “坋 ”字音义相通的 “坌 ”字 (《 广韵 》 : “坌 , 尘也 , 亦作 ‘坋 ’ 。 ”是 “坌 ”与 “坋 ”古相 通。 ), 古已有翻动义 。 清徐灏所编撰的专门收集俗语的著作 《 通俗编 杂字 》 即释曰 : “坌 : … …《 北梦琐言 》 载鼠 狼啮蛇事云 : ‘于穴外坌土 , 恰容蛇头 。 伺蛇出所坌处 , …… ’ 按 : ‘坌 ’ 本尘土 , 即以为拨尘土字 , 亦动静相借例 也。 ”现在苏州方言 ( 见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 苏州方言词典 》 ) 与崇明方言 ( 见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 崇明方 言词典 》 ) 里还说用钉耙翻土为 “坌 ”。 “坌 ”或 “坋 ”并由尘土义引伸而有掺洒 、翻动尘土之义 , 再引申而有掺洒作 料、 翻动食物的用法 , 应当是符合词义衍生的轨迹的 。 《 广韵 》 于 “坌 ”为蒲闷切 , 于 “坋 ”字除收有房吻切之外 , 亦 收有蒲闷切 。 是二字于贵阳方言皆可读 ben4。 综上所考 , 从音义的来源上 , 我们都有理由认为 “坋 ”或 “坌 ”字即 是贵阳方言表示拌和义的 ben4 这一词条的本字 。 背绺 be i4liu1 猪的里脊 。 《 贵典 》 记作 [ 背纽〗。 《 贵志 》 记作 “背揉 ”。 背字无误 , 背 liu1 正是长在脊背之处 的 。 贵州方言于 liu 可有上声与阴平两种读法 , 但多念阴平 。 不过无论念上声或是阴平记作 [ 纽 ] 和 “揉 ”字皆不 妥 , 其本字似当为 “绺 ” 。 “背绺 ”是比里脊更为形象的称说 , 实指猪的脊背上的一条肉 。 象背绺这样的一块条状 的肉 , 贵州方言一般不说一条或一块肉 , 而往往是说一绺 ( 念阴平 ) 肉 。 绺字古代即可用来称量线状或条状物的 。 《 说文解字 糸部 》 : “绺 , 纬十缕为绺 。 ”段玉裁注 : “此亦兼布帛言之也 。”贵阳方言即说一条布为一绺布 。 元明 以来的白话著作中开始常用绺字来作线状或条状物的量词 。 如 : 元秦简夫 《 剪发待宾 》 : “兀那街上一个婆婆 , 手 里拿着一绺儿头发 。 ”明单本 《 蕉帕记 窃珠 》 : “原来是一个青梅 , 一绺纸条 , 有四句诗 。”贵阳方言尚说一绺纸条 。 可见背绺就是猪脊背上的那一绺肉 , “绺 ”字即为其本字 。 奔 ben4 用力挣扎 ; 想方设法 , 竭尽全力 ( 去作某事 , 去争取达到某个目的或目标 )。 如 : 小偷把捆起的绳子 ben4 脱了 | Ben4个总经理 ( 或什麽长 ) 当当 。 《 贵典 》 于此词条记作 [ 蹦 ] 字 , 《 贵志 》 记作 “ □”, 亦说明没有合适的 同音替代字可作记录 。 书作 [ 蹦 ] 字未当 。 首先从语音上看 , 贵州方言里蹦字似无变读为 ben 音的可能 。 从中古 音的来源分析 , 韵书虽未收蹦字 , 而从朋得声的字 , 中古音一般列在曾 、 梗摄里 。 中古曾梗摄的字 , 贵阳方言确实 有变读为 en 韵母的 , 不过从朋得声的字 , 凡与唇音声母相拼 , 贵阳方言里韵母皆读为 ong 韵. 如蹦 、绷 、棚 、鹏等 字 , 韵母即都读为 ong, 似无例外 , 也没有发现变读为 en 韵母的 。 由此来看 , 贵阳方言里表示挣扎义的 ben4, 其本 字不太可能是蹦 。 再从语义上来看 , 蹦字只有 “两脚并着跳 ”的意思 ( 见《 新华字典 》 ), 而无挣扎义 , 所以选取蹦 字作为本字亦缺乏语义上的理据 。 《 重庆方言释词 》 收有 “ ben4 脱 ”一词 , “ ben4 ”字作 “奔 ” , 较为妥切 。 因为用 “奔 ”字来记写该词 , 从语音和语义上都能找到依据 。 从语音上看 , 《 广韵 溷韵 》 于 “奔 ”字收有 “甫闷切 ”一音 , 今音正可读 ben4 。 从语义上看 , “奔 ”字古已有奔逃义 , 到了近代汉语白话文献里引申有 “竭尽全力 ( 从事某项 活 动 )”的含义 。 如 《 古今小说 李秀清义结黄贞女 》 : “兄弟年幼 , 况外祖灵柩无力奔回 , 何颜归于故乡 ” “奔回 ”乃 竭尽全力弄回 。 明汤显祖 《 牡丹亭 闹殇 》 : “( 旦) 娘 , 你女儿不幸 , 作何处置 ( 老) 奔你回去也 。 ” “ 奔你回去 ” 意即尽力设法弄你回去 。 由此可见 , 贵州方言表示挣扎的 ben4 这个词 , 其本字实为 “奔 ”字 。 滮 b iao1 贵州方言说液体从狭小的孔眼里急速地喷射出为 biao1。 《 贵阳方言词典 》 记作 [ 摽 ] 字 , 《 贵志 》 记 作 “彪 ” 。 二字皆无缘表示该词的含义 , 其本字似当为滮 。 《 说文解字 水部 》 收有 “滮 ”字 , 释义为 : “水流貌 。 ” 《 诗 小雅 白华 》 : “滮池北流 。”毛传 : “滮 , 流貌 ”。 “流貌 ”似当有疾有缓之状 , 只是许氏 、 毛氏皆未言明是何状 之流貌 。 对某种动作状态只释以 “动 + 貌 ”, 而没有具体的表示状貌的副词或形容词 , 汉代人的注疏中不乏此类 注释 。 而我们从以后的古文献里可以看到 “滮 ”字表示喷射义的用例 。 明蒋一葵 《 长安客话 海淀 》 : “高梁桥西 北十里 , 平地有泉 , 滮洒四出 , 淙汩草木之间 … …”平地之泉若非喷射而出 , 只能产生流淌之状 , 何来四下洒落之